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下冊生物重點知識點框架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冊生物重點知識點框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物質運輸的載體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血漿和血細胞課本
43頁圖3.3--1
(1)血漿:占血液的55%,淡黃色,有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組成,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
(2)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形態結構
相對數量
主要功能
紅細胞
雙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無細胞核
很多
運輸氧氣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圓球狀、有細胞核
少
吞噬細菌、防御疾病
血小板
最小、形狀不規則、無細胞核
最少
止血和加速凝血
(3)富含血紅蛋白: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血紅蛋白的特點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
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4)貧血: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過低。
發炎:白細胞數量超過(4---10)×109/L
2.輸血和血型:
1.總血量:成年人的血量占體重的
7﹪----8﹪,失血30%(1200-1500毫升)危及生命。
2.ABO血型系統:A型、B型、AB型、O型
3.輸血原則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AB型萬能受血者,O型萬能供血者,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
第二節:物質運輸的器官
1、血管分為三種類型: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概念
分布
管壁
管腔
血流速度
瓣膜
動脈
將血液從心臟運往全身,連接心臟的心室
大多數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
管壁厚,彈性大
管腔小
最快
無
毛細血管
連通最小的動脈和最小的靜脈,進行物質交換。
數量多,分布廣;
最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
最小,紅細胞單行通過
最慢
無
靜脈
將全身的血液運回心臟,連接心臟的心房
有的分布較深,有的分布較淺;
管壁薄,彈性小
管腔大
較慢
靜脈瓣
2、心臟:
(1)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左右兩肺之間,大小如本人的拳頭。
(2)結構:四腔、八管、兩瓣膜。課本52頁圖3.3---10
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心壁最厚)右心房,右心室。
八管:①心室都連動脈:左心室連主動脈,右心室連肺動脈;②心房都連靜脈:左心房連肺靜脈;
右心房連上、下腔靜脈。
兩瓣膜: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
四肢靜脈內表面有靜脈瓣;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3)心壁厚薄:心室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左心室最厚,與體循環路線長相適應。
3、心率:①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成年人平均心率:
75次/分;正常變動范圍:60—100次/分。
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
1、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2、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3、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
4、體循環和肺循環沒有先后之分,是同時進行的。
5、血液循環的共同點: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6、體循環的意義是:為組織細胞提供氧氣和養料同時帶走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代謝廢物
7.血壓: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通常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在上肢肱動脈處測得。收縮壓
12-18.7千帕、舒張壓8-12千帕,高血壓:超過18.7/12千帕、低血壓:低于12/6.7千帕
8.脈搏:腕部橈動脈、扁鵲切脈診斷,脈搏次數與心跳次數一致。
初一生必背知識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
2、人體的代謝廢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糞便(排遺)不是代謝廢物.
3、人體排泄的途徑:
1)排汗(皮膚):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
2)呼氣(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徑)
4、排泄的意義:
1)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2)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含量平衡3)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排糞便是排食物殘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統的組成:①腎臟: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輸尿管:輸送尿液③膀胱:暫時儲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
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質。書61、62頁圖
6、尿的形成
1)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球時,原尿中的有用物質如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質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經腎臟需經過
2次毛細血管,分別是在腎小球和腎小管周圍,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沒有發生變化,在后者氧含量發生了變化: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9、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它兩端連接的都是動脈。出球小動脈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
10、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區別: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路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12、尿液異常與其相對應可能發生病變的腎的結構:
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
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
尿量多→腎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出是間歇的。
14、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構成厚度結構及作用
表皮外上皮組織較薄無血管。
角質層—保護生發層—分裂產生新細胞
真皮內結締組織較厚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彈性和韌性
豐富的毛細血管—-運輸、調節體溫
神經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屬結構: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傷到了皮膚的真皮。
16、排汗不僅起到排泄作用,還可以調節體溫。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
初中生物知識歸納
生物的多樣性極其保護
1.生物分類
概念: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意義: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護生物,了解各種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進化的途徑和過程。
2.植物所屬類群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是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對植物進行分類主要觀察其形態結構,如被子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花、果實、種子是被子植物分類最重要的依據。
4.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種是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物種越多,但物種間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親緣關系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物種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
5.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基因多樣性決定種類多樣性,種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6.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7.生物的各種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8.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9.利用基因多樣性改良作物品種典型實例:
美國引進我國的野生大豆與當地品種雜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黃病的優良品種;
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栽培水稻多次雜交,培育出產量很高的雜交水稻新品種。
10.生態系統包括類型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1.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其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11.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外來物種的影響
12.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13.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人們把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這就是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14.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15.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精子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初一下冊生物重點知識點框架】相關文章:
初一數學下冊重點知識點總結12-26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07-04
八年級下冊生物重點知識點12-15
初一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2-27
[實用]八年級下冊生物重點知識點02-13
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3-02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7篇07-04
生物復習重點知識點(7篇)07-05
初一的生物知識點01-26
2022初一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