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1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一、慎祝福
元宵節祝福短信發出要避開最兇的時辰:辰、酉。最好是在吉的時辰發出:子、卯、午、戌。當然,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難,如果你不能完全做到,那么起碼你應做到:發給你最敬愛、最尊重、最親密的三位親朋好友的祝福問候必須在吉時。到了這個時候,打個電話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二、看月亮
正月十五的時候一定記得出去看月亮(如果有明月),那時可以在白紙上畫弓箭,然后在吉時對著月亮大聲喊:嫦娥,下來吃元宵了!如此這般你和在場的朋友們都能好運連連。這同樣也是春節期間讓自己改運、增加桃花的最有利的時機之一。因為古有詩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看嬋娟是一種長久的'期望和象征。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三、送神靈
雖然初一,十五是燒香求神的好時間,這天要誠心祈求上蒼給自己好運。但是正月十五一過,個個神仙都要各就各位,如果家里請了一些神靈回家過年的,不能忘記在正月十六把他們送回原位,不然時間一長,會帶來靈異反應,影響運勢。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四、納舊俗
元宵節有些舊時的風俗,可以多加采納。舊時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同樣的,少女們之間也有傳說,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們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增福添壽。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五、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過元宵節必備的開運習俗六、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在中國十大開運習俗之一,吃湯圓也叫吃元宵。因為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2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習俗1:
燈節在隋煬帝時代就有,是隋煬帝為了接待外國使臣特意準備的賞燈節,并且在民間也形成了一種規模。在唐朝時期規模最大,元宵賞燈節達到了3天,宋朝賞燈時間達到5天,而在明朝更是達到極致,將賞燈時間延長至10天。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習俗2: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猓有信仰性的活動。
最為常見的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王麗平說,河北地區的元宵節習俗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正是因為人們對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祈盼,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慶;顒樱耙蚕M@些民俗活動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久遠!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習俗3: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
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在井陘有多種流派沿傳,尤以東南正、莊旺、南固底的拉花最為出色,最有代表性。有關“拉花”稱謂的傳說很多:一說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說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說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音樂渾厚粗獷。歡快的舞步,活潑、風趣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習俗4:
邯鄲的武安儺戲也是元宵節一種特有的習俗。
據了解,儺舞是古代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到儺舞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叫做儺。儺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再某些地區,儺舞本身已發展成儺戲,儺吸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儺舞和儺戲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張家口的二人臺、打樹花也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二人臺的最大特點是舞蹈幅度大、跳躍性強、總體給人以粗獷憨厚之感;音樂上較婉轉、細膩、悠揚;打樹花則是張家口元宵節最為具有觀賞價值的一種活動,夜幕降臨,匠人們把砸碎的鐵器裝入爐中為晚上的'活動做著準備藝人用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將廢鐵熔成的鐵水一勺勺潑灑在古老的城墻上,甩濺出絢麗多彩的火花,活動場面極其壯觀。觀眾們對這一古老而獨特的花會形式無不拍案叫絕。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習俗5:
廣平縣“踩蹺”鬧元宵更可謂是一道豐富的元宵節“大餐”。高蹺在廣平縣已流傳了幾百年,其中以店西村最有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踩高蹺的高手。無論男女,人人都練就了一腳功夫,只要一綁上高蹺就能疾步行走。
每到春節,他們就畫好臉譜,穿上戲服,踩上高蹺,上街表演。往往從正月十一、十二,人們就開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正月十八方告結束。踩高蹺時,人們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像呂洞賓、何仙姑、紅娘、濟公、張生等。經常演出的劇目有《西游記》、《八仙過!、《蟠桃會》、《花果山捉猴》等30多種。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
“元宵節里人們特別重視團圓,只要能夠趕回家的人都要盡量趕回家和家人團聚,”王麗平說,平山縣的元宵節里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習俗,就是女兒結婚之后的第一個春節在婆家過,而第一個元宵節則要和丈夫回到娘家過,“這算是河北地區獨特的一種元宵節風俗。”
為了紀念團圓,古代便有了吃元宵的習俗,“北方叫元宵,南方則叫湯圓,雖然叫法不同,但寓意相同,均是表團圓之意。”而在平山還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正月十五這天是早上吃餃子,晚上吃湯圓,這也是與其他地方不同的一種習俗。
