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后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茶館讀后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茶館讀后有感1
最近,我看了老舍先生的《茶館》。
在作品中,我們能看到那段歷史的縮影,能夠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著。兇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柜,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愿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松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斗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斗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茶館讀后有感2
“她從此沉默,沉默得像一株孤獨的枯樹,并且迅速地老去。”這是《月亮茶館下的童年》中的一句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讓我覺得孤獨是可怕的,唯獨有一樣東西可以打敗它——陪伴。
《月亮茶館下的童年》的作者殷健靈,寫的是她童年的古詩,書中那個古怪的'眉娘,自從天米搗亂,眉娘以告老師來威脅天米陪他聊天,但其實是懇求,眉娘沒有朋友,十分孤獨,每周五天米去陪他聊天,眉娘皺紋越來越多,病痛也漸漸襲來,在下個周五的前天晚上,因不接受病痛自殺了,天米隔著窗戶,想還在內疚,沒去聊天,天米這才明白,眉娘真的走了——永遠,但眉娘有一顆溫暖的心,把所有圖書捐給了有需要的人。
眉娘那不可言說的心情,我早在七歲那年就感受過了。七歲那年,我得過敏性紫癜,這種病讓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隨意走動,甚至不可以有大悲大喜的情緒起伏,只能臥床修養。那段時間,我離開了學校,每天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房中,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早上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護士,我只能看見輸液袋里的藥水一滴一滴地流逝,我感到我的童年,我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
治療了一段時間,我回到了學校,離開原來的班級,來到了現在的班級。雖然這個家庭里充滿歡聲笑語,絢麗多彩,我也過的十分快樂,但從前的那些美好記憶,卻一去不復返了。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有的悲哀,有的歡喜,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七歲那年經歷的孤獨,這種感覺仿佛是沉入深深的海底,讓人無法呼吸,無法動彈。孤獨是一把利刃,不斷靠近死亡的邊緣。
感謝家人,讓我重拾溫暖;感謝朋友,讓我重拾笑容;感謝老師,讓我重拾希望。
茶館讀后有感3
我從沒覺得童年會不快樂,我以為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勺x完《月亮茶館里的童年》我才發現,童年并不都是快樂的,也會伴隨悲傷與痛苦。
書中,那個天真無邪、無憂無慮,誠實善良的天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米住在一個特別的地方,它既不是鄉村也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叫寶野的工業區。故事的重心在天米的小學階段,同學、老師、鄰居都出現在故事中:一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一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一個為聰明的朋友;一個在我們孩子眼里是個好人,卻遭到周圍人議論的年輕教師;一個不近人情的古怪文學家天米與他們交往,度過了自己刻骨銘心的童年。
如果我們能一直停留在童年,也會有多么開心啊,可世上哪有長不大的孩子?書里的人會長大,我們也會長大,但那些美好回憶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我們長大的足跡,這本書讓我明白了:童年一定要自己說了算,不要被父母逼迫,不要讓童年留下遺憾,讓自己童年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
讀一本書最終是讀自己,書中發生的傷心事在生活中也會有,記得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來了一位助教老師,很溫柔、很漂亮,我們都叫她小楊老師。她對我們非常好,會給我們買零食,和我們一起玩耍,可是小楊老師在五年級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班。在她走后,我才發現我是非常喜歡小楊老師的,盡管我經常惹小楊老師生氣,和她對著干,不聽她的話,甚至她去教其它班時,我看見她就跑。表面上我總是躲著小楊老師,但我心里是正的喜歡她,希望她再回來教我們班,再回來和她一起打鬧、玩耍、學習,但我知道不會了。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就是不斷的獲得,不斷的失去。我們不斷地獲得友情知識,也不斷地失去朋友老師。
珍惜現有的時光吧,讓童年不留遺憾。
茶館讀后有感4
《茶館》是老舍筆下一副巨大的畫。寥寥三萬字卻塑造了七十多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曲舊中國人情涼薄的挽歌,是一支支人生各異的內心獨白!是恍如昨日,仿佛有切膚之痛的每一個中國人應不斷品讀的愛國經典。
七十多人物中,王利發王掌柜是由始貫穿至終的重要人物之一。老掌柜由青年時替父掌管裕泰茶館,與之在《茶館》這個無聲的舞臺上表演著,也生活著!或者說是本色出演著。老掌柜的愿望也就如同他與好友常四爺、秦二爺所說的一般:“我呢,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只是啊盼著孩子們能有出息:凍不著、餓不著、沒災沒病的!”是啊,一個在舊時代這個熔爐中喘息著的,再普遍不過的平民百姓的愿望!也許會有人嫌惡他溜須拍馬唯唯是諾的“好好先生”模樣。但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想想:王利發他一個無權無勢的本分生意人,只想在這亂世中求得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日子。不曾有過害人之心,也尚存中國人寶貴的拳拳愛國之心。在他幫助康順子和康大力兩個可憐人時毅然送走媳婦、孫女自己坦然面對……在彌留之際不畏強權、不貪富貴。絕望的選擇了上吊之死。王利發只不過是腐朽的清末政府統治下的犧牲品之一罷了。
