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傳統文化作文【精品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快要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我們都要慶祝這個節日。
你們肯定會說:“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那我就告訴你們吧。據傳是楚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有一次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會由來端午節這個節日。端午節的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節的前幾天,人們就會弄一枝茱萸或一根柳條插于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制成小布包,并將艾、蒼術、板藍根等草藥包于其中,讓孩子戴于頸下或系于腰間,可以增強免疫力。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將糯米洗凈,用粽葉圍成一個三角錐形,然后把洗凈了的糯米放進粽葉里,最后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口的粽子了。我最喜歡吃粽子了,我總愛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
這就是我國的端午節,一個傳統文化的節日。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今天,《品德與社會》課上,老師讓我們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同學都講了,其中我記得最牢的故事是“壓歲錢的.來歷”。故事講的是:
在很久很久以前,民間有一種可怕的怪物叫“歲”,“歲”每年的大年三十夜晚都回來和小孩玩,如果“歲”高興的話只會讓小孩生一場病,如果“歲”不高興的話就會讓小孩死亡。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所以非常愛護這個孩子,大年三十這天夜晚,這對夫婦怕“歲”來傷害孩子,就一直守在孩子身邊,到了深夜,夫婦也累了,就拿著幾枚銅錢給孩子玩,夫婦就睡著了。第二天早晨,夫婦醒來一看,孩子安然無恙,以為“歲”沒來。后來才知道,在當天晚上,夫婦睡著后,“歲”就來了,“歲”看到小孩手中的銅錢后,便見錢眼開,不再逗小孩玩,拿著錢就走了。到了以后,發壓歲錢就成了民間習俗。
聽完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壓歲錢的來歷。
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傳統文化的故事,可以上網查資料。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浩瀚青史,留行于竹間;輝煌文化,凝結于書卷。民族傳統,在一代代間流傳;四大名著,啟蒙一代代稚童。道孔之思,傳承千代百代;唐詩宋詞,吟誦萬古流芳。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民族的思想底蘊和精神寶庫。它就像一片養料豐富的土壤,時刻準備凝結文化的碩果。下面我想談談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首先,我想說我們對自己文化的發掘十分不足,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讓人們覺得是因為堅持腐朽的東西,不思進取才導致的國家衰敗。所以人們開始唾棄起中華傳統文化,很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當時袁世凱尊孔復古,人們反應之激烈。這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崇尚外國思想的文化環境,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適用外國哲學的邏輯解釋中國的傳統哲學就可見一斑。直到近幾年我們國家忽然意識到,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但是這個時候忽然發現,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我們實在是太過片面,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很大一部分太過表面,研究不夠深。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從新文化運動以來這么多年研究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的斷層。沒有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交接部分使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揚無從下手。畢竟如果只是單純的繼承,非常簡單,但是時代是不斷發展的,那些老的東西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的文化環境。那么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結合現代文化發展傳統文化。就傳統文化的發揚來說,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做得很好,作為原來中國的藩屬國,他們的文化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于中國。但是他們很善于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化,像茶道本來是中國的象征,《神農本草》和《茶經》都對飲茶有深入的描述,其中以《茶經》為經典,可是了現代,外國人想到茶道,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日本,這足以看出我們對此做的'不足。當然,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這項任務自然落到了我們的肩上,它是困難的,也是有趣的,更是充滿意義的。我們要相信我們一定能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對此我只能說,任重道遠。
我們有傳統文化的土壤,但在這片土地上并沒有長出傳統文化的參天大樹。發揚傳統文化就是在種樹,想要種出高大健壯的樹木,必須要仔細挑選好的種子,之后更要悉心呵護。用時間的長河去澆灌,用精選的文化肥料去培育。我相信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國,現在中華文化的星星之火,不久就會變成照亮世界的熊熊烈火!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說起戲劇,中國的戲劇可真是五花八門,今天我就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家喻戶曉的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評劇、豫劇、越劇以及黃梅戲,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跟著我繼續往下一探究竟吧!
京劇,可謂是中國國粹,還是我國的國劇,京劇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發展史,角色可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且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我在五大戲曲劇種中最喜歡的戲種,俗稱“蹦蹦戲”,怎么樣,這個名字生動活潑吧?演員就更不用說了,我相信六年級的同學們都知道,在第一學期的第二十八課——《我的舞臺》中說的就是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女兒吳霜的故事呢!
俗稱“梆子戲”的豫劇是因為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傳承,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所以故稱“豫劇”。豫劇初始以本嗓清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因此又稱“河南謳”。
固有第二國劇之稱的越劇,是流傳地方最廣泛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陜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據初步統計,大約有280多個專業劇團,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呢!
