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作文必備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作文1
當然今天是端午節。那么你們知道這個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你們講爺爺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受到侵略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趕出朝廷。屈原心里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得知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尸體。有的向河里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尸體。
后來,人們把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人們過節是讓大家想起屈原的故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這一天,有的賽龍舟,有的吃粽子,有的在家門上插艾葉,有的開紀念大會。紀念活動豐富多采。
我們一家人吃著粽子,聽著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一定熱愛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報效祖國。
晚上,我請爺爺講端午節的來歷。飽學的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折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劃著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就無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尸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么辦?于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用葦子葉卷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里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里,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吃屈原的尸體…為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后來,人們就以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里,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初四下午,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粽子是四角形的,綠色的粽葉,給粽子包上了美麗又漂亮的衣服。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品嘗了媽媽和奶奶的.勞動成果,粽子里包著白白的米,紅彤彤的棗,看得我直流口水,于是,我張開大嘴咬了一口,啊!真好吃。多么希望每天都能吃到這又香又甜的粽子埃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作文2
端午節到了,媽媽從超市里買來了艾草掛在門上,等干了給我洗澡。據老人說可以去除百病哦!媽媽的好朋友阿姨還送給我們一些粽子,有白米的,有肉的,還有香腸的。
下午還要自己動手包粽子哦,我開心極了,全家聚在一起,圍著一個大盆包起了粽子,看似很容的事,我折騰了半天也沒有包成功一個,媽媽鼓勵我說,多練習就好了,粽子包好下鍋,幾個小時過去了,我迫不及待地去打開鍋蓋,熱氣騰騰的煙從鍋里冒出來,我一看哇!粽子們一個個都變了顏色,看上去非常可愛,媽媽幫我剝開一個,我急忙咬了一口,軟軟的,糯糥的,真好吃,連隔壁的小狗看見了,都流下了口水!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外婆一早就包了香香的粽子,還給我講了關于端午節的一些故事,很有趣。可惜的是我沒學會包粽子,覺得太難包了,外婆安慰我說,等到明年再認真學習一下,一定能學會的。
一家人吃著外婆包的粽子,有說有笑,度過了一個有趣、快樂的節日!
今天吃過早飯,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和表姐來到中山公園玩,到了中山公園,看到了好多人呀!
首先,我們去了人工湖那里去坐船了,到了那里,我爸爸就去買了可以做4個人的小船的票,上了小船,爸爸和媽媽滑船,我和表姐坐在旁邊看風景,到了湖中央,我們看到了一位叔叔拉了一小船氣球,正在湖上面撒氣球。大家看到了氣球,都去搶了起來,我們也把船開了過去,跟大家一起搶了起來,到最后,我們搶了很多很多的氣球,搶完氣球,我們就回去還船了。
然后,爸爸又帶我們去了游樂場,到了游樂場,看到了很多的小朋友都在拍著隊玩自己喜歡的游戲,我們就找我們喜歡的游戲,找呀找,終于找到了我最喜歡的迪斯科轉盤,還好,那里的人不是很多,排了一會兒就輪到我們了,我坐在轉盤上,轉盤搖來搖去的,真爽呀!不知不覺的這一盤就結束了,玩過以后,也到了中午該吃放的時間了,爸爸就帶著我們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傳統節日,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里面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比如: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河等。這些都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戰國時期,屈原是楚國楚懷王的大臣。屈原是一個身心愛國的人,他想了各種辦法來治理自己的`國家,抵抗外族的侵略。而那時的皇帝卻好吃懶做沒有接納屈原的建議,使得楚國越來越弱,最終被別的國家打敗了。
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被打敗了心里時常傷心,可又不想拋棄自己的國家成為別國的奴隸。就在五月初五的那天,抱了塊大石頭跳進汩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老百姓們聽說這件事后非常傷心,都紛紛地趕到江邊祈禱屈大夫平安。有幾個漁夫開著自己的小船在汩羅江里來來回回地打撈屈原的尸體。漁夫們一邊打撈一邊拿出幾個粽子“撲通”“撲通”地扔進汩羅江里。嘴里還大聲地喊道:“大魚,大魚你去吃粽子吧,千萬不要把屈大夫當食物吃掉。”又有個老醫生捧來了一大壇的雄黃酒把它倒進了汩羅江希望把那些蛟龍水獸藥暈了,不要去傷害屈大夫。由于沒有打撈到屈大夫的尸體,汩羅江里的小船越來越多,漁夫們遲遲不肯離去。這就形成了后來的劃龍舟比賽。
從此,端午節的風俗就流傳了下來。每年的這天,人們就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河,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還有許多傳統節日。有中秋節,重陽節,七夕節,……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它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吃粽子,還掛菖蒲蒿草,艾葉,薰倉術,據說是為了避邪。
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到東門看賽龍舟,每到這時,九龍淵公園就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人們盡情慶賀這一傳統節日,懷念屈原。
我們還會吃粽子,有時買,有時媽媽也會買棕葉自己包。
這就是我喜歡的節日,端午節。
每次端午節,我和媽媽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看賽龍舟。
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原來是這樣:有一個偉大的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滅亡,所以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往江里扔粽子,讓魚兒不吃他的尸體,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也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在外婆家,外婆去買粽子,我就想起了賽龍舟。于是,我打開電視機,看起了賽龍舟。
看著看著,外婆把粽子買回來了。煮好后,那香味撲鼻。我口水也“飛流直下三千尺”。我連忙拿一個粽子吃起來,看見碧綠的粽葉包著晶瑩透亮的糯米,吃在嘴里,軟綿綿的,好吃極了!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好好珍惜它。
端午節的作文3
“媽!端午節我就不會來了,公司就放三天假!”