常四爺果敢無畏,敢作敢當。雖是過著自食其力,掙口凈飯的生活,而他能為精神層面的.高尚而放棄物質,是舊社會鐵骨錚錚的漢子的典型寫照。但這樣不免有些無知與愚忠了,僅憑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一己之力豈能打敗洋人、漢奸、惡霸?其后果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說常四爺需要具備實業救國的策略和頭腦的話,那么秦仲義便應運而生了。一個資產階級維新派,一生主張實業救國,變賣家當辦公廠、開銀行,卻在花甲之年落個生無分文,窮愁潦倒的光景。在行將就木的時候得出了“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的謬論!既令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悲由心生!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使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扭曲了靈魂,道出了泣血之言?由此可見,深受其害的人們對舊社會慘無人道的無情鞭撻之情可見一斑。
通過《茶館》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透過哈哈鏡的現實,壓迫剝削勞苦人民,心意狠毒的惡人能在其中撈到一個浮華的“幸!.憂國憂民、心系祖國安危的人被壓迫、餓死,被殺害的悲慘命運。國家被列強的時候,卻有大批的爪牙走狗為了一己之利向帝國主義投降,賣國!侵略者外寇眼中的“東亞病夫”、“亡國奴”就是一個屈辱的歷史!
“落后就要挨打”,新時代的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先人以鮮血向我們闡述的箴言!讓《茶館》的歷史永遠不要重演!
讀《茶館》,泣國人,悲命運,恨不爭,望奮進,再奮進!
茶館讀后有感5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后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柜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后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盗呐畠涸谔O家里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于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著。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臟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并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脫穎而出的強者。
茶館讀后有感6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劇作之一,我讀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靵y,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里卻是熱熱鬧鬧,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柜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里,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沖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里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里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斗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么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讀后有感7
每當我拿起杯子,聞到茶的芬芳,品嘗茶的味道時,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許苦澀,總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館》,又回憶起在裕泰茶館里來來往往,生存于亂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進入老舍的沉痛敘事和世態,諷刺視野的,只是傳統市民社會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憶《茶館》,裕泰茶館里面的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頑劣的性子是一樣的。一開始,各種各樣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館喝茶歇息,有遛鳥的常四爺和松二爺,有做買賣姑娘生意的劉麻子,有衙門辦事的宋恩子和吳祥子。阿諛奉承的秦仲義,看到有權有勢的,便趁機接近,用盡好話討得他們開心;怕事軟弱的王利發,看到貧苦尋求幫助的鄉婦和孩子,只一味服從了上層人物的命令,將人趕出去;封建保守的龐太監,“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死活要臉的常四爺,喝茶必要自己帶茶葉,想省錢卻又想天天去茶館顯擺。在我眼中,老舍對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會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亂世拖住了手腳,只能屈服于現實,掙扎只為能生存,所以才會是這樣的性子。
