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秋》原文

時間:2024-02-23 08:27:41 中秋節 我要投稿

《中秋》原文

《中秋》原文1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中秋》原文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凄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么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卻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涼。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節選自《淮海詞》。《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篆(z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宋玉:戰國時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的學生,其代表作《九辯》有句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如許:如此。

  隨分:隨意,任意。

  等閑:平常,普通。

  甚堪:什么可以。

  思量:細細想想。

  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里散發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么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凄涼”一個問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杰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凄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慣于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動的。稼軒《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鑒于歷史的教訓,閑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創作背景

  題目寫明,這首詞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帶湖篆岡,作者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的一處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說,這個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帶湖別墅篆岡的一次小宴上寫成的。當時南宋的國力很弱,隨時面臨著金兵南進的威脅,特別是在秋高馬肥的季節;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都沒有被采納;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此時已年屆半百,憂國之心甚切,但在詞中卻表現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寫節序來寄托自己對政局的憂慮,頗有一點“欲說還休”的味道;正因為如此,其情感更見沉郁悲慨,以比興“風雨”一筆點出題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曲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搖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環反復,不斷蓄勢,鋪墊反襯,到點睛處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家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

  作品先寫帶湖秋夜的景色:篆岡的樓臺為皎潔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發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這就同歷來多愁善感地寫悲秋詞章的文人唱了反調,為下文鋪墊蓄勢。接著寫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來去”,秋景是美好的,賞景的人來來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縱情飲酒看月。情景歷歷,如在畫中。寫到這里,自然要引出問題:“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前二層正面寫了賞秋和樂秋,作了足夠的鋪墊,這一層自然要詰難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嘆時序由盛變衰,聯想到個人的不得志,從而凄涼感傷,大寫“悲哉秋之為氣也”?回答是:當年宋玉悲秋之詞就有如許之多,影響又有如許之廣(參見宋玉《九辯》)。當然,宋玉只不過是一個典型,歷代文人寫悲秋文章的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大多只從“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自然景觀和“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個人身世出發,這就大可不必了。

  換頭繼續反駁宋玉式的悲秋,說是秋天到來之后,照樣可以隨意飲酒,隨意吃菜,隨意欣賞歌舞,隨意觀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問他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呢?到此鋪墊已經很多,蓄勢也已十分充足,該是打開真情流瀉的閘門,讓思想的浪峰縱情奔流的時候了。于是,結末反跌下來:“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北宋詩人潘大臨就曾寫過“滿城風雨近重陽”的名句,稼軒詞暗中化用這個詩句,憂慮重陽節快到時,那多風多雨的天氣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說看月賞花了。這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是自然的,更多的還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勢,擔心金兵于秋高馬肥之時前來進攻,他多年之前的詞作《水調歌頭》就曾寫到“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常在秋高馬肥的時節犯擾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侵一事,給稼軒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寫的“胡騎獵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現在中秋又過,快近重陽,南宋朝廷風雨如磐,搖搖欲墜,如何能不憂慮悲愁呢?至此,我們知道詞人辛稼軒也是暗中悲秋的;不過,他一不是為節候的蕭疏而悲秋,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傷情,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憂慮。這首詞用比興手法,明寫對節序的態度,暗寫對政局的關注。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中秋》原文2

  鶯啼序丁巳中秋夜泛月東湖,用夢窗韻

  清代周岸登

  靈妃溯空泛彩,滿瓊宮桂戶。散花影、飛入江城,倦客芳思搖暮。

  棹月過、東湖半曲,鐙簾下上涵秋樹。漸云開、天鏡舒波,斷虹迷絮。

  屐響高橋,醉里夢里,抱紅闌紫霧。任人拜、金粟如來,此情慵問蠻素。

  綺懷孤、青山映發,古歡結、朱弦成縷。記梳翎、曾許驂鸞,漫嘲拳鷺。

  嚴城漏轉,畫角清笳,虎貔靜萬旅。欹露幌、藥娥凄對,耐冷扶影,杵竭玄霜,淚乾紅雨。

  靈犀共照,繁香流艷,參差吹徹盈盈水,望仙門、可得浮杯渡。

  鹍啼雁泣,非關宋玉能悲,賦情更深懷土。

  沈螢露濕,傍鹢星稀,蕩練光似苧。暗省念、西湖湘步,桂海邛池,賞倦吳歈,醉教蠻舞。

  絲闌舊譜,銀箏新弄,洪都仙侶游興懶,笑文園、投筆思題柱。

  回頭萬里京華,皓月同看,那人記否。

《中秋》原文3

  雨中花(中秋)原文

  雨霽云收,風高露冷,銀河萬里波澄。

  正冰輪初見,玉斧修成。

  還是一年,憑欄望處,對景愁生。

  想姮娥應念,待久西廂,為可中庭。

  翻思皓彩,未如微暗,向人多少深情。

  長記得、墻陰密語,花底潛行。

  飲散頻羞燭影,夢余常怯窗明。

  此時此意,有誰曾問,月白風清。

  【月白風清】

  月夜的明朗幽靜。宋蘇軾《后赤壁賦》:“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這早晚玉繩高,銀河淺,恰正是夜闌人靜,端的這月白風清。”《三國演義》第七七回:“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后,普浄正在庵中靜坐。”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其時則月白風清,其地則深山昧谷。”秦牧《花城·土地》:“不論是在月白風清還是九級風浪的夜里,他們都全神貫注地盯著寬闊的海域。”

