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跟朋友去看了一部電影《百鳥朝鳳》,這是一部悲傷的電影,看著竟能生出無限感傷。時間真是一把刀,能愣生生得割出另一個世界,摧毀百鳥棲息的森林。短短的幾年物是人非,曾經為能學上吹嗩吶而感到無比榮耀,到后來的無所謂甚至輕蔑,又有多少嘔心瀝血化為了虛無,除了悲哀又剩下什么?
《百鳥朝鳳》一部傳統文化在碰撞中沒落的電影。以人們最容易忽視的文化——黑白樂奏——吹嗩吶入手,通過崔三、游天鳴的傳承與守護卻獨力難撐意在說明文化的脆弱、人們守護文化意識的淡薄,這也是為什么短短幾十年而56個民族中的那么多文化卻悄聲無跡的原因。學嗩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天分,要能吃苦,要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才能正式成為一員;若想吹得至高樂曲還要有非常崇高的品質。的確,不單要技藝高超還要人品淳厚,這樣才配更好地守護、才能更好地傳承。《百鳥朝鳳》前面鏡頭展示學吹嗩吶有多艱難,后面就突顯出嗩吶沒落有多悲哀。崔三一生見證了嗩吶的繁榮也見證了嗩吶的沒落,一生為固守嗩吶而奮斗著,即便是肺癌晚期也在為嗩吶作著垂死掙扎,可是時代在改革、在西化,現實殘忍地擠兌,嗩吶的命運只能茍延殘喘。面對突如其來的外來文化,人們絲毫沒有抵觸的情緒,絲毫沒有保護本民族文化的意識,當然并不是說異族文化就絲毫不可取,只是一味接受一味拋棄說得淺顯點就是拋家棄祖。看著崔三殘喘中的守護,不禁想起嵇康臨死前的演奏,想起嵇康說的“《廣陵散》自我絕矣”。一人的力量怎么與社會、時代較量?在時代沖擊中沒落的又豈止嗩吶!好不容易有人發現了文化價值,可是陷入深淵后怎么挽救?看看我們親手毀滅掉的文化中有多少還能繼續傳承?迫于生活,當年的崔家班、如今的游家班早已支離破碎,當年的二師兄、三師兄,一個哮喘、一個的.手被木鋸鋸斷了,再也吹不起嗩吶了。至高無上的榮耀到街頭小巷的乞討謀生,這就是阿炳《二泉映月》里奏的悲哀,是民族文化沒落的哀鳴。
反觀乎我們的生活,有多少文化在刪繁就簡中悄然消失了?沒錯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可是它們也把民族文化給同化掉了,讓人生活得空虛了、冷漠了。想想我們童年時代的春節,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春節,過年的歸屬感都到哪里去了?家鄉一直有個活動叫打櫵,在活動期間每天都得吃齋,而且要去觀音亭祭拜,不能說任何不敬的話。可是這樣的活動隨著我們的長大變得越來越冷落了,只剩下家里的老人在維系。我不知道這個活動能否一直下去,尤其是在那些老人不在的時候;我只知道遠離家鄉的年輕人早已沒了吃齋的概念。記得小時候太奶奶離開人世時,我那沒有文化的爺爺竟然一路光著腳、三步一磕頭,連續幾個晚上守候太奶奶。我當時很震撼,原來爺爺是那么地尊敬愛戴太奶奶。當然爺爺的做法帶有一定的迂腐形式,但透過這種迂腐的形式我卻感受到了古人對生命的敬畏、對長輩的尊敬愛戴。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背后的文化如何得以更好地繼承,我想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問題。有些文化被發現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被保護著,但這羽翼并未波及所有傳統文化。曾經梁思成為了保留北京古建筑可謂拼盡了全力,可依然流失了不少古建筑文化,那么未發掘的文化又該如何存在?