“哦,又不回來了啊!”母親嘆氣的在電話那頭說。
“也放了三天假啊,怎么又回不來呢?”母親緊接著問我。
“我回來,坐車都要做4個多小時,中途又要換幾趟車,來回真的很麻煩的。況且回到家已經很累了,最多在家住兩晚,又要急匆匆的趕回公司啊。”我很委屈的對母親說道。
“那你就別回來了,是很累的。上次你回來時已是天黑,一回來就倒頭而睡,晚飯都沒有吃,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10點。你自己買點好吃的,記得每天不管有多忙,都要記得吃飯啊!這次你就別回來了。”母親和藹的對我說。
“好的,媽!下次放假我一定回來。我身體很好,每頓都吃飯,胃也不怎么痛了。您就放心吧!您和爸可一定要保重身體啊!”
“好……好,下次,下次放假你可一定要回來啊!我和你爸都很好的,你就安心工作吧!不說了,下次你可一定要回來啊!”說完,母親就掛斷了電話。
我放下手機,心里頓時很不是滋味。記得今年春節假后,母親送我到村頭的馬路上搭車。她幫我提著東西,在我后面跟著,眼睛一直很不舍得的望著我。路上,我對她說,清明節就不回來了,就放三天假,還沒有等我說完,她立馬對我說道:“那就五一假回來啊!”我連忙對她說:“五一也只放三天假啊!”母親笑著說道:“那就端午節一定要回來哦!”我沒有再說什么了……
母親送我上了車,幫我準備了一切,并叮囑我中午的時候,把粥喝了。她知道我胃痛,所以一大早就起來為我熬粥,用保溫杯裝著,又用毛巾緊緊的包著,生怕變得太冷了。車子慢慢的開走了,我與母親越來越遠了,我向車窗往外看到,母親追著汽車跑了好一段距離,直到再也追不上汽車了,才沒有跑了。我心里也知道,直至汽車完全消失在她的視野里,她還會一直佇立在那里許久許久。
想到這,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溢滿了眼眶。我放下手中的事情,馬上去車站買車票,明天端午節回家。
在買車票的`回來的途中,我突然想到替母親買幾件新衣服,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很舊的,并且很多都是撿了別人穿過的。春節的時候,村里的人私底下議論,說我媽養了一個不孝的兒子,自己穿得很體面,卻讓自己的媽穿得太破舊了,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后來,媽知道了這件事情,她對村里人說,我給她買了好幾件新衣服,而且已經買了好多次了,只不過是她自己沒有穿,太嬌艷了,自己太老了,怕穿出來,會被人笑話,況且整天在家忙農活,也不舍得穿這么好的衣服。想到這,我的眼淚又馬上流下來了。不懂事的我,其實長這么大,還沒有給她買一件新衣服,而她卻總是要我穿得體面些,她說,我們雖然窮,可不能讓別人戳咱們的背。
坐了幾個小時的車,終于到家了。回到家中,母親正在菜園里摘菜。看到我回來了,又驚又喜。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問我累不累,幫我放下東西。吃晚飯的時候,她一直望著我吃,一直往我的碗里夾我最愛吃的菜。嘴里一直不聽的問這問那的。飯后,一直跟我聊天,聊到很晚才睡覺。那晚,我隱隱約約看到,母親有好幾次都躡手躡腳的跑到我的房間,呆呆的只是看著我,看了又看,或是幫我蓋被子。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醒來,就聽到她與王大嬸說話。母親對她說,這件新衣服都是我幫她買的,又買了好幾件,并且好像都是什么名牌的,挺貴的。這件身上穿的是“Nike”牌的,還有一件是什么“XTEP”,“Adidas”牌的,都挺貴的。我真不敢想象,一個沒有念過幾年書的農村婦女,竟從她的口中蹦出幾個英文名牌的詞來。我這才知道,為什么昨晚,她硬是要我教她說這幾個英文。聽到這里,我的眼睛又濕潤了。其實我給她買的幾件新衣服,沒有一件是她穿得合身的。在我回家的短短兩天里,母親逢人就主動說:“我兒子又給我買了幾件新衣服,都是名牌,很貴的!”當鄰居對她說:“你是享福啦,養了一個這么孝順又有本事的兒子!”母親便欣慰的笑了……
第三天,我又要走了,母親同樣一大早就起來為我熬粥。我知道,其實母親昨晚一直沒有睡好,她來我房里一連看了我來五六次,總是看了又看。吃早飯的時候,也只是兩眼呆呆的看著我吃。我心里很明白,其實母親很不舍得我走。
車來了,我接過她手中的東西上了車。我連忙對她說道:“媽!以后每一個月我都回來一次!”母親聽后,先是一驚,然后笑著大聲對我說:“好!好!好……”汽車開走了,母親依然站在那里不舍得離去。看著她站在那里,我的眼淚又來了。
如今的我每個月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會抽空回家一趟。哪怕是只住一晚,看看他們,同時也讓他們看看我,讓他們安心幸福一些。無論子女走得有多遠,父母手中總有一根線,一根牽掛子女心靈的線,只要抽動這根線,我們都會感受到遠方父母的呼喚。有時間一定要回家看看,兒女是父母一生的牽掛!
端午節的作文4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并得到批準,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于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成書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五月端陽節,人人急于入朝參賀。”這天日本男人騎馬射箭,女人穿著中國服出外游玩一慶祝節日;古安南(越南)有個國王的名字名叫陳端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于春秋,《琴操》:“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并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于五月是兇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于上古,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兇,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于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兇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抱樸子》:“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秘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系。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道長畫符鎮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道長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后要向道長匯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采藥登山,使萬病不干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后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系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于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的作文5
每一條彩繩背后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直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天,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著頭,漫不經心的走著,突然看到地上躺著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判斷,這里前一陣子應該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后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著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么無邪,那時的日子那么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著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后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小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么溫暖,卻那么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么不好好保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系好后,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里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仿佛還能夠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只是后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么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為我系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端午節的作文6
