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1
早在辦曉莊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么?”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臺上還有孩子們自己制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臺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莊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后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莊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樣?”姚文采沒說話。蛇花子開始為曉莊師生上生物課了,課堂就在山里。
幾天以后,最膽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們說:“只要擊中要害,蛇并沒有什么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么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么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采集標本;把挖草藥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藥;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莊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2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見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著。
陶先生忙問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著一塊被拆的亂七八糟的手表,氣呼呼地說:“陶先生,這塊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
陶先生聽了笑了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一個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么呢?難道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里,笑嘻嘻地問:“你為什么要把媽媽的新表拆壞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了有滴答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么在響……”
陶先生說:”你很好奇,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跟我一起到鐘表店去好嗎?“
孩子問:“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聲招呼,就拿著那只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表店。
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1元6角修理費。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要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見識。“師傅同意了。
陶先生與孩子站在一旁,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個個零件裝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
全部裝好后,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滴嗒聲,孩子高興的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了一元錢買了一只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