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讓的作文-初二議論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讓的作文-初二議論,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激烈的競爭中,女大學生張媛媛卻在招聘會上數次讓座,引來了網友們的不解,甚至批評。可是,讓,有錯嗎?
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幾千年來禮儀的體現,是我們中國人不應舍棄的良好品質。
堯舜禹時的謙讓,一直就是人們傳誦贊美的話題。
堯年老后,不能再擔任部落首領時,人們都認為首領的位置應有堯的兒子來擔任,可堯認為自己的兒子并沒有這個能力,便把首領之位讓給了年輕有為的舜。同樣,在舜年老時,不計較自己家人的利益,同堯一樣,把首領的地位禪讓給了治水有功,深得民心的禹。
這兩次禪讓,贏得了古往今來人們的贊頌,完美詮釋了中華美德讓的含義。
在劉備將死前,他拉著諸葛孔明的手,希望能讓孔明繼承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但是,諸葛亮拒絕了,他讓出了王位,去以臣子的身份輔助幼主,直到他死時,還在為幼主如何守住江山而思忖。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話。
試想,若沒有讓,那么堯、舜不過是兩個貪圖權力,徒有能力沒有美德的首領罷了,哪會有如今家喻戶曉人人稱贊的美名?若沒有讓,那么諸葛亮不過是一個謀權奪位、心腸狠毒的臣子罷了,哪會有后世萬代人人仰慕的名聲呢?
讓,讓出的美德,讓出了一顆美好的心靈。
即使是在今天的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也需要讓。不管是公共汽車上為老人的讓座,分享食物時給父母讓出最美味的部分,還是讓出自己的物品給更需要的人,都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就幾千年來“讓”的美德。
有人認為在這個競爭無處不在的時代,讓便意味著失敗。我認為不然,“讓”這個傳統美德,不論時代怎么發展,都不會被時代丟棄,只會散發更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