飛絮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綠色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盡,下一場花事不久便會繽紛而來。
一些果實,隱約在枝頭,搖曳著芬芳的五月。記憶里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姍姍而來,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們的心里有了關于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直到自己長大了,做了母親,又把這些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們似乎什么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樣的大人有什么意義。
五月里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里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里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系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里幸福的標志。院子里的臉盆里,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么一絲芬芳。媽媽忙著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著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初一開始的。初一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里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里面裝著香草,隨著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制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簽粗細,用紅線纏繞著,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后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梁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么,他們只是延續著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為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們小時的五月節不能缺少的是自己親手疊的葫蘆。也最樂于做這個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紙,經過幾道繁雜的工序,放在嘴邊,用氣一吹,就成了一個里面空著的立方體,還帶著兩個或四個靈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針串上半尺左右彩條紙,一個完美的葫蘆就做成了,盯著母親手里的彩紙靈巧地翻來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親的指點去做。時常為了一個葫蘆,要練習半天,疊完了又拆,然后再疊,才能七擰八歪地疊成一個葫蘆。再從自家的樹上折下一小節樹枝,把葫蘆三個或五個栓在樹枝上,插在窗戶和大門上,翠綠的樹枝間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這是北方五月節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風景。那些花花綠綠的葫蘆隨風飄起,仿佛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災禍擋在外面,我們在親情的呵護,祈愿里,幸福而安寧。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里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著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如今,又到了這個節日,徜徉在街邊,看不到手疊的方方正正的葫蘆,還有那縫制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種溫馨的喜悅在心里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也已經不再親自疊葫蘆和縫制香荷包了。看著這些機器作出的葫蘆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疊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卻總覺得少了那么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里散發著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的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后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我們,已經牽著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兒女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里,懷著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里,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里。
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我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口,用目光里的余熱,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
【端午節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家鄉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美味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 :歡樂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童年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民間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兒時的端午節06-27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主題作文06-25
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主題作文06-25
飄香端午節端午節主題作文06-25
端午節相關作文:兒時的端午節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