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是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對歷史產生興趣的。于我而言,讀歷史最大的樂趣就是站在上帝視角去評判那些曾經活生生的人物和那些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然后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相比《明朝那些事兒》的通俗易懂,《萬歷十五年》的學術性要更強一些,而且作者黃仁宇是美籍華人,寫書的時候用的是英文,然后又由本人翻譯成漢語,其中有些翻譯并不符合當下人的閱讀習慣,讀起來略感生澀,尤其是書中關于稅收的描述,我往往要讀很多遍才能明白些意思,但這些并不妨礙我去品讀書中人物的靈魂。
《萬歷十五年》圍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張居正、文官集團、海瑞、戚繼光、李贄七個人物或群體展開,我想以此文記錄下讀書時的感想。
01.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使賢者有所依歸,而不肖者尤知忌憚”,這句話在整本書內出現了兩次,是申時行在深知無法調和文官集團的道德與私欲之間的矛盾后,退而求其次提出的。
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為看似無奈的讓步,卻是最現實的,沒有理想主義。這句話如今也適用。
我的理解是,人生而因為出身、天賦等自己不能自主選擇的條件而不可能絕對平等,則私欲亦不可能消滅,但是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私欲。
過去,我常思考我所從事的工作有什么意義,似乎每年來來去去的要干的事情差不多,我又是個凡事要求個“理”的人,一時間,我找不到那個“理”,甚至在20xx年那會子,想太多,短時間的陷入焦慮、不自信。
好在當時遇到了好的領導,交代了我一項帶點挑戰性的工作,是組織一場活動,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比較順利,而社會面上,參與度也不錯。那后來我就想啊,我是有用的,你看,我參與組織的活動,那么多人參加,他們玩的挺開心的啊。
于單位或者于我而言,這只是常規工作,但是就是這種常規的小事積累起來,卻是社會向好、向上運轉的必要環節,而我們的這些不起眼的工作,總結起來也無非是引導那些私欲們向好,抑制某些不正的欲望,正如“使賢者有所依歸,而不肖者尤知忌憚”。而當年領導的那次工作安排或是無心插柳,卻是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信來源,此后,我再也沒有在工作中遇到焦慮的情緒,我將永懷感激。
02.悲劇將領戚繼光
書里講戚繼光的這一段,用的標題是“戚繼光——孤獨的將領”,相比孤獨,我覺得他更悲劇。他是個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但是命運卻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受限于當時明朝的制度,他要想成就心中理想的事業,就必須在朝中有所依附。
張居正是他的伯樂,可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他與張居正私交甚密,甚至張居正回老家,他動用了戚家軍護送。他的前半生看似跟對了領導,事業有所成就,但后期隨著領導的垮臺,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牽連,晚年光景十分凄涼。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戚繼光面臨的似乎是個死局,不依附強權,可能一事無成,依附了,就必然遭受反噬,似乎悲劇已經刻在了他的宿命里,無論怎樣的選擇都躲不開。
再說張居正吧,嚴于律人,寬于律己的典型代表,有能力有魄力,就是私欲沒控制好,要求下屬做官清廉,自己卻沒起個好表率。給我的唯一啟示就是,人不要做壞事,要不早晚都會找上來,其余的也沒啥好說的了。
03.高尚的好人海瑞
“惻隱和義憤”,書里這段描寫海瑞的話,我挺喜歡的,這是他為官的理由,與前文描述的龐大的文官體系的私欲不同,海瑞是一個有著高尚境界的人,但他也只是一個人。
海瑞是王陽明的忠實粉絲,但是似乎在踐行“知行合一”之時,走了極端,或者干脆就沒領悟到“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涵。
海瑞的確是個高尚的好人,與申時行的“使賢者有所依歸,而不肖者尤知忌憚”的妥協不一樣,與張居正的嚴于律人、寬于律己也不一樣,海瑞是個不肯妥協的人,是個嚴于律人、更嚴于律己的人。在官場上,他是個奇葩,同僚們對他有復雜的情感,一方面敬佩他的為人,一方面又不喜歡他的行事作風,就這樣,他一路被人“排擠”到了高位,甚至成了帝國吉祥物般的存在。
海瑞之所以千古留名,大抵在于他的清高和心中有民,但他的失敗也離不開那固執的性格,或者可以說他的眼界不高吧?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想要擺平每一件事,但其行事作風利小民而無法利萬民,他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而不可能在那個時代實現。他是個好人,但對歷史發展的推動,沒有太大意義,不過他就算事業未竟,也無法掩蓋他那無私的人性的光芒。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7-0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7-0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08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5-2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800字07-0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1-2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