《百鳥朝鳳》這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電影,它敲響了我們內心的警鐘,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無限思考。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我們身邊有許多傳統文化,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獸每次過春節的時候都來吃人。有一次,怪獸又來到村子里吃人,村里的人都跑到了山上,只有一位老公公沒有走,仍然留在家里,有位好心的老奶奶叫他跟大家一起離開,可是老公公就是不去,那位老奶奶只好上山去了。怪獸來了,老公公就放鞭炮、貼對聯,怪獸看到就馬上逃跑了。但人們怕怪獸還會來,就像它一樣,每年春節就會放鞭炮、貼對聯。
從此以后,這個習俗一代接一代的'流傳下來。
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可真有趣啊!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當地居民趕來營救,撈了半天也沒撈到,人們包粽子投進江里,喂飽魚蝦,為了避免魚蝦損害他的尸體。漸漸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有習俗。
我們這里的端午節還有很多風俗習慣,比如:艾草、菖蒲掛在門口上、喝雄黃酒,都是驅邪的,還有小孩子手腕和腳裸系五彩線。保佑小孩子,長命百歲、健健康康。
接下來,媽媽要包粽子,我也想學包粽子,媽媽包的是蜜棗粽,先準備好箬葉,拿兩三片箬葉,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后再把糯米放進裹成錐形的箬葉里,再把糯米中間放顆蜜棗,最后把葉子包起來,緊緊地扎上線,捆結實就可以了,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我就耐心等待,終于粽子出鍋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粽子,啊!粽子又甜又香真好吃。
這真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端午節。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戰線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18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是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在這一天我們門插艾、吃粽子、賽龍舟,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紀念、發揚我們的傳統端午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怎么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件小趣事做起。
一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家風教育中。一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而對于傳統文化,更需要長者們言傳身教、社會營造氛圍,盡量讓大家在小時候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家長、老師等可多帶孩子參加、觀看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一些討論,如有條件可以在外出旅游時帶孩子參觀各地的博物館,親臨一場傳統文化展、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
二是充分發揮網絡的傳播作用,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傳播文明、引領風尚。在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因此,發展、培育一批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公眾號、網絡平臺、電視節目等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能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也更具趣味性的為廣大群眾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守”和“變”、“中”和“外”的關系,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樹立更正確的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17世紀印染技術源于印度,漸漸由那里的殖民者傳入英國。18世紀下半年,英國已經擁有棉布印花的良好工藝和技術,在那個年代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個叫歐伯勘的法國人經常去英國,他將帶去的設計花樣印制成布,也將一些英國面料和花樣待會法國進行復制和學習。
歐伯勘在英國挖到一位面料設計師,并將其帶回法國很快他就成為棉布印花領域的最大競爭者。出生于印花世家的歐伯勘經過這個行業的各個方面的訓練,經驗非常豐富。然而從1686年開始,印染面料在法國禁止進口與生產,原因是為了保護本土特有的“里昂絲”面料免受競爭的威脅。這一禁令知道1759年才得到解除,這也是為什么直到1760年才開始產生法國的“如意”面料。
1760年近二十歲的歐伯勘在巴黎郊區距離凡爾賽不遠的小村莊“喬薩斯·如意”建立了自己的棉布印染廠,除了具有實際的工作經驗,他也具備成功所必備的基本要素:精明、追求完美、而且充滿動力,在那個印染技術尚在初級階段的.年代,歐伯勘秘密研制一種新型的銅板印染技術,在等距離的長度上重復印制一種圖案,與此同時歐伯勘的弟弟也在瑞士和法國東部阿薩斯地區開發印染技術。毫無疑問它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之后這種特殊的面料一直被人稱作“如意”面料。
“如意”面料的圖案伸手18世紀洛可可藝術風格和新古典主義的影響,面料極其生動的展現了18世紀法國生活形態、人文、甚至思想意識的影響。
這些面料上的圖案大多是與當時較有名的畫家設計的,或是復制的名作上的場景。每塊面料都會有自己的名字,因此這些面料對于現在來說極具藝術收藏價值。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說到孝順,我們感到很陌生,我們眼里滿世界都是父母為了兒女拋棄一切宣傳,有的為給孩子治病走南闖北,傾家蕩產;有的為了孩子的學業,上煤山下礦井,讓我們感到父母是多么的偉大無私,我們卻很少有想到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些什么。
今天,我讀了這樣一篇報道:一個小女孩,名叫孟佩杰,在她5歲那年,父母迫于生活壓力,把她送給劉芳英夫婦收養。幸福的生活總是那樣短暫,在孟佩杰8歲時,一個晴天霹靂打破這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她的養母患上了椎管狹窄癥,雖然經過治療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雙拐勉強走路,養父因此離家出走,把家庭的重擔扔給了只有8歲的孟佩杰。從那時起,孟佩杰便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母親的重任。北方的冬天要給爐子添煤,掏灰。她身子小,夠不著灶臺就站在小凳子上,摔傷,燒傷記不得多少次;她既要洗娘倆的衣服,又要為養母擦洗身子,手凍的又紅又腫,膝蓋不知磨破了幾層皮。到市場上買菜不認識蔥姜蒜,她就按媽媽編的順口溜記:“圓圓的是蒜,長長的是蔥,扁扁的是豆角,綠茵茵。”孟佩杰終于初中畢業,但養母的`病情卻開始惡化,最終癱瘓,生活不能自理。而孟佩杰必須還要接受三年的教育,她決定帶著母親去學校。從此,她每天都邊學習,邊照顧養母。而當記者們問她是否厭煩時,她堅定地說:“這是作為女兒應該做的事,我怎么會感到厭煩呢?”
一個瘦弱的肩膀為養母營造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我為她的孝心所感動,第一次想到了孝,什么是孝,如何孝。
有人說我的父母都很健康,他們不需要我這樣去做。但同學們,我要說,孝順不僅僅體現在患難之時,它更融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當父母為我們買了愛吃的食物,孝順就是我們首先塞進父母嘴里的一塊糖;當父母干家務活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時,孝順就是我們端給父母的一杯茶,一碗水;當父母下班回到家身心疲憊時,孝順就是我們給他們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腳;當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時,孝順就是我們拼命努力得來的一份份優異的成績單;當我們出門在外,無憂無慮的玩耍時,當父母的心一點都提在嗓子眼時,孝順就是我們注意安全,不亂惹是生非。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不都是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孝‘’字嗎,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啊!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像人失去了心臟,徒留一個驅殼在世界上還談何頂天立地的做一番大事業呢?
我相信每一個善良敦厚的孩子,都在心底向父母發出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終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趕快行動吧,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作文守住傳統文化06-25
學習傳統文化的作文06-22
傳統文化的中學作文06-28
描寫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