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精華(15篇)
歷史小故事1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家、思想家與國學大師,人謂有王安石之風。然其童年聰慧過人,婚姻充滿樂趣,處事笑話頗多……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趣事。
六齡童詩章太炎生于書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歲,那天時值下雨,父親章浚在家邀請了10余位文人、親友,邊飲酒邊吟詩詞。內有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興上來,情趣盎然,令小太炎應景誦詩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誦: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頓時,震驚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來宣紙筆墨,揮毫錄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該詩現珍藏于章太炎紀念館。
添“花馬甲”大凡兒童時代的人,特別喜歡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卻是個“書迷”,不諳嬉耍。那時,太炎的母親常與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邊看書,盡管環境鬧,他總是讀得旁若無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專心致志地看書,天色漸暗,氣溫轉低,其長嫂連喚三聲,叫他進屋添衣,免得著涼。太炎勉強進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讀書。殊不知竟穿上其長嫂的一件“花馬甲”,眾人見狀,大笑不止。而太炎卻茫然不知,抬起頭問家人笑什么?讓我知道了也樂一樂……眾人越發樂了。
考“童子試”章太炎16歲那年,受父命參加“童子試”,當時試卷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
考場上鴉雀無聲,許多考生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引經據典,尋章摘句,大做起、承、轉、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戰爭后,外國軍艦闖入中國沿海城鎮,燒、殺、奸、掠;又想到許多清朝官僚對洋人卑躬屈膝,對人民作威作福……這怎能證明清國“燦爛”呢?于是他揮毫疾書,把滿腔積憤灑于字里行間,并呼吁“吾國民眾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不到一個鐘點,章太炎便第一個交了卷。主考官見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還在挖耳搔頭,有的……惟獨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稱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離開考場,只見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膽!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當今國人之思;我之所論,樁樁合乎國情之實,何罪之有?”頓時,考場里“嘩”地引起一陣騷亂。
主考官想駁又駁不倒,氣得臉色鐵青,又怕事態擴大,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烏紗帽,速令兩名差役把章太炎挾出考場。章的家人見狀,知道小少爺闖下大禍,將殃及老爺仕途,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卻若無其事。
歷史小故事2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傭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小故事3
《劉秀重建漢王朝》
昆陽大戰以后,劉縯和劉秀名聲越來越大。有人勸更始帝把劉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劉縯違抗命令,把劉縯殺了。
劉秀一聽到他哥哥被殺,自己知道力量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向更始帝賠不是。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他也不敢給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飯喝酒,有說有笑,一點也不流露出他憂傷的心情。
更始帝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是畢竟不敢重用。后來,長安攻下來了,王莽也給殺了。更始帝到了洛陽,才給劉秀少數兵馬,讓他到河北去招撫河北郡縣。
這時候,各地的豪強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稱將軍,有的自稱為王,也有自稱皇帝的,各據一方。更始帝派劉秀到河北去,正好讓劉秀得到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他廢除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一些囚犯,一面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面鎮壓河北各路農民起義軍。整個河北差不多全給劉秀占領了。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為時機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鄉縣北)自立為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陽,后來又遷到長安。他到了長安以后,認為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開始腐敗起來。他濫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宮里喝酒作樂,還縱容他手下的兵士搶劫。原來一些綠林軍將領,對他十分不滿。
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二十萬人進攻長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急得他不知怎樣才好。綠林軍中有些將領勸更始帝離開長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殺害;還有一些起義將領投奔了赤眉軍。更始帝內部一亂,赤眉軍就順利地打進了函谷關。
赤眉軍決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們不能擺脫漢朝舊貴族正統觀念的影響,定要找個姓劉的做皇帝。當時赤眉軍姓劉的一共有七十多個,其中有個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據說跟西漢皇族的血統最近,就硬把劉盆子立為皇帝。
赤眉軍打進長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內投降。更始帝沒法,只好帶著玉璽向赤眉投降。
赤眉軍進了長安,聲勢浩大。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發生了困難。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長安天天有人餓死。這樣一來,長安的混亂局面就沒法收拾了。
樊崇帶著軍隊離開長安向西流亡。但是別的地方的糧食也一樣困難;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肅)一帶,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強的攔擊。樊崇只好又帶著大軍往東邊來。
漢光武帝趁著赤眉軍進長安的時候,占領了洛陽。他們一聽到赤眉軍向東轉移,就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埋伏在那里。
漢光武帝派大將馮異到華陰,把赤眉兵引向東邊來。馮異用計把一隊赤眉軍包圍在崤山下。他下了戰書,跟赤眉軍約定時間和地點決戰。老實的樊崇不知道敵人的計策,派了一萬多赤眉軍發動進攻。馮異先派出少數兵士對敵。赤眉軍看見漢兵人少,就全軍出擊。沒想到馮異的伏兵上來了,打扮得和赤眉軍一模一樣,雙方混戰在一起,分不出誰是赤眉兵,誰是漢兵。
赤眉軍正在為難的時候,打扮成赤眉軍的漢兵高聲叫嚷著“投降!”“投降!”赤眉軍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沒了主意。軍心一亂,這一支赤眉軍就被繳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帶著剩下的赤眉軍向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方向轉移。馮異火速派人報告漢光武帝。漢光武帝親自率領預先布置好的兩路人馬截擊,把赤眉軍圍困起來。到了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把劉盆子他們帶回洛陽,給他們田地房屋,讓他們留在洛陽。但是不到幾個月,就加上謀反的罪名,把樊崇殺害。
歷史小故事4
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歷史小故事5
