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經典故事實用【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經典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她是中華民族生息不竭的動力,是中華民族奮進的源泉。
我從傳統文化中學會了尊“師”。《程門立雪》讓我深有感觸。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喜歡學習,到處尋師訪友,曾在程頤門下學習。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卻趕上老師屋中打盹兒。于是靜立門口,等待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楊時卻還立在雪中,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雪人!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我也要向楊時學習,誠心誠意向老師求教,謙虛謹慎,做尊師重道的好學生。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2
我所教的學科和自然科學緊密聯系,我和孩子們一起向往自然而美好的世界。有時候,人們難免因走得太快而失去了身邊的風景,而我會帶領孩子們靜下來,慢慢看,我們的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給我們了不一樣的收獲。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底蘊深厚,在氣象學方面,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諺語,它們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趣,所以,在學習該部分知識的時候,學生非常喜歡。比如“初冬寒,春雨多”、“古龍曬太陽,不久臺風狂”、“熱生風,冷生雨”、“九月寒霜十月雪”……看到同學們如此回味,我變萌生了給同學們講二十四節氣的想法,每到一個節氣,我在課堂上都要提一提,讓課前搜集好資料的小老師們講一講,就這樣,孩子們對二十四節氣歌爛熟于心:“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節氣和景物是相對應的.,于是,孩子們更愿意觀察身邊的植物,看看在節氣的流轉中大自然的風景。
學了節氣,對于服務于中國傳統生活的“陰歷”,很多同學也迷惑,于是,我們一起觀察月亮,峨眉月、滿月等留給了孩子們無盡的想象,我們一起吟誦有關月的古詩:“月有陰晴圓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老家底,是祖輩們為我們積累下的寶貴經驗,是國家的寶藏。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想著如何利用好,開發好,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3
我近幾天讀到《畫壇故事》中的三個小故事,略有感觸,寫下此文。讀完這三個小故事最大的感想是:若我們都能以謙卑來面對生活,那我們的人生將是光彩紛呈;若想獲得成功,天賦或許是一方面,但后天的學習更加重要。
細看展子虔交友,擅長畫雄奇山水的他,在名氣大了之后,不服山水畫大師董伯仁對自己的批評,在認真審視自己的畫作之后,一改驕傲之心,誠懇地向董伯仁學習,終成“唐畫之祖”,字里行間中,我們能看到他那驕傲的個性,同時,隱隱透出的謙卑更讓我們對他大加贊賞,自身的天賦加上謙卑的學習,何事能將他阻擋?何難能讓他止步。他得到的,只會是愈來愈多的成功,是更加美好的人生。相反,倘若展子虔空有一身天賦,傲氣不改,不難想象他的畫技將難以提升,止步不前,對一名畫家而言,一成不變的畫技無疑是最可怕的,因為,人還是喜歡欣賞新鮮的、多變的,而非千篇一律的.畫作。就如古時的傷仲永,少時天賦驚人,很有名氣,但他卻未能謙卑地學習,可憐最后泯然眾人矣。
后面兩個小故事《閻立本觀畫》、《王翚學畫》,閻立本年少成名,偶得大師的石刻畫,耐心地將石刻畫沖洗,大發個中妙處,留宿十多天學習,終而“丹青神化”。王翚自幼天賦過人,且虛心地向王鑒求教,王時敏更是“以你的高才,究竟是來做我的老師,還是來做我的學生?”的玩笑。不難看出,三位畫家藏畫技于一身,還能以謙卑之心不斷發展自己,才逐漸名聲大噪而流芳百世。
一個人擁有了謙卑就擁有了成長的力量。從父親手中接過“旺旺”的“米果之子”在短短三年就取代父親成為“米果大王”。人們驚嘆他只有高中學歷,父親讓他謙卑,聽取博士的意見,正是這種心態,他虛心求教,鍥而不舍,最終有所成。
我們一生都需要不斷學習,要向古人學、向名師學、向大自然學。當我們在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還要不要謙虛呢?要!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驕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就會把辛辛苦苦得來的成績毀于一旦。我們在取得好成績時不自滿,才會更上一層樓。
凡能成就一番偉業的人,大多都擁有一顆謙卑的心,因為他們懂得,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沒有誰會樣樣精通,完美無缺,承認自己不如別人,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以補己之短,更好地成就自己。如果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狂妄自大,不僅會失去學習方向,更會堵上自己發展之路,
其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需要這種謙卑的心態,這是一種能夠成就自我、實現自我的大智慧、大氣度!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4
他最初在一家貿易企業打工,成為外貿紅木出口領域專家,最終也開辦了公司,又是一個成功創業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們總能學到許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為創業者的經歷。
戚赟20xx年從南京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后,進入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做業務員。這家國企有規定:新員工不得捧“老飯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業務,,要自己開辟新的業務渠道,公司為你提供活動平臺。
一般新員工多會選擇做服裝進出口貿易,因為服裝比較容易看見成效。但小戚決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眾多進出口生意中漸漸發現家具進出口生意較好,尤其紅木家具市場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資源,競爭相對也小些。看準這個目標,他在企業又待了些時日,為日后自己創業精心做著準備。
20xx年他提出了辭職,做起外貿生意,他從非洲、東南亞進口木材,委托國內廠商設計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銷往國外。幾年下來他對原料進口、加工廠商的選擇到產品出口,都有了詳實的了解。20xx年遇到國際金融風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轉向國內,意外發現國內家具市場也很強勁,他此時投資30萬元注冊南京天朗寫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總結成功的經驗,是因為紅木家具的市場項目起點高,資金投入高,高門檻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點的投資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競爭。
