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1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節,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2
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自信的場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長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時時想要戰勝自己的自卑感,卻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描述了很多關于自信與自卑的影響,它們相互作用,為了取得優越感,孩子從小就試圖戰勝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現出的優越感不那么令人滿意,就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什么意義,也會為自己今后的懶惰提供借口。但是現實社會中,包括成人在內,很多事情不會因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導孩子戰勝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的結果也可能不盡人意,就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盡人事聽天命來安慰自己接受努力過后的不成功。
因為自卑,兒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變萬化的,怎么可能讓一個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壘之中呢?怎么來引導他們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會一下子取得優越感或者正向反饋的事情呢?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溝通方式,當孩子不愿意做的時候,不要強迫。而是發現一些與之相關的其他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引子,慢慢過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她會反感,立即停止,讓她先聽一下偶有幾個單詞的中文故事,她會好奇那幾個詞的意思,也會偶爾自己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的英文歌,這樣就是過度。那么當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的相對較好的'時候,怎么反饋和鼓勵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單調的說,“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揚做這件事的熱情、勇氣及過程中的具體事跡。
反觀,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飾的辦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難,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擔一些有挑戰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覺很差,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打轉?释岣呤杖耄瑓s沒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氣;渴望自己進步,卻什么事情也沒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劇,還怪領導不給自己機會;渴望做一個好媽媽,回家之后只會葛優躺,還罵孩子為什么不學習,就知道看電視。其實,有自卑感很正常,這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緊迫感,才有動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許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沒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不夠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的缺點,盡量不要讓這些缺點發展成為危害性行為。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會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則要動用心思來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責罵與懲罰。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3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憑著對學生心理教育的關注和熱愛,我參加了黔東南州教育局舉辦的幼兒教育心理學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幼兒教育心理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里,如何開展學生幼兒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幼兒教育心理學沒有嚴格的界限,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許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癥狀。例如荷蘭畫家凡高生前是一個畫壇無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孤獨中生活,是一個躁狂癥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自己鐘愛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蘇聯著名詩人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變,易激動,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戀人急著要去上班,沒有聽從他的意愿留下來陪他談話而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癥,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壓也是開槍自殺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充分說明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試題06-23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02-02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精選12篇)12-06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13篇02-02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02-17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03-22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范文09-26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1篇)08-26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5篇03-22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后感(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