《茶館》的時間維度從維新運動失敗到袁世凱去世后軍閥割據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這是一個政權更迭的時代,裕泰茶館也在混亂之中逐漸沒落!澳剣隆钡募垪l越發凸顯,“茶錢先付”跟著出現,一步步點明茶館的處境不好。老板王利發更是隨著裕泰茶館而改變,成為那個時候下層市民艱苦生存的縮影。為了接手父親留下來的遺產,王利發奉承有財的秦仲義,有勢的龐太監,讓茶館經營得更好;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避免被淘汰,王利發另開了公寓,將茶館用時裝美人裝飾一番,并成為了碩果僅存的一家大茶館,但這一切最終也都隨著王利發“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發的“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法子不過是為了活下去!,王利發確實為了生存改變了,但也知道亂世中這種力量太弱小了,失敗是必然的。
認真想想,茶館的結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筆。茶客說的一句話:將!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輸贏,深層上是指維新運動的'失敗,貫穿全文去理解,這個又是暗示了茶館不管怎么進步,都逃不過最后改革變形的結局,因為帝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改變了社會風氣,沖擊了傳統,讓封建時代的人們像趕鴨子上架一樣去適應資本主義,讓不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茶館無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話:生命只是妥協,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從中學上了大學,有一些教學方法,學習內容改變,原以為能和以前不一樣了,不用被老師每天趕著作業,卻發現其實和以前一樣啊,只是除了作業之外,還有講座什么的,我們依舊是被趕著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強的大學有點差異,想到了王利發,感覺自己有一秒像變成了他,為了完成任務我開始忙碌,卻不知道為何,只是單純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館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變遷,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人最難得就是學會追上時代的腳步,主動選擇變革學習,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著改變,才能不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里迷失自己。我們不是老舍筆下的王利發,趁著我們這個還是和平的時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運,解決掉眼前的茍且之余,還能享受詩和遠方。
茶館讀后有感8
作為當代青年,我對戲劇并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種夸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里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么?怎么活著?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食悄_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么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里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那樣老實與世無爭的松二爺餓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個什么模樣;那樣爭強好勝的秦二爺落得一無所有,實業救國也好,實業為己也罷,原來自己的遠見還不如一碗爛肉面的見識來的實惠,多悲哀的結論;水靈靈的大姑娘嫁給個無惡不作的老太監,為了一碗飯,丟了一輩子的人,見慣了一座深宅大院里的狗咬狗,能被趕出來也算是一種幸運,只是一輩子都注定的悲劇,程度的深淺還有誰會有暇顧及呢!拖拉著破鞋的唐鐵嘴和不招人待見劉麻子倒賺了個肚兒肥,一個半仙兒算了一輩子卦,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國;買賣人口是個缺德到家的營生,厚著臉皮發財,比那買人口的還可惡。宋恩子吳祥子憑著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這些人自己作惡不夠,教各自的后人也繼續著他們的“風范”!詈笠粋開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館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說理去?沒處說理;靵y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老大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于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為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魯迅先生的那樣直白犀利,反倒給我這個相對比較脆弱的心一個緩沖的機會,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后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茶館讀后有感9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有些疑惑,一個茶館能寫出什么東西?單憑一個茶館就能道出一整本書來?確實另我感到疑惑。 茶館,一個很是普通的地方,在中國也是極為常見,但它在老舍的《茶館》里確實是一個特別的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并能隨著社會的變革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的畫面。