  雨中花(中秋)注釋

  【月白風清】月夜的'明朗幽靜。宋蘇軾《后赤壁賦》:“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這早晚玉繩高,銀河淺,恰正是夜闌人靜,端的這月白風清。”《三國演義》第七七回:“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后,普浄正在庵中靜坐。”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其時則月白風清,其地則深山昧谷。”秦牧《花城·土地》:“不論是在月白風清還是九級風浪的夜里,他們都全神貫注地盯著寬闊的海域。”

《中秋》原文4

  望月樓頭思緒長,清風誰遣桂花香。經年海浴輝千里,自古情牽詩幾行。

  天淡浮云輪更滿,身潔凈宇性應剛。嫦娥定悔寒宮去,玉兔于今未渺茫。①

  注:①我國發射玉兔后,月宮才真有玉兔。

  附:張煌言《舟次中秋》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此夜銜杯慚庾亮,幾年持斧笑吳剛。觀濤豈必錢塘去,碧海銀潢自渺茫。

  望月樓頭思緒長,清風誰遣桂花香。經年海浴輝千里,自古情牽詩幾行。

  天淡浮云輪更滿,身潔凈宇性應剛。嫦娥定悔寒宮去,玉兔于今未渺茫。

《中秋》原文5

  《中秋》

  宋代:蘇泂

  親朋關河闊,一歲幾合并。

  回思十載我,大半短長亭。

  我發日已白,我心日以驚。

  尚喜淡泊資,于世少經營。

  五日過三縣,山川知我情。

  吟詩自娛悅,俗子徒我評。

  憶我會心友,與我同死生。

  取我塵化衣,濯我滄浪清。

  我歸已數日,我友各有行。

  百川我友朋,五岳我弟兄。

  我酒難獨飲,我懷誰與傾。

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

《中秋》原文6

  明月到今宵,長是不如人約。想見廣寒宮殿,正云梳風掠。

  夜深休更喚笙歌,檐頭雨聲惡。不是小山詞就,這一場寥索。

  賞析

  這是一首節序詞,是詠中秋節的。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中秋節,而是一個暴雨之夜。全詞就是圍繞雨里中秋這一特定情景展開描述的。上片寫景,寫中秋節的'風雨景色,但手法比較婉轉。開頭二句寫中秋不見月。言自古以來,中秋就是賞月的佳節,按理說應當月明如晝,可“明月到今宵”,卻“是不如人約”,就是說今宵明月失約于人。這一方面含蓄地說明了中秋無月,另一方面又對明月“不如人約”表示了不滿與失望,為下片抒情預作鋪墊。為什么中秋無月呢?是云遮月嗎?顯然不是。但作者沒有明言,只是說“想見”嫦娥在廣寒宮里“云梳風掠”。下片抒情,直接抒寫自己惡劣的心情。換頭二句寫聽雨的惡劣情緒。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頭發出令人厭惡的雨聲,破壞了中秋賞月的歡快心境,當然更不會去深夜聽歌了。這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對中秋夜雨的深惡痛絕,也折射出作者對生活環境的不滿以及時下的惡劣情緒。結尾二句寫生活之寂寞無聊。其中前一句關合詞題,寫王路鈐中秋詞,多少還能給人帶來一點快感,給這寂寞的生活帶來一線希望,而“這一場寥索”五字,又繞回了原題,清楚地告訴讀者,他這一天生活極其凄涼、空虛。以情結景,對風雨中秋節,對這一場生活,流露出極度失望情緒。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中秋》原文7

  原文: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

  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晚間云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著白玉圓盤。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么地方賞觀?

