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是因為可以上好吃的粽子,糯米里有香腸、有棗子、還有肉,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滅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了,人們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筒把米裝起來投進江中,可是被蛟龍偷吃了,后來人們知道了蛟龍最怕葦葉和五色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走了,這樣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身體了。于是到了這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我最喜歡吃粽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風箏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我特別喜歡它。
有一天,媽媽帶著我到鳳凰廣場上放風箏,我高興地說:好啊!到了鳳凰廣場,天上已經有許多風箏了,有灰太狼的、喜羊羊的,還有孫悟空的。
我也迫不及待地打開我的口袋,一只燕子探出頭來,好像在對我說:我要在天空中飛翔,我要飛!我要飛!
我把我的風箏扔向天空中,然后拼命地跑了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幾乎把所有的.風箏都落在背后,我非常高興,想與別人一起分享。
但是,風箏突然降落,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我的心情非常失落,垂頭喪氣地坐在地上。這時,媽媽走過來,微笑著對我說:沒關系,放風箏的時候要找風向最大的一面
我立刻站起來,又重新放了起來。終于,我的風箏終于在天空中翱翔了。
在傳承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同時,放風箏讓我嘗試過了失敗,更讓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1. 參加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在春節、元宵節期間,積極參加寫春聯、剪紙、畫年畫、猜燈謎、唱傳統民謠、逛廟會、學習民間藝術、學唱當地戲曲等各種健康有益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感受節日喜慶,學習了解當地過節傳統和風俗習慣。
2. 參觀當地一個歷史名勝。在寒假期間,在保障安全、遠離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在父母的帶領下或結伴尋訪、參觀一處能反映當地歷史、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風景名勝、歷史遺跡、文化公園等,了解家鄉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
3. 學講一個傳統故事。在寒假期間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圖書篇章,學講一個如“精忠報國”“聞雞起舞”“一諾千金”“孔融讓梨”等反映民族精神的傳統故事,感受蘊涵在傳統故事中的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4. 為長輩做一件事情。在寒假期間,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加班的父母送一次飯,為父母制作一張新春賀卡,學習一項家務小本領等,爭做懂事、有責任的'家庭成員,踐行“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5. 做一次文明宣傳員。在寒假期間主動發現并積極勸說自己家人或親朋好友,遠離封建迷信、、浪費、亂放鞭炮等不良習俗和生活習慣,在親朋好友中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每一個粽子、每一個餃子、每一張剪紙,這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不論甘甜還是苦澀,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累累碩果,它們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不離不棄,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而當今的社會,卻不是這樣的了……
以前,當端午節來臨時,學校都陸陸續續發著放假通知單,當孩子們用雙手捏緊那一張薄薄的通知單時,霎那間,孩子們就像升空的火箭都露出了甜蜜而又單純的笑,在單位為了蒙于生機而努力拼搏的大人們都停下來用他們蒼老的耳朵聆聽著廣播的時候,他們仔細聆聽后,都露出了復雜的笑容,這種笑容應該是可以好好的陪伴著家人與家人共享幸福的笑容吧?但我也不確定。頓時,甜蜜的微笑就充滿了整個中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第二天,端午節來到了中國,當每一位中國人用翠綠的箬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后,剝開墨綠色的箬葉吃著香味四溢的粽子時,都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節日的濃厚、快樂、熱鬧都感染了中國人,而這些記憶使我們刻骨銘心。美,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概括。如今,每當讓人們流連忘返的端午節又降臨人世時,人們是多么的高興、多么的.欣喜若狂、多么的心花怒放,而他們的快樂卻是在浩瀚而廣大的網海中遨游、卻是在西餐廳里吃著回味無窮的牛肉、卻是在麥當勞里與家人共進晚餐……他們做的每一步祖國媽媽都在痛苦的流淚,難道他們已經忘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啊!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堅持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道這些經歷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就會在我們這:一輩消失了嗎?這很有可能。俗話說的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沒發現美的眼睛。”
剪紙包括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布置,張貼在室內,家具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墻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墻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布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我們的剪紙藝術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能會剪紙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在這樣下去的話,我們的剪紙藝術就會消失的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同學們,中華民族撫養了我們,哺育了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而破壞中華民族就是我們的回報嗎?我們應該捫心自問……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臨海剪紙”,原名“張家剪紙”,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因此,我們決定去“張家剪紙”考察。