老舍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即沒有生活的語言。我有一些舊社會的生活經驗,我認識茶館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們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們說什么。以此為基礎,我再給這里夸大一些,那里潤色一下,人物的臺詞即成為他們自己的,而又是我的!贝蛘桃惨酥瞬拍馨賾鸩淮,我們要特寫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就必須對這件事或這個人了解深刻,如果連他們的特點都不能了解的話,那就只能寫到一些外在的表面的東西,根本體現不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寫作方面,我們應該多閱讀名家的名著,去挖掘他們是怎樣地去刻畫人或事物的。在學習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寫作頓悟,逐步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老舍從北京裕泰茶館的表面繁榮景象一步步寫出整個社會的悲哀,茶館里會聚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太監、實業家、愛國者等等,繁榮的背后總有悲哀的故事作墊!恫桊^》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舊北京城中的裕泰茶館的興衰為背景,通過對茶館及各類人物變遷的描寫反映了從清末民初到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五十年的社會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動蕩、黑暗和罪惡。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他接替了父親留下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經營方法和處世哲學。上至宮廷太監總管、吃洋教的惡霸、社會上的流氓頭目、下至吃官餉錢糧的清閑市民、買兒賣女的貧苦百姓,都是王利發的應酬對象。他既圓滑又冷談地對付每一位顧客,不僅體現出他的精明能干,還體現出了剝削階級的影響與烙印。
裕泰茶館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并把各個階層人的代表一一表現出來。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道出了五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這些變遷又離不開政治問題。把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和小人物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側面地透露出政治消息。這樣的一個社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也是不容忽視的。
茶館讀后有感10
最近,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名叫《茶館》的書,作者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茶館》里的《我這一輩子》,這個故事主要寫的.是城市下層警察的悲劇。低等警察形象在老舍那里從來只是個貧民,雖然生活里也有狡猾、勒索型的巡警,他往往把他們分給了暗探,像《駱駝祥子》里的孫偵探,《茶館》里的宋恩子和吳祥子、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小說中自述的“我”就一語說破了其中的道理:“巡警和洋車是大城里頭給苦人們安好兩條火車道。”《月牙兒》里高小畢業的少女“我”百般走投無路,最后淪為暗娼,知識女性仍逃不脫與貧民母親一樣的下場。
通過看這本書,我知道了社會很復雜,必須有知識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茶館讀后有感11
圖書館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里總讓人有一種“暖氣熏得學子醉”的感覺。為了讓自己不那么有睡意,我總要在學習到有點乏意的時候隨便找一本書來看看。這一天下午,《茶館》跑到了我的手里。
應該是上大學后,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看到舞臺戲劇演出。學校的兩大話劇社團——“梵音”和“黑白”的給力演出也讓我對這一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興趣。細數上大學以來,看過《稱心如意》、《太陽城》、《忠孝兩全》、《借我一個男高音》、《求是魂》等劇。其中《稱》看過兩版,覺得最贊的是《忠孝兩全》,最近才看的是《求是魂》——還是兩家社團的合演,也著實不錯。每每看劇,都會讓我有一種正能量傳遞過來,一方面是演員們演出的成功和看劇的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方面我覺得還是演員的熱情,這種熱情總能打動我。我想我還會繼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吧,漸漸地讓這也發展成為一種興趣,也挺好的。
還是說回《茶館》吧。要說最大的感受,那無疑是認識到看劇本和看表演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經歷——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編劇、導演和演員。如果沒有很好的舞臺感受天賦(例如我),很難把這樣的文字轉換為舞臺的東西。當然了,更難的是把舞臺的要表達的東西凝聚在紙上面,這就是編劇的能力所在啊。老舍的《茶館》讓他成為了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小說家,更成為了一名懂得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家——就像他把小說轉換成話劇,一種舞臺感更強的事物。他自己也說過:自己曾經把舞臺劇劇本寫得一團糟。當然我們知道所謂的一團糟不是沒有生活性、藝術性、深刻性,而是一種舞臺感。在老舍剛開始接觸這一藝術形式的.時候,正是宣傳抗日、宣傳思想的重要時期。他深深明白“演”的重要性,雖然一開始“小說味”太濃是最大的舞臺敗筆,后來老舍也成功寫出了像《龍須溝》的成功話劇。也正是有了老舍的努力,才有了與《雷雨》齊名的《茶館》。
其實說句實在話,我還真看不懂《茶館》經典在哪里,不知道是少了時代體驗還是藝術細胞還有待訓練。事實上,我在看完紙質版后,更希望有機會到劇場看舞臺表演去。就像老舍說過的那樣“演員也是藝術家”。就讓這些藝術家來給我解惑吧。在此之前,我還是先寫作業去了。
【茶館讀后有感】相關文章:
《月亮茶館里的童年》有感06-26
《茶館》閱讀有感10-12
讀《茶館》有感12-10
茶館讀后感03-30
茶館讀后感03-26
《茶館》讀后感02-18
茶館-讀后感02-15
老舍茶館讀后感07-05
茶館讀后感【優秀】07-20
[精]茶館讀后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