戚赟認為,把紅木家具當做純商品,出息不會大;把紅木家具當做文化產品來做,發展空間將很廣闊。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館、設計展會,從收藏的文物中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時代新意。他在自家對面租下一間房,當做讀書屋,里面除了一些紅木家具,還有他收集到的'舊書、資料等。他由此決定涉足紅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紅木家具廠廠長是木工出身,懂工藝但文化內涵不夠。戚赟收購了該廠,讓廠長變身為生產主管,專門負責精工制作、現場管理,他自己則擔當了市場推廣和形象設計,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銷售額突破了千萬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廬文化傳播公司,將文化產品從紅木家具拓展到中國傳統的刺繡、青花瓷、云錦等文化產品。
●專家點評:
紅木家具是家具產業中的一小部分。戚赟創業從小項目著手,因為先前明確看清了其市場目標,此外,該市場準入的門檻較高,對新進入者有限制,也幫助他較快獲得成功。他的公司及產品在進行擴張時,建議采取“同心圓”戰略——以核心產品紅木家具為圓心,以同心圓的形式輻射擴張新的產業鏈,形成持續穩步增長的企業發展格局。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5
蘇軾不僅是宋代的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也是一位茶人雅客,東坡愛茶與他仕途小有挫折,又因身為僚佐相對比較清閑,有機會廣泛的交游結識僧道高人有很大的關系。在他的生活當中,茶的身影無處不在。蘇軾不僅愛喝茶,更擅長煎茶、斗茶,他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其中與茶有關的詩詞創作占據了重要部分。在蘇軾看來,茶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是佳人氣質的體現;是高人風度的展露。以茶安命,是蘇軾的生存智慧,可以說,蘇軾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使中國的茶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領
當詩人們閑來無事,靜靜享受恬淡幽靜的時光之時,手捧茶葉,細品香茗,看著那清新翠綠的茶葉在杯中翻滾,舞蹈,體味著著茶葉獨有的.清淡舒爽的味道,心中的喜愛之情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而蘇軾一生“性好山水”,在他的游覽歷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就會接觸到各地的傳統習俗,再加上自身對茶的喜愛,因此也更加關注于各地的茶俗。蘇軾曾作詩云:“從來品茗似佳人。”可見蘇軾對茶的熱愛。在蘇軾的日常生活當中,茶更是精神品格的體現與象征,在一次斗茶比賽中,蘇軾得了“白茶第一”,史學家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愛此二物?”東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被后人傳為美談。
不僅如此,蘇軾還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于陸羽《茶經》中的內容,蘇軾從不盲從,而是進行實地的考察。茶貫穿了蘇軾的一生,成為了蘇軾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詩如同話語,是文人與茶之間的對話,是茶與文人心靈的交談,茶如同一位摯友,陪伴在文人們左右。蘇軾精于茶道,對茶的熱愛貫穿他生命的始終,他對種茶、煎茶、品茶都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蘇軾與茶結緣終生,而他也在有意無意當中將茶寫進自己的詩詞當中。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詠茶詩詞,在蘇軾的茶詩當中,茶成為了蘇軾的傾訴對象,成為了蘇軾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
茶不僅僅和僧家深結佛緣,更與文人墨客廣結雅緣,在詩人看來,茶不僅香氣裊裊,更如白玉一般婉轉優雅,所謂“婉轉曲塵花”,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借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6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叫鐘繇,他是楷書的創始人。鐘繇小時候聰穎好學,酷愛書法藝術。為了練習書法,他經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點練習書法。有一次,他與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耍時,還趁玩耍的間隙蹲在地上寫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在練習書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鐘繇終于成了一代書法名家。后來,有人登門去向鐘繇請教書法秘訣,鐘繇笑著說:“我哪有什么秘訣啊!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更加努力一點,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罷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獲,有泥土就會有綠蔭,有艷陽也會有陰雨。一個耕耘者只要認認真真地勞動,定會有果實可收,也定能得到人們的愛戴。在學習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別人取得收獲的時候,有何感想?是喜悅,是嫉妒,是不屑一顧,還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別人的收獲,不論如何,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家應該去思索,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負這大好時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虛度。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7