“張家剪紙”為什么叫“張家剪紙”呢?哦,原來這是用一個人的姓來命名的。那個人是張秀娟,我打聽到:張秀娟是1965年出生,由于歷史的機緣巧合,她1—18歲,關鍵成長期,恰逢“張家剪紙”制作技藝向整個家族開放時期,并由奶奶親自教習長大……
我們開始剪了,我先剪了青蛙,我先把它的眼睛剪掉了,它的眼睛是月牙形的;它的背上有條紋,條紋是一豎一豎的,條紋有三根; 最后,我把青蛙的輪廓剪來,一只小青蛙就完成了。
這時,某一位同學舉起了手,說:“這些剪紙代表什么呢?”老師沉默了一會,說“魚嘛,代表如魚得水……”沒等老師說完,我就插嘴了:“那么青蛙是不是害蟲沒有?”“這個嘛,對了,青蛙不是很會跳嗎?所以是步步高升。”我高興的'點了點頭,又轉心地剪起了紙。
下面我剪起了蛇,我先剪了蛇卷起來時的空洞,空洞很像太陽和月亮;我再剪了小三角形,有幾個呢?讓我數數看,1、2、3……總共15個;接下來我剪了小花,有幾片花瓣呢?數一下吧,1、2、3、4,有4片花瓣;下面我剪它的眼睛,眼睛是n形的;最后,我把它的輪廓剪了下來,蛇就完成了。下面我剪了一個女孩打鼓……
時間像小馬奔跑得那么快,一下子就到中午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廣州,一個擁有兩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城市。因古老而神奇的“五羊傳說”,以羊城、穗城的美稱聞名中外。談及廣州的傳統文化,早茶絕對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接下來,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廣州的早茶。
要說早茶的由來啊,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致多樣。
茶點在廣州早茶中尤為重要。它們分為干、濕兩種。干點有餃子、粉果、酥點等,而濕點則是粥類、肉類、龜苓膏等。干點里面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蝦餃了。蝦餃皮薄薄的,晶瑩剔透,爽口彈牙且不粘牙,以蝦仁為餡,吃起來爽爽的,脆脆的,讓人回味無窮,真不愧是廣州早茶的'一哥啊!而濕點呢,我最喜歡的是拉腸。拉腸也是粉腸。是用竹窩上加布盛上薄米粉漿蒸熟后卷成腸粉狀的米制品。拉腸口味可多啦!有齋腸粉、牛肉腸粉和蝦米腸粉等。吃粉腸時大家都會放醬油,不然沒有味道。腸粉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很多外地人會感到很奇怪,如此忙碌的廣州人,怎么會舍得把早晨的大好時光消磨在茶樓上呢?其實,上茶樓也是一種社交活動,無論是會友聊天,還是去談生意,這種場合都會讓人感到非常悠閑,非常自在。在廣州,飲早茶被稱作“嘆茶”,由此可見,對于廣州人來說,飲早茶是一種享受。廣州人喝早茶講究“一盅兩件”,“一盅”是指一盅茶,而“兩件”則是指兩份點心。倒茶時也有學問:不能先倒自己的,必須從別人開始,最后一個才是自己。別人給自己倒茶時為了表示謝意,應該用手指頭在桌子上敲幾下。我想這就是禮貌吧。
這就是我們廣州的早茶,介紹到這里,你們都開始食指大動,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茶樓“嘆嘆茶”了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三年級傳統文化作文。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里。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劃著船把飯投進江里,可是后來他們發現投入江里的米飯全被魚吃了。于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里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中國的傳統文化----除夕做年糕、吃年糕》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很多,中秋吃月餅,元宵吃湯圓,除夕做年糕、吃年糕……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除夕做年糕、吃年糕啦!
做年糕先要把晚米磨成粉,然后把粉蒸熟,再把粉放到石臼中用力搗,搗一會兒就可以看到一塊圓圓的年糕啦!吃年糕的時候,可以用炒、放湯、蒸、煎等方式,還可以直接把剛打磨好的年糕切成四個扇形,這樣趁熱吃,可香了!
聽媽媽說,做年糕時,要把全村人叫到一起,去村里的`加工場。那情景可熱鬧了,大家有的捧著加熱了的晚米粉,有的邊扛米粉邊拿鍋準備在這里加熱,有的拖著打磨器熱情洋溢地來到這里。不一會兒人齊了,把粉倒到長長的搗器中,每個人拿了一根木棒,“咚咚咚,咚咚咚!”敲粉聲震耳欲聾,年糕的香氣慢慢地溢出來,引得一旁的小朋友饞得直流口水。
年糕不僅美味,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在民俗文化村里有很多民間傳統的手藝,如:剪紙、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糖畫了!
糖畫是用糖來作畫,藝人們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來到民俗文化村,準備親眼看看制作糖畫的過程。剛剛踏進民俗文化村的大門,就看見一群孩子圍坐在一張桌旁,我也趕忙跑到那里去看看。只見一個身穿長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里拿著一個盛滿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畫呢!
我興奮不已,只見他雙手熟練地倒著,好似胸有成竹,作畫時沒有參照,全憑自己獨特的想象。他的手腕靈活自如,操縱著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緊緊握著拳頭,也深深地為藝人捏了一把汗,但藝人卻絲毫不緊張,還談笑自如。
糖稀漸漸倒完了,藝人的'手也漸漸慢下來了,作畫完畢時,我被震驚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張飛映入眼簾:他手握一把兵器,兩眼怒視前方,咬緊牙關,蓄勢待發,這個人物好像穿越到現實生活中,讓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緒萬千,突然聽見孩子們的大叫聲,這才回過神來。只見一個孩子高舉著張飛的糖畫,樂滋滋的,周圍的孩子們也一擁而上,搶著細看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畫藝人不僅善于塑造人物,小動物們在他們的手中也是活靈活現呢!我忍不住也買了一個糖畫———一只可愛的小公雞。我發現糖畫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晶瑩剔透,像玉石一般極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輕輕湊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頓時感覺舌尖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跳動起來,那麥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里回蕩。
糖畫給了我快樂,每當想起它,我都會忍不住流下口水,我會一直記住那幸福的味道!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傳統文化的中學作文06-28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1-03
讓傳統文化回家作文11-07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