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錦集【2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么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1
周二上午我們院里組織去xx外國語學校聽課,他們學校一共安排了兩節課,第一節課是周xx老師上的《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文言文;聽了之后我覺得受益匪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我先來對第一篇課文《陳太丘與友期》進行評課。首先教學目標制定的非常準確,符合新課程制定的標準,分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來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是教學重點、難點明確,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教學方法多樣,采用誦讀法、探究法、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教學過程也是清晰明確,由潛入深,逐步導入。這篇課文出自《世說新語》,所以老師采用介紹《世說新語》導課,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在教文言文方面,這位老師并沒有才用邊譯邊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讀后譯的方法。首先是讓學生暢讀課文,讀對停頓,我覺得這樣設計比較好,因為讓學生讀準文言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學生會在重復的閱讀當中加深他們的理解。然后是譯讀,老師并沒有讓學生直接進行翻譯,而是先探究討論文章中比較難懂的生字詞,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以及找出近義詞,解決學生在翻譯時遇到的困難。在推敲字詞的`過程中周老師非常注重遷移,例如,讓學生說出含有下列重點字并與重點字意思相近的成語,這個問題不但要求學生牢牢的掌握字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聯系以前學習的知識,激發他們思考,形成穩固的知識結構。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完后再讓學生譯讀課文,這就非常的容易了。老師對這一環節的設計正體現了他們學校的校訓“守正出奇”,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上創新。第三步是賞析文章中的句子,品評人物。這一環節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很快的找出文中主要的三個人物,并對他們的品德進行賞析,老師通過一步一步的引導,總結文章的主旨,很好的完成了讓學生懂得誠信做人的道理的教學目標。但是我覺得這一環節完成的并不是很漂亮,文章的重、難點就在這邊,應該反復的讓學生朗讀,體會做人的道理,周老師處理的略為倉促。最后一個部分是傳文化,對于這一部分周老師是采用拓展閱讀感受《世說新語》的藝術魅力,這其實是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且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但是這一部分的設計我認為太難了,通過讀宗白華的話加深學生對《世說新語》的認識,宗白華的理論是我們大學生在學的東西,讓初一的學生就接觸他的理論是不是太難了?還有拓展閱讀時直接亮出幾個文言小故事,讓學生翻譯,這個對于學生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不是,那么東山的學生的語文功底真是太強了。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2
陳菲老師執教《陳太丘與友期》,本節課的目標設定全面合理、可行奏效,能以學生為本,知識與技能并重、過程與結果并重、獨立探究與合作學習并重,切合文本內容、切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審美情趣,尤其是能注重發揮語文課文以載道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倡導的五德,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價值理念的核心因素,而本篇課文麻雀雖小,不過區區百字,卻涉及到其中的禮智信三個層面,是一篇難得的正己、修身的范例。尤其在課堂回眸這一環節既道出了本文收入“方正門”意圖,又升華了本課的.主旨。陳菲老師授課時,始終沒有脫離這一思想內核,這無疑是正確的、到位的。
朗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之一,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陳老師在本節課中非常重視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文章情境,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體會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時也有利于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本課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若處置不當,容易內容單薄、效率低下,而陳老師的內容安排卻能做到開合有度、收放自如,既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更能顧及文言文教學的一般規律。本節課循著這樣一條內在的主線漸次展開:感知——認知——評價——鑒賞——生發,滾雪球般動態生成。既有反復誦讀,也有識記理解。
另外,陳老師的教態自如親切樸實,課件設計也簡潔明快、形象質感,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整節課給人的感覺是精、實、細、活,效果顯著。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相關文章:
《陳太丘與友期》評課稿12-24
陳太丘與友期翻譯07-03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實錄07-01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答案07-03
陳太丘與友期的閱讀答案07-03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及答案06-23
陳太丘與友期 閱讀答案06-22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實錄07-01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02-01
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實錄及點評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