【傳統故事】商王武丁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復興商朝。為此,他向天下招賢納士。有一次,武丁聽說有個叫傅說的奴隸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們因為傅說出身卑賤而反對,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天上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先王昨夜托夢給我,說將派遣重臣來輔佐國事。”說完,就讓畫師按照他的描述,畫了一張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畫去找來傅說。大臣們見傅說是先王在夢中推薦的大賢人,就不敢反對了。武丁在傅說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僅用三年時間就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興”。
【人生感悟】一位賢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國家強盛起來,就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勤勉執政。商武王之所以能開創“武丁中興”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為他的賢明治國和知人善任。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雖然不是一國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風,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做到勤奮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業。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8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9
曹操碣石山觀海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并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后,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劉完素虛懷若谷
劉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醫學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許多藥,病情也不見好轉。一天,他的朋友張元素來探望他。張元素也是個大夫,他提出給劉完素看病。劉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沒面子但他轉念一想:我平時最提倡同行間互相學習,怎么輪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興地請張元素幫他治病。兩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藥方,終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劉完素恢復了健康。此后,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醫學上的疑難問題,醫術都大有長進。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集錦3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并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后,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魏照拜師
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現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里沒有紙,每當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后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恒。”
后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公明儀對牛彈琴
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里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于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曾孫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后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發制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終于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薩都刺一字之師
薩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詩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廟里避雨。這時,寺廟的晚鐘響了,聲音宏亮而悠揚。薩都刺靈感突發,寫出了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這兩句詩意境空闊,很快在當地傳揚開來,大家紛紛稱贊。不料一位老者聽了,說:也不怎么樣嘛。
薩都刺聽說后,馬上找到那位老者請教。老者說:這兩句詩里,上句有個聞字,下句有個聽字,都是一個意思,不如把聞改成看字。薩都刺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為師,此后經常找他談論詩句。
陶宗儀持之以恒
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里沒有紙,每當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后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恒。
后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0
鄒魯文化
鄒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儒學發源地,以魯產孔子、鄒產孟子而著稱。鄒魯文化是東夷文化和邾婁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融匯了東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博大而精深。