孔子的家境貧窮而且社會地位低賤。成年以后,孔子為了謀生,曾經在季氏門下擔任管理倉庫的一個小官吏,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倉庫里錢糧的出納、計量不但公平而且準確。后來,他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結果,牧場也讓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牲畜牛羊成群,膘肥體壯。因此,孔子受到上級表揚,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成為管理營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齊國,但是受到排斥;此后,他四處碰壁,在宋國、衛國遭到了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于是無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認為他與常人很是不同。
南宮敬叔是魯國的貴族,喜好禮儀。一次,他請求魯君派他與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學禮。魯君贊成他的想法,還出錢資助了他們。于是,二人一起來到周京,并且跟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臨別的時候,老子教導他們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一貧如洗,不能算是富貴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辭來為你們送別。請你們記住這幾句話:‘聰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脅,這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原因;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君王。’”孔子將老子的話默默記在心中,作為自己今后的行動指南。孔子返回魯國以后,廣收門徒。由于自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門生漸漸多了起來。
歷史小故事6
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后、舉棋不定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于擊敗秦軍
歷史小故事7
孟母三遷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歷史小故事8
A college education is out of reach for most state and federal prisoners. California's San Quentin is one of the few prisons in the country that offers college-level courses.
Jody Lewen has run the facility's college program for over a decade and she's the reason that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exists today.
When Lewen joined San Quentin' s college program in 1999 as a volunteer instructor, it was run by a small volunteer staff with no budget. At that time, she was a graduate student, with plans to return to academic research. But a year later, when the part-time director suddenly quit, Lewen found herself in charge.
"I thought for a long time it was just temporary and that somebody else was going to keep the program running," she says. "But once I started doing the work and got more deeply involved, I also began to see the potential the program had. And I started to think more and more about what this program could become. There was nobody else to run it. And I thought it would just be one of those failures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f I let it fold."
Under Lewen's leadership,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has expanded, now offering 20 classes in English, math,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Spanish. Three hundred inmates enroll every semester, earning college credits which can lead to an associate of arts degree. Lewen has recruited more than 150 volunteer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near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e says attracting teachers is not difficult, although some of the new instructors are nervous their first time at San Quentin.
"When I talk to people about this work, very often they assume that the students are very aggresive and very difficult, all the stereotypes people have in their minds about people who are incarcerated." says Lewen. "They assume they're a lot of troublemakers and are goofing off and they don't want to do their work. That stereotyp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ity."
Sook young Lee teaches a class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She finds her students are curious and engaged. "I'm super surprised at how nice the students are. Most of the times, students are extremely respectful. way more motivated tha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dergrads," says Lee. "It's always a pleasure for the teachers when the students are not taking learning for granted."
Charles Spence is serving a life sentence in San Quentin and has a few more courses left to finish his associate's degree. "This experience really has changed my life. It's given me a lot of tools on how to express myself," says Spence. "This program is really rare in the prison setting, so I'm really lucky. AII of the guys feel the same. We're really lucky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way the economy is now. The odds are stacked against us when we get out, being convicted felons. This actually gives us a lot of hope and hopefully will help us succeed when we walk out the door."
So far, 100 San Quentin prisoners have graduated with associate's degrees and many more have continued their college studies after releas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re education a prisoner has. the less likely he is to return to prison. Lewen says the recidivism5 rate among prisoners with college degrees is less than 10 percent.
