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斷句技巧順口溜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許多人都對一些經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斷句技巧順口溜,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言文斷句技巧順口溜1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文言文斷句技巧知識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大多數同學在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
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當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反復鉆研,然后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層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斷開。
2、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后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
4、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于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當然,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可得……歟”;“得無……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6、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9、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以課本為本,掌握常用實詞、虛詞、句法和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
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也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
文言文斷句技巧順口溜2
高中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文言虛詞斷句歌
“曰”后冒(:),“哉”問嘆(?!)
“于”“而”一般在中間
“耶”“乎”經常表疑問(?)
“則”前斷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頓
或句(。)或逗(,)酌情看
“蓋”“夫”“若夫”“縱”“向使”
“然則”“是故”“于是”“茍”
經常用于句子首
解釋
1.“曰”后面加冒號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詢問或反問語氣,句末常用嘆號或問號。例如:“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連詞經常用于句子中間,起連接作用,如“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詞,由它和名詞組成介詞結構多數放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后作補語。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3.“則”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其中,“則”表示承接、假設、轉折等關系時,“則”前常有停頓。例如:“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則”表示并列關系時,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語氣詞“蓋、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們前面要斷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則”“茍”“縱”“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縱使”“然則”等前面也常常要斷句。例如:“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戰,勇氣也。”“若夫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然則何時而樂耶?”“茍富貴,勿相忘。”“向使無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語氣詞,后面要斷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續耳。”“然則何時而樂耶?”“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壯士,能復飲乎?”
文言文一般在哪斷句
劉勰在《》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⒈對話、引文定句讀——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謂為標志,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如20xx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處“其父曰”,應在“曰”后停頓。
⒉語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⒊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⒌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⒍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文言文斷句技巧順口溜】相關文章:
文言文斷句技巧11-30
文言文斷句技巧8篇12-01
文言文斷句技巧(8篇)12-01
文言文斷句技巧集錦8篇12-02
高考文言文斷句精講06-24
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11-13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07-21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技巧06-22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