同樣流傳范圍甚廣的黃梅戲,是一種獨具特色民間小戲,與當地的方言結合,用當地的方言歌唱、說白,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風格,這種劇種也是蠻獨具特色的!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一點一點的消失,也許這些傳統文化會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里消失,這些文化是無價之寶,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保護它們,讓它們不在再消失,讓他們繼續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濟寧,孔孟桑梓之鄉,文化禮儀之邦,有豐富的人文古跡,位于曲阜的“三孔”已成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計其數。孔孟儒道繼世長,運河文化貫古今。身邊的傳統文化,讓我們感受到濟寧的人文地理和悠久的歷史。
甏肉干飯香氣四溢
米飯粒粒飽滿,甏肉質地柔嫩、肥而不膩、爛而不糜,海帶軟糯可口……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濟寧人,甏肉干飯應該再熟悉不過了。松軟的米飯配上可口的海帶、甏肉、卷煎、肉丸子,真是錦上添花。生長在運河之濱,享受到這樣的美味,這就是我身邊的傳統文化。
巧手剪紙令人嘆服
一雙巧手,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可這三者若是結合起來,人們還不得不嘆服。/一只纖細的手拿起剪刀,另一只手輕輕掌著紅紙,剪刀在巧手的靈活操縱下在紅紙中不斷地穿梭,讓人眼花繚亂,地上不時落下幾片不規則的紙片……不一會,一張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剪紙就出現了。徜徉在民間文化,欣賞到這樣的技巧,這就是我身邊的傳統文化。
儒雅之氣蔚然成風
彎下腰撿起一片廢紙,俯下身扶正一個歪斜的牌子,伸出手關閉一個流水的'水龍頭;見面先說“您好”,要人幫忙先說“請”,與人告別說“再見”,文明用語常掛嘴邊……齊魯儒風,吹入了濟寧,吹入了濟寧的各個鄉鎮,吹入了濟寧的千家萬戶。儒雅之氣,已經蔚然成風。沐浴著孔孟儒風,感受到這樣的風氣,這就是我身邊的傳統文化。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我身邊的傳統文化的儒雅樸實就會在濟寧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先賢已逝,其光輝思想卻久傳于世。對于南懷瑾先生這樣一位地方名人,我始終以一種敬仰而謙虛的態度去聆聽他默默的教誨。這不僅是一種對文化先輩的敬重,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尊崇。
南懷瑾先生作為一位我國當代國學大師,我很早就曾對老先生有所耳聞。但對他的真正了解,我想還是在我剛剛對我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之后才開始的。我國的國學,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早已與“南懷瑾”這個名號緊密相連、難以分割了。
南懷瑾老先生之所以讓我產生由衷敬佩之心,是因為他對于我國文化精粹的深刻認識與通透領悟,更是因為他諭人教誨的通俗易懂、樸實奧妙,還是因為他一生傾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極高道德成就。他以一顆理學家的`縝密內心與一副古仁人的開闊胸襟將傳統國學與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密切貼合,這難道不是作為一代國學名師應有的學術風范嗎?
閱讀與思考南懷瑾先生的學術作品,我有幸能得以憑借精深國學之初學者的見識與思維有效率地、有成果地去揣摩、探討國學之精粹。不僅僅是對于我個人而言,我想對于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如何去認識、了解并吸收傳統文化知識一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南懷瑾先生處得到清晰合理的答案。
比如在我最喜愛的《論語別裁》中,我不需要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直接讀懂《論語》而放棄對于儒家學說的探索;南懷瑾先生用他對于儒學的深刻研究將這門學問分解得詳盡而生動,尤其是對于原文旨意的精妙把握以及對于其所涉人文典故的闡發,讓我逐漸懂得如何用傳統的儒家思想去更合理地規劃和把握自己的生活。讓人們于現代社會之外,從傳統國學之中尋求到超越時空的永恒的人生精神與價值,乃是南懷瑾先生畢生的追求。
我想我們倘若要閱讀和學習南懷瑾先生的國學文化,這應該有兩個要點。其一是尊敬和謙虛的態度,尊敬是對于南懷瑾先生以及其所代表的傳統國學而言的,謙虛是對于我們能取得自身學習效果的要求;其二是應該懂得融會貫通,南懷瑾先生之所以盡其畢生弘揚傳統文化,其本愿是要讓人從傳統中受益,以傳統文化與美德涵養每一個中國人的軀體,具有學以致用的能力才能達到實際的成效。
維持一種文化需要一個民族代代人的言傳身教,是文化賦予我們一代代祖輩瑰麗的精神家園。南懷瑾老先生以他的身體力行教會了我們每個中國人如何去了解、吸收、珍惜與發揚中國的傳統國學,他永遠會被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銘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南懷瑾老先生的駕鶴西歸不能不說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大損失。但倘若我們能用一顆中國人之心去洞察老先生的文化精神,他仍將會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活在國家的文化中。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冬至作文07-03
描寫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作文06-17
傳統文化小學作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