"I remember one student saying to me. 'This college program is the best drug treatment program in the world.' And it was interesting because at first I really didn't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says Lewen. "And he was just saying 'This program gives you hope and to stay clean and to live a healthy life, you need to have hope.'"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survives on donations and foundation grants and receives no government funding. Lewen would like to see college programs in every prison but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 it's not likely to happen any time soon. In the meantime, there's a long waiting list of San Quentin prisoners who want to enroll in the college program. 80me day, Lewen hopes to expand her program, making a college education available for most of the 5,500 prisoners currently housed at San Quentin.
歷史小故事9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歷史小故事10
孔明設伏擒張任
龐統被蜀將張任射殺,孔明聞聽十分震驚,便親自統兵前往四川。孔明派張飛先行。張飛所到之處,蜀兵望風歸順。張飛到達雒城后,見到了劉備。劉備、張飛幾次與雒城守將張任交鋒,各有勝敗,但雒城依舊在張任手中。
正在這時,孔明率人馬來到雒城,詢問了雒城的情況。降將吳懿說:“守將張任,是蜀郡人,很有膽略,不可輕敵。”孔明決定先捉張任,然后攻取雒城。
在雒城東有一座橋叫“金雁橋”。孔明騎馬到橋邊繞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對黃忠、魏延說:“離金雁橋南五六里,兩岸都是蘆葦叢,可以埋伏。魏延帶領 1000槍手伏在左面,單戮馬上的敵兵;黃忠率1000刀手伏在右邊,單砍敵兵的坐騎。殺散了敵軍,張任必定從東面小路逃走。張飛率1000人馬,埋伏在 這條路邊,擒捉張任。”接著,又令趙云埋伏在金雁橋北:“等我誘引張任過橋后,你就把橋拆斷,然后列兵在橋北,使張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進我們的 埋伏圈。”調兵遣將完畢后,孔明親自去誘敵。
張任得知孔明前來攻城,忙教張翼等人守城,自己與卓膺分別率領前隊和后隊,出城退敵。孔 明帶著一支不整不齊的隊伍,過金雁橋與張任對陣。孔明乘坐四輪車,頭戴綸巾,手搖羽扇。兩邊有100多騎兵簇擁著,遠遠地指著張任說:“曹操仗著百萬軍 隊,聽到我的名聲,嚇得望風而逃。你是什么人,敢不投降?”
張任見孔明軍伍不齊整,在馬上冷笑道:“人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是有名 無實。”說完,把槍一擺,率軍一齊殺過來。孔明丟了四輪車,上馬向橋后退走。張任從背后追趕過來,一直追過金雁橋。正在這時,只聽一陣大喝,劉備從左邊, 嚴顏從右邊,一齊沖殺過來。張任知道自己中計,急忙回軍,卻見金雁橋已被拆斷。正想朝北退卻,只見趙云率軍隔岸擺開,于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繞河逃走。
走了不到幾里,到了蘆葦叢雜的地方。魏延一軍從蘆葦叢中忽然出現,用長槍亂戳;黃忠一軍伏在蘆葦里,用長刀只剁馬蹄。張任的騎軍紛紛摔倒被俘。步兵見勢 不好,哪敢再來?張任只帶著幾十個騎兵往山路而退,正撞著等候在那里的張飛。張任正想奪路而逃,張飛大喊,一聲,眾軍齊上,把張任活捉了。部將卓膺見張任 中計,也早就投降了趙云。
張飛押著張任,來到劉備的帳中。孔明也在劉備身旁坐著。劉備對張任說:“蜀中的各位將領,紛紛望風而降,你 為什么不早點投降呢?”張任怒目而視,叫喊說:“忠臣怎能事從兩個主人呢?”劉備說:“你不識時務啊!投降即可避免一死。”張任說:“今日就是投降了,日 后也會變節的。你快把我殺了吧!”劉備不忍殺他,張任破口大罵。孔明令人斬殺張任,保全他的名節。劉備感嘆不已,讓人收斂張任的尸首,葬在金雁橋旁,以表 彰他的忠誠。
設伏是軍事上的一個常用的計謀。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伏擊敵人的`戰例。設伏實際上是挖一個陷阱等著敵人來跳。孔明此計先是 在熟悉地形的基礎上,再以他本人聰慧的頭腦,準確無誤的算計,以及對兵法的熟諳,果斷地采用了誘敵深入,切斷退路,然后布置伏兵,請君入甕的絕妙計策。
歷史小故事11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稱生于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志。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西游獻賦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識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詩人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www.gs5000.cn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陽以北(今山西省一帶)地區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開國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為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為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三十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梅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三月,韓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張九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為人正直,敢于力諫,張九齡尤以文學才能,道德文章,為世所重。分天下為十五道,各置采訪使(負責監察督辦所轄地區的政治等項),是年長安久雨,京師饑謹,詔令放太倉米二百萬石以賑民。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歷史小故事12