古人之所以常說“鄒魯之士”或“鄒魯文化”,從來沒有說“魯“魯鄒”的,究其原因:邾為東夷古國,文化悠遠深厚,魯為東遷新國。“鄒魯”作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名詞而有口皆碑,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魯為婁轉”是一個重要因素。另據傳說,魯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鄒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鳧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續下來的女媧、伏羲廟(俗稱“爺娘廟”)遺址。從立國時間上看,魯為周初從西方遷徙來監視東夷諸國的新國,而鄒則是原有的東夷土著古國。從古文化遺存來看,野店遺址出土的帶有彩繪圖案的紅陶鼎,磨制纖細帶有穿線微孔的骨針,精美的`玉鏟、玉環,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紋……充分說明距今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誕生于鄒,定居于魯,周游列國,收徒講學,刪《詩》、定《書》、著《春秋》,創立了儒家學說,使魯成為文教興盛的中心。孔子歿后,儒學漸趨衰微,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天下學士不歸楊則歸墨。在此儒學瀕于滅絕之際,鄒人孟子挺身而出,繼道統,辟楊墨,著《七篇》,繼承、堅持、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使仲尼之教獨尊于千古。因此,鄒遂成了儒學復興之地,與魯同為儒學的發源地。到兩漢魏晉,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經學家、文學家如韋賢、韋玄成、匡衡、王粲、仲長統、王叔和、唐彬、劉寶等都出生于鄒地,并對當時社會乃至后世產生很大影響。
由此可知,“鄒魯”成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且“鄒”與“魯”齊驅并駕,密不可分。
鄒魯,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東省南部偏西地區。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戰國時改為“鄒”)、魯、滕幾個諸侯國。其中邾魯毗鄰,兩國“擊拆之聲相聞”。以上除“滕”外,其余地點均在濟寧境內,由此可見濟寧乃鄒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1
1、陶宗儀持之以恒
【傳統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里沒有紙,每當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后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恒。"
后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人生感悟】陶宗儀刻苦讀書、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對于青少年來說,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擠出時間來學習,這樣知識就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個人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高了,其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就會相應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才會開闊,學習技能才會得心應手。
2、公明儀對牛彈琴
【傳統故事】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里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于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3、曹操碣石山觀海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并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后,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所寫的詩句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一首《觀滄海》便展現了他寬闊的胸襟和卓越的氣度。處于逆境中的青少年,應當學習曹操對前途的樂觀心態,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消極頹廢。
4、魏照拜師
【傳統故事】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現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人生感悟】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備、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2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寶庫中有許多的寶藏,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只有幾個字,幾句話或是一則故事組成,篇幅較短,里面卻包含了深遠的寓意。
我已經度過許多的寓言故事了,有告訴我們不能自以為是的'《刻舟求劍》,有告訴我們不能過分夸耀自己相對的兩樣東西的《自相矛盾》,其中的一篇《守株待兔》讓我過目難忘,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古時候,宋國有個種田人,他的地上種著一顆大樹。一天,他與往常一樣在田里干活兒,忽然有只兔子不知怎么的竟然一頭撞在樹上,脖子斷了,死了。那人沒花一點力氣就白撿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他以為這樣的好事還能發生,于是,他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樹下,希望再有野兔來。結果,不進再也沒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地頭而且他的田頭長滿了野草,莊稼全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對偶然得到的東西不應該抱有僥幸心理的道理。
寓言故事具有吸取教訓,防范錯誤,追求真理與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我在讀寓言故事的時候,也懂得了越來越多的生活道理。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3
從漢服復興到故宮文創成為爆款,從《中國詩詞大會》大火到《唐宮夜宴》出圈,中國傳統文化似春日綠意般蔓延出高不可及的朱紅宮墻,走近人民群眾,走入大眾的心中,同時也提醒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身為華夏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理解文化的深層內涵。木心曾說:“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目前文化潮體現出的通俗有趣,只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入口。當我們看到漢服之美時,應該去了解其背后的傳統服飾文化;當我們購買故宮文創時,應該走進故宮,聽聽清朝的.興衰;當我們觀看虎年春晚時,更需要關注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若我們只流于文化表面的下里巴人,而忽略其背后真正重要的陽春白雪,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傳統文化的熱潮將泡沫般消逝,這會是民族的不幸與時代的悲哀。