  注釋

  陽關曲:本名《渭城曲》。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秦觀云:《渭城曲》絕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陽關曲》。屬雙調,又屬大石調。按,唐教坊記,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陣樂》也,屬坐部伎。

  溢:滿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銀漢:銀河。

  玉盤:指月亮。

  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今宵明月顯得格外團,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團,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

  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在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中秋》原文8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詩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皎潔的中秋圓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說四海之內都是天氣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會是這樣,說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風又下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賞析

  對異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著對將來人生命運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運也充滿變化,誰能知道將來會不會經歷風雨呢?通過明月感發了宇宙意識和生命意識。創作上這兩首絕句都構思新穎、立意奇特,通過巧妙的設問引發了讀者的無限遐想。沒有細致的刻畫而是在輕描淡寫中表現出所詠之物的意境。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開元元年(713)。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后,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致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說唐玄宗于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并贊嘆作者是“天才”。

《中秋》原文9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原文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詩詞賞析:

  這是宋末著名文學家文天祥(1236--1283)回復董提舉的一封書函。從題目看,董提舉給文天祥先送了請柬,請文天祥中秋赴宴,從此文的內容看,文天祥欣然應允,并表示了游賞的興致。文中駢偶行文,多使掌故,詞情中肯,表意簡明,很有特色。同時,我們還可在這篇短文中看到當時文人過中秋的`風俗習慣。

《中秋》原文10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查慎行〔清代〕

  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云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鑒賞

  這首詩寫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詩的開篇展現湖上風云變化的雄奇場面,為下面寫湖光月色作好鋪墊。在具體描寫時,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鏡面橫開十余丈”、“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句;并融會神話傳說與典故,如“馮夷宮”、“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句,把月亮從初升到當空的過程,描摹得形神兼備。從風收云散,寫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漁歌渺渺中收尾,給人清幽淡遠之感,仿佛將人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全詩筆調輕健活潑,如行云流水,呈獻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內容,此詩則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為同類題材之詩的佼佼者。

  詩人無論是在表現新題材、開掘新境界,還是在語言表達藝術方面,都是頗見功力,整首詩沒有出奇制勝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鑿的痕跡,足見詩人藝術功夫的深厚。結尾“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帶動讀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審美觀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雄渾恢宏,豪放空靈,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鮮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貼合對象本身的語言,詩人從語言形式內容方面都對詩歌作了生動的革新,見證了詩人《涿州過渡》中“自笑年來詩境熟,每從熟處欲求生”的對創新和個性的追求。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后,為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中秋》原文11

  原文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譯文

  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愁緒萬千。沒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涼州。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就怕像王安石那樣,不得返鄉,只能登樓相望。

  賞析:

  這要從這首詞創作的'前一年說起,蘇軾兄弟情意甚篤,蘇軾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人的主觀情感,生發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于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首詞立意高遠,構思新穎,以意境清新如畫,情理具佳,頗耐人尋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更是對此詞的崇高評價。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蘇轍來到徐州,與蘇軾相聚。兄弟倆七年未見,自然十分歡喜,一起登樓賞月。蘇轍特作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相和。

  雖有“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州”的重逢之樂,但蘇轍想到中秋一過,兩人就要再度分開,宦海沉浮,變幻莫測,再聚不知何時,心中滿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他憂傷地想:我們現在是“劍外思歸客”,但千萬不要像懷才不遇的王粲那樣,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樓望故鄉,歸期終未卜啊!一時悲從中來,蘇轍無語凝噎,忍不住轉過頭,青衫淚濕。

  蘇軾見了,搖頭微笑:“子由,‘明月不勝愁’,‘依舊照離憂’,詞是好詞,但何苦太悲!”為了開解蘇轍,在分手之時,蘇軾再和之以《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擊掌唱道: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該詞上闕借謝安事,作為“不及時引退”的鑒戒;下闕設想兄弟二人“退而相從之樂”,以安慰對方,尤其“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兩句,溫情脈脈,又讓人忍俊不住。蘇轍仿佛已經看到兩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東倒西歪了,不禁一掃離愁,絕塵而去。

《中秋》原文12

  琵琶仙·中秋

  納蘭性德〔清代〕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譯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間的月亮,卻為何時圓時缺。今夜里,金風送爽,土花映碧,畫欄桂樹懸掛著一縷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瑩透澈。誰知道,這好天良夜,卻讓人憂愁,讓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對舊時明月。那時節,也是這么個中秋夜,你和我,花徑里捉迷藏,曾經將金井梧桐的霜葉驚落。手上輕巧的小紈扇,至今又經歷幾番涼熱。一時間,不由得百感叢生;但這又與一般的相思離別無關。面對這舊時明月,只好讓無情的紫玉蕭,于寒風中吹烈。

  注釋

  碧海:傳說中的海名。

  冰輪:月亮代名之一,歷來用以形容皎潔的滿月。吹到二句:謂秋風把一片秋花吹開了,那明亮的月光猶如白雪。清輝,指明亮的月光。花徑二句:捉迷藏,又稱逮貓兒,兒童玩的一種游戲。井梧葉:謂井邊的梧桐樹葉。輕紈小扇:即紈扇。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賞析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夜色中,作者抬頭仰望天空,中秋月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涼:日月輪回不斷,春花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不知哪里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寂寞的空氣,如同冰雪一樣寒冷。此句是寫景,卻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美景,“記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實,現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盡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闕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游玩,雖然并未著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嘶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人心深處。只是光陰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中秋》原文13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原文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近。