萬死不辭
【解釋】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筑宮殿,準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于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后,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歷史小故事13
尉遲恭造寺
杭州下城區坐落著一座古老的仙林寺,寺院內只有一座宏偉的大殿,卻缺少了一座山門。據傳說,這座寺院是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建立的。
唐太宗年幼時體弱多病,他的父親擔心他不能健康成長,于是讓他拜一個名叫云林的和尚為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成為了一位統治天下的皇帝。云林和尚聽說杭州風景如畫,便向唐太宗提議在那里建造一座宏偉壯麗的寺院,以便他安度晚年。
唐太宗因為尊重師父的意愿,不便推辭,只好答應下來。后來,大元帥尉遲恭也前來杭州,親自監督修建這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困覺、念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的寺廟門口,剛剛下馬,便聽到里面傳來仙林和尚的聲音:“出示圣旨!”尉遲恭心中一驚,只得俯身至地磕頭。仙林和尚站在屋內,莊嚴肅穆地念道圣旨,每個字都分外清晰,聲音悠長而緩慢,將數十字的圣旨反復念誦,仿佛在莊嚴神圣的儀式中。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時辰之久,尉遲恭只能默默忍耐,等待仙林和尚的圣旨宣讀結束。
尉遲恭是一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大漢,他的體魄強健,騎馬奔跑起來,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疲倦。然而,此刻他卻被要求跪在地上半日不動,汗水淋漓,腰酸背痛,幾乎站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完圣旨后,笑瞇瞇地對尉遲恭說:“大元帥,這次聽明白了吧?圣旨上明確要求建一座最大的寺院來供養我晚年。最大的.寺院,五里方圓的范圍都不算大吧?”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圣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嘗點味道!就從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圣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里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圣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念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霉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停下烏騅馬,詢問仙林和尚是否還有什么事情需要處理。仙林和尚笑著說道:“大元帥,您還沒有建立山門呢。在這世間,哪有寺院不建山門的道理呢!”
尉遲恭考慮了一下,覺得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造一個山門也是可以的。本來這件事情就可以圓滿解決了,但是仙林和尚卻提出要將山門建得離寺廟五里之外。尉遲恭問道:“這又是為何呢?”
仙林和尚認真地說道:“你知道嗎?我們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修建的第一座寺廟。我們特意將山門修建得更為宏偉壯觀,因為我們相信,寺廟的氣勢會為大唐江山帶來長久的繁榮和安寧!”
尉遲恭一聽后氣得不行,惡狠狠地瞪著仙林和尚,冷笑道:“我們可不是白白打下了大唐江山,難道只值得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起一根竹節鋼鞭在地上劃出一個十丈見方的圈子,指著圈子說道:“山門就建在這里!”說罷,他便轉身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仙林和尚看到尉遲恭的舉動,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他本來想用大唐江山來哄騙尉遲恭,以便將山門以內的五里田地劃歸自己。但沒想到尉遲恭卻要將山門修得更遠!海寧和杭州隔著一府一縣,一個和尚又怎么可能控制得了這么廣闊的地域呢?仙林和尚的打算又一次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歷史小故事14
有一個婦人,溫文有禮,也很懂得持家。有一次,有一個她非常信任的朋友向她借錢,借到錢后做生意折了本,便躲了起來,從此不再見婦人。
婦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將怨氣積在心中,經常拿把菜刀和棍子在家門口破口大罵,以此來發泄情緒。
幾年后,這個朋友終于賺到了錢,來給婦人還錢時,婦人已經瘋了。
【感悟】
你是否也這樣認為:只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一些教訓,也就是說“只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有好日子過”。而實際上,不原諒別人,表面上無益于他人,其實真正倒霉的卻是你自己。
歷史小故事15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5-12
歷史小故事集合05-22
數學的歷史小故事05-29
【熱】歷史小故事07-19
關于歷史小故事03-10
周瑜的歷史小故事06-03
誠信歷史小故事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