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三生物知識點梳理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生物知識點梳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章認識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為準,上達10千米,下達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氣圈中主要有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以及細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內
c.巖石圈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3.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養物質、水、空氣、陽光、適宜的溫度、
一定的生存空間
4.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是綠色水庫、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5.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6.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光、溫度、水分、空氣等等。
(1)植物和人體內各種物質的運輸需要水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進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動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氣中的氧氣,也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
當環境中的幾個或者一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4)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響。
生物之間的關系: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影響環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和諧發展。
四.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產者:能夠直接制造有機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消費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如:動物)
分解者:能夠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
(如細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
3.食物鏈與食物網
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而形成的關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鏈一定是從生產者開始
(2)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
(3)食物鏈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分解者不參與形成食物鏈
食物網:食物鏈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的網狀結構。
(在食物網中數食物鏈時,從生產者到最后一級消費者,才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
4.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說明題)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
一.練習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P36)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2)對光:升、轉、看、調
(3)觀察:放、壓、降、看、升、看、調
(4) 整理
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7cm左右處,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cm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觀察: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雙眼睜開,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實驗完畢,應該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把物鏡偏轉到兩旁,目鏡放回鏡頭盒,把鏡筒緩慢下降到最低處,再把顯微鏡放入鏡箱內。
3.幾點重要的結論: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2)顯微鏡物象和實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從目鏡內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將視野中的某個方向的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個方向移動(例如:要將視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動),如果是將視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個方向,就將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動。
(4)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看到細胞數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線越亮;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看到細胞數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線越暗。
(5)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6)視野中的污點有三種情況:物鏡上,目鏡上,裝片上。移動目鏡,如果污點隨之移動,則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隨之移動,則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前兩次都不能移動污點,則污點在物鏡上。
(7)光線依次要通過反光鏡、光圈、通光孔、玻片標本、物鏡、鏡筒、目鏡,才能進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清晰,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模糊不清,應用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
(9)轉換物鏡時,應轉動轉換器的邊緣,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動物鏡。
(10)鏡頭臟了,只能用擦鏡紙擦拭。
二.模仿制作臨時裝片
1.重要的注意事項:材料要薄而透明;蓋蓋玻片時要一邊先接觸水滴,再緩慢放下,避免出現氣泡。
2.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準備: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蓋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觀察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則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動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1)準備:擦、滴(生理鹽水)
(2)制片:刮、涂、蓋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見的玻片標本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葉的橫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個體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蟲裝片
三.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
人體的各項功能都是由細胞或多個細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細胞都能顯示出生命的各種屬性,在它們之中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細胞里進行的,細胞內還一直進行著呼吸作用。一切復雜的瞬息萬變的生命活動都是在細胞內進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自我繁殖。細胞能通過分裂不斷地產生新的細胞,細胞和生命一樣,表現出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這一切說明,細胞是生物體最小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1.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細胞壁:透明,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細胞質:含有大量的物質,里面有葉綠體、液泡,液泡中充滿細胞液
能流動,從而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植物相鄰細胞通過胞間連絲相聯系,互相交流營養物質。
2.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細胞質:能流動,可以加速與外界的物質交流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3.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細胞
(1)分裂的過程:
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使細胞數目增多。
分裂時,細胞核先分裂,然后質分裂(植物:在原來細胞的中部,逐漸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動物: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個);
細胞的生長表現為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逐漸長大,使細胞體積增大,(植物)生長時先出現很多小液泡,最終合并為一個大液泡。
(2)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是:先加倍再減半,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3)生物體的生長表現在:細胞生長(體積增大)和細胞分裂(數目增多)
怎么充分利用生物課本教材學習
第一、詳略得當、粗中有細
有的同學只圖快,走馬觀花一遍,結果一點印象都留不下,有的同學圖細,結果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閱讀課本要詳略得當、粗中有細,對于重點知識要“細”,對于需要了解的知識要“快”,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率,又能保證學習效果。
第二、查漏補缺、形成體系
很多學生覺得這個有可能考就讀,不考的就不讀。要知道學習生物的目的并非完全為了考試,學生物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因此,但凡是知識,我們就要了解,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成的生物知識體系,有利于今后的學習。
第三、歸納總結、尋找規律
生物知識本身就比較難以記憶,其中一些名稱、術詞更是難懂,所以,就要善于總結,從中發現規律。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級→高級、水生→陸生的進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找準這些規律,生物就簡單了許多。
生物期末復習方法與技巧速看
一、重要的概念
重要的概念是生物學科的基礎,如果概念理解不了學生很難對生物學的基本知識進行把握,雖然現在概念圖沒有具體細化要求,但是對教學環節的梳理和知識體系的建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重要的識圖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基礎學科,圖形比較直觀具體,符合學生的認知律。有利學生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在教學特別重視,教給學生識圖的基本方法,學會勾畫草圖,注意聯系相關的知識點,以及圖與圖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構建,形成一個整體。比如七年級上冊,顯微鏡的結構圖、細胞的結構圖、細胞分裂圖、葉片的結構圖、根的結構圖等,這些圖形中涉及的知識幾乎是植物學科教學的主要知識。
三、重要的知識體系
不管怎樣學習,如果學生能夠將一節、章或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在一起,通過各種方式構建起知識樹,我想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學生能夠進行有效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能夠學會正確的應用,這樣將學生學到的死知識變為了活的知識,更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及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否則學生很難靈活動知識,解答各類習題。
四、重要的習題講解
習題是學生對知識遷移運用的一種方式,講解習題與學生熟習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過程,通過反復地訓練從而對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并進行歸納總結。因此,教師經過精心的準備,精心地備課,精心地對習題進行篩選。
如葉片的基本結構,分析本題要考查的知識點是葉片的基本結構,只要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很好地解答此題,要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哪些,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等,這樣學生才對該知識點進行掌握;應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運輸作用、吸收作用和蒸騰作用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運用都進行總結進行比較,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打開學生的思路,做到前后知識的縱橫聯系,不能為講題而講題,否則是沒有多大的價值所在,這樣不斷地訓練學生,逐漸掌握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方法。
五、重要的記憶及抽查
生物學科教學中學生的記憶是必不可少的,而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有效掌握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抽查,家長和學生都可以根據老師在微信群中發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并有利于及時調整復習方法,提高復習的效率。
正確的生物記憶方法是哪些
1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 .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初三生物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生物和生物圈知識點梳理12-17
高二生物知識點最新總結梳理09-08
高一生物知識點重點梳理總結04-20
小升初語文知識點梳理總結06-28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調節知識點梳理07-03
高三生物環境污染的危害知識點梳理06-25
高一生物知識點梳理整合5篇人教版06-22
梳理生物知識及提升應考能力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