  水晶簾不下,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賞析

  此詞通篇都寫賞月。上片開頭寫詞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詩中“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句意,“青煙”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夜空像茫茫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云層,像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飛”字寫乍見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處飛來,充滿驚異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過永夜、閑階、涼露、寒蟬等物象,極寫月夜的靜寂清冷,描繪出一幅充滿涼意的,悠長寂寞的中秋月夜圖,烘托出詞人的孤寂心境和萬千感慨,流露出詞人對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戀。

  上面這幾句贊美眷戀中透出了幾分凄清。這時作者已五十八歲,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歸來園隱居,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此詞對仕途坎坷,也僅微露悵恨而已,全詞的主調,仍然是曠達豪放的。兩句明白點出孤寂心情,意脈緊接上文,而揚景則由環境景物轉到望月抒懷。

  下片轉寫室內宴飲賞月。卷簾、開屏,都是為使月光遍滿,為下文“付與金尊”預作地步,表現了對明月的極端悅。“淡指粉”的“淡”字也與月光極協調。水晶做成的簾子高高卷起,云母屏已經打開,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頻頻舉懷,飲酒賞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輝全部納入金尊之中,待天曉時同著流霞,一道飲盡。

  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賞月興致的無比濃厚,都寫到極致。月光本來無形。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付與金尊”,真奇思妙想也。天曉時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將二者同時傾盡,意思是說賞月飲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罷。

  結尾寫登樓賞月,由室內轉到室外。夜更深,月更明,雖然夜深露冷,作者賞月的`興致不但沒有衰減,反而更加豪壯。這時他想起《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的一個故事:晉庾亮武昌,嘗秋夜與諸佐吏殷浩之徒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作者覺得庭中賞月不能盡興,所以要象庾亮那樣登上南樓,去觀賞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無際素白澄澈的清秋氣象。古代五行說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稱為素秋。用“玉做人間”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謂奇想自外飛來。它既寫月色,也暗含人間消除黑暗和污濁,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作豪放之語,兩句包舉八荒,麗而且壯,使通篇為之增色。

  全詞從天上到人間,又從人間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闊大,想象豐富,詞氣雄放,與東坡詞頗有相似之處。全詞以月起,以月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篇中明寫、暗寫相結合,將月之色、光、形、神,人對月之憐愛迷戀,寫得極為生動入微。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北宋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中進士,曾任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知河中府等職。十余歲即受蘇軾贊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流暢,其論政、論史之作,注重“事功”,主張以武力收復幽薊十六州。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中秋》原文14

  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嶠〔唐代〕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么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云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李嶠

  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中秋》原文15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宋代蘇軾

  殷勤去年月,瀲滟古城東。

  憔悴去年人,臥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覓,窈窕穿房櫳。

  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

  撫枕三嘆息,扶杖起相従。

  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蟲。

  坐令太白豪,化為東野窮。

  余年知幾何,佳月豈屢逢。

  寒魚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歲與子由會于此。

  )歌君別時曲,滿座為凄咽。

  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

  镕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歸飲,念我向兒說。

  豈知衰病后,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蕎麥如鋪雪。

  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

  (舒煥試舉人鄆州。)鄭子向河朔,(鄭僅赴北京戶曹。)孤舟連夜行。

  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

  (頓起來徐試舉人。)趙子寄書來,水調有余聲。

  (今日得趙杲卿書,猶記余在東武中秋所作《水調歌頭》)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

  回顧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

  (故人史生為余言:嘗見海賈云中秋有月,則是歲珠多而圓,賈人常以此候之,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中秋》原文】相關文章:

中秋原文翻譯10-06

水調歌頭·中秋原文及賞析10-06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中秋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0-10

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6-28

中秋月原文及翻譯08-08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原文及賞析10-04

中秋原文翻譯15篇10-06

中秋原文翻譯(15篇)1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在线观看一区 | 久久午夜剧场 |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91短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 亚洲一片 | 97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高清视频性播放 | 伊人久久99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线精品 | 在线观看嗯啊成人动作片 | 一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 怡红院手机在线 | 97影院秋霞国产精品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日本综合在线 | 茄子视频黄色 | 中国一级全黄的免费观看 | 中国一级黄色片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 99re久久| 日本韩国在线观看 |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 国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 可以www视频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黄网站免费在线 |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 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 成人免费视频无遮挡在线看 | 欧美一区视频在线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网站 | 人人爽天天碰天天躁夜夜躁 | 日本系列第一页 | 综合 欧美 国产 视频二区 | 男女爱视频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黄色片一级视频 | 天堂网一区 |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