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對文化進行創新。誠如周國平所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在奔流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不斷有人為它注入生命。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唐宋時期的詩詞繁榮,無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文化進行創新。五千年后的今天,創新仍舊不可缺少:李子柒錄制古風視頻講述非遺故事;樊錦詩構思“數字敦煌”保護文物;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掀起青年昆曲熱……唯有創新,才能使文化繼續生生不息。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把文化推出國門。例如,被譽為“當代魯班”的阿木爺爺把有關中國傳統木工手藝的視頻上傳在海外社交平臺上,讓國外網友嘆為觀止;北京冬奧會利用開幕式在立春這一詩意的巧合,將二十四節氣設置為倒計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浪漫。無論哪個領域,個人還是國家,都在不斷把傳統文化推出國門。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后,世界看到的便不止是文化,而是一個傲然屹立于東方的大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種種思想,是華夏民族性格品質之來源,故向世界充分宣傳傳統文化,便是立好中國形象,從而激發中國人更多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講好當代中國的故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決不能以跟風的態度面對興起的文化熱潮,而要借助這陣東風靠近傳統文化,對其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把文化推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4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舍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于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后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5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資料。有各種各樣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紙,還有一些賽龍舟的資料……其中我最喜歡泥塑,因為我從小就對泥塑特別感興趣。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單位去玩。爸爸帶我去了他的辦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會兒,覺得有點無聊。就在這時,我看見了一團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饑餓的小兔子看見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蘿卜一樣。我滿心歡喜地拿起泥團開始玩弄。我一邊精心捏制泥團,一邊想:我要做哪人小動物呢?想來想去,我覺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個小老鼠吧!說著,我就開始動工了。
我用我那雙靈巧的小手,又是擰,又是捏,不一會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還在登我呢,多可愛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這只小老鼠送給了我親愛的爸爸。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瑞午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并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逃燦爛的古老文化,作為我廟會。走進隋唐遺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這里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間,眼睛都不夠看了。我們停留在一個攤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現在我的面前,一個個晶瑩剔透、惟妙惟肖。媽媽告訴我說這就是傳統文化藝術——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沒見過。我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纏著媽媽要買一個我的生肖——龍。媽媽看我喜歡就買了一個,接過錢的老爺爺就開始給我做。
只見他從面前的小鍋里拿出來一塊用各種糖熬成的'糖稀,兩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個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從一頭拉開成一條“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爺爺的手里開始變大。老爺爺的手和嘴配合著,嘴吹著,兩只手靈巧的捏來捏去,不一會,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就出來了。這手藝也忒好了吧!在老爺爺兩只手的扭來扭去中,不一會龍身子也出來了,接著,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著糖稀還沒干,把糖稀龍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舉到太陽下,好晶瑩剔透的龍啊!我在心里不由贊嘆這位爺爺的手藝可真厲害!其實,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吹糖人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已經不多見了,希望以后能夠受到更多人們的關注,讓我們中國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03-14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01-04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09-27
【精選】中華傳統文化故事07-05
傳統文化故事及感悟05-07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05-14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經典)05-24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05-23
推薦中華傳統文化故事12-21
關于濟寧傳統文化故事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