- 相關推薦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1
自秦代以來,人們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關于立春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里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后來他看到一個中年人,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合眼靜坐,口中念念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y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卜,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著,腦海中又出現(xiàn)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xiāng)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卜,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著:“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卜。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伙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伙現(xiàn)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里還有許多蘿卜,大伙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xiāng)人聽后,帶著蘿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xiāng)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xù)至今。
關于立春的習俗--咬春
立春時主要吃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最初的春餅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
清《調(diào)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制法:“搟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
關于立春的詩--《立春偶成》
(宋)張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譯文】立春了,天氣漸漸轉(zhuǎn)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綠色,充滿了春天的生機。一陣東風吹來,春水碧波蕩漾。
關于立春的諺語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zhuǎn)冷雪紛紛。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2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說起古人,真是太可愛、太有智慧了。立春,一個“立”字,讓人禁不住生出無限的遐想,立為建之意,春木之氣始至。春立于冰雪鶯難至之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田野上那剛剛拱出土地的小草芽兒,尖尖的,嫩嫩的,在大地上俏皮地、好奇地立著;細細的柳枝上,冒出一排排的嫩葉芽兒,像小乳牙一樣可愛里立著;變軟變綠的迎春花枝條上,一朵朵迎春花的花蕾,尖尖的橘紅色的花蕾,俊俏地立著……那種水靈靈、活生生、鮮嫩嫩的美啊!它們可不都是一個個立著的小小春天?
民間喜歡把立春稱為打春,這一個“打”字,也精彩,為什么要打春?據(jù)說舊時府縣官,在立春前的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門前,在立春日這天用紅的綠的鞭子抽打,祈禱豐年,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宋人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立春》里寫道:“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農(nóng)耕時代,耕牛可是人們的重要“勞動力”,是農(nóng)人們勞作的好幫手,疼惜得很呢。當然不舍得真打,所以另塑了泥牛做替身。人和牛都閑了一個冬天,正好趁這個機會抖擻抖擻精神,活動活動筋骨,活躍活躍冬天沉悶的氣氛,打春活動正當時啊。
民以食為天。節(jié)氣里的吃食也是少不了的。立春時的食品主要是春餅、春卷、蘿卜、五辛盤等。立春日這天吃春餅、春卷等,叫“咬春”。咬春,也夠帶勁兒的。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著菜吃。最早的時候,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名為“春盤”。宋代《歲時廣記》里引用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的風俗逐漸盛行。明《燕都游覽志》里記載:“凡立春日,(皇上)于午門賜百官春餅。”皇帝在立春日賞賜百官春餅,可見當時風俗的隆重,連皇上都重視啦。立春日吃春餅,便被人們賦予了喜迎新春、祈盼豐收的美好意義,表達了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景。
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是日子的分界線,是開在日子里的花,也是結在日子里的果,豐盈可愛。電影《立春》劇本里開篇有這么一句話,說立春一過城市里還沒有什么春天的跡象,風就不一樣了。星云大師有句話說得美妙: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立春了,也就意味著,春天在大地上立定了腳跟,更在人們的心里立定了腳跟。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3
1、立春的習俗:打春牛
立春的習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jié)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jié),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約定的農(nóng)壇上祭祀。爾后由縣執(zhí)事(縣長)親手扶犁執(zhí)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diào)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谷豐登”等吉祥話語。
2、立春的習俗:戴春雞
立春的習俗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3、立春的習俗:句芒神
立春的習俗: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zhí)規(guī)矩,立春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jù)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qū)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qū)疫,祈求平安。
4、立春的.習俗:糊春牛
立春的習俗: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tǒng)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5、立春的習俗:迎春
立春的習俗: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野外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游行顯威,前擁后擠,威風無比。并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斗趣,引人發(fā)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6、立春的習俗:游春、報春
立春的習俗: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后,繞場游兩圈,然后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tǒng)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zhí)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diào)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7、立春的習俗:春社
立春的習俗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后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xiāng)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后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8、立春的習俗:貼宜春字畫
立春的習俗: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jù)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nèi)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9、立春的習俗:吃春卷
立春的習俗吃春卷原本是立春節(jié)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xiàn)在這種節(jié)慶習俗已經(jīng)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jīng)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xiàn)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立春的習俗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10、立春的習俗: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立春習俗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于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4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ji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陸續(xù)開始。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以后,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這是主要的立春的氣候特點,比起寒冷的冬季,舒服多啦,立春的氣候特點決定了一些人們的活動規(guī)律,以及相應的變化。
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zhuǎn)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這也是立春的氣候特點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nóng)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qū)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chuàng)造真正的春天。立春節(jié)氣也是受農(nóng)民歡迎的節(jié)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因此,有關立春的氣候特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jù)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jù)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jù)的有“雷打立春節(jié),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
立春的氣候特點是比較暖和了,但是也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我們的影響,有時候春天的天氣變化還是很大的,寒流還是會光顧的,不要穿得太少。
立春節(jié)氣也是受農(nóng)民歡迎的節(jié)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jù)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jù)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jù)的有“雷打立春節(jié),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jù)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jù)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jié)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nóng)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立春節(jié)氣的故事5
每當春節(jié)期間,農(nóng)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并還伴有節(jié)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說,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說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fā)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于想見到樹草花木發(fā)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fā)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里。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fā)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里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fā)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制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消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著周、吳二人的樣,成群結隊地上衙門報春。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說:“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周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xiāng)親們家里去報春。本府從今后,在立春時節(jié)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