元宵節的第二重含義就是驅邪祈福,這一天也被視作狂歡節,人們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燈會,制作出各種各樣的燈籠,以表達對春節的留戀。“雖說元宵節過后,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但這卻是一年的新開始,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祈盼新的一年能夠吉祥如意!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3
元宵節又被稱為什么節
元宵節,又被叫做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劃旱船
劃旱船也被稱為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節除慶祝活動以外,還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質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的人大多都是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者是走墻邊,或者是過橋、或者是過走郊外,其目的就是為了驅病消災。
隨著歷史的發展,元宵節的慶;顒釉絹碓蕉,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踩高蹺、耍獅子、扭秧歌、劃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傳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立的。傳說中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中,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4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痹压,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花燈的寓意介紹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這天,人們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愿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里的各種祈愿,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元宵節風俗
放煙火
元宵節晚上,人們會在房前屋后、廣場上、茶樓等地點燃放各式各樣的煙花爆竹,這一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據說這是為了祈求平安、驅除邪氣、祭祖神。
放孔明燈
放孔明燈也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習俗,這是一種用紙與木棒制成的燈籠,人們在燈里裝上香油、燈芯、火柴,待點燃后,便可以放飛于空中,寓意祈求遠離疾病、災禍,實現健康平安,順利前程。
看花燈
花燈是元宵節的又一大特點。在元宵節晚上,各地都會舉辦花燈展覽,展出各種形態新穎、色彩繽紛的花燈,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賞;粲性S多種制作材料,形狀也各異:有的是竹木制的人物、動物、景觀等;有的則在紙片上繪制突出圖案,制作精美瑰麗。
猜燈謎
燈謎活動是元宵節的傳統活動之一,既能增加人們的智力和文化娛樂性,又能增進朋友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燈謎一般是在彩燈上掛著或者寫在燈籠上。燈謎可以是成語、歇后語、詩歌、諺語等等。
賞月
元宵節也是一年中賞月的好時候。在月色明亮的晚上,人們常會組織家庭、朋友一同賞月,有些地方還會組織賞花燈、賞月互動活動。
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之一。元宵通常由糯米制成,中央包裹著豆沙、芝麻、桂花和其他餡料。有些地方還有其它傳統小吃如湯圓、花糕等。吃元宵寓意著家庭團圓、甜蜜幸福,也象征人人平安、幸福美滿、共度團圓佳節。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1、元宵節舞獅子,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節楊枝插門,寓意著陽能的生發。
3、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4、元宵節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象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古代元宵節由于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于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6、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
7、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被攪熱。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5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長的百余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
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游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游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6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吃元宵自然是節日的一個重要的習俗。小小的元宵,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里面的餡料一般為甜,象征著人們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齊聚一堂,歡歡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燈謎 十五元宵節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燈,燈的`樣式各種各樣,在燈面上寫上各種各樣的燈謎,十五元宵的晚上,人們紛紛來到街上,看到喜歡的燈,猜出燈謎,這些文人墨客便會將燈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送彩燈。即使現在我們過節的時候也是在街上掛滿了彩燈。
三、舞獅子、舞龍 獅子,龍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在在年節和喜慶的時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稱為扭秧歌,這是十五鬧元宵一種特殊的習俗。十五以前就開始排練,從十四開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節目也是各種各樣,有舉花燈、百船、踩高蹺等節目。
五、走百病 這個習俗主要是婦人和女子過得,這一天,婦女和孩子在橋邊,河邊走過,寓意將病禍都驅走,寓意平安吉祥。
六、逐鼠 逐鼠并不是驅逐老鼠,而是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等地方,不讓老鼠吃蠶寶寶。傳說這樣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7
上海元宵節習俗
上海元宵節的習俗:掛望田燈、串馬燈
上海農村農田里掛上一盞燈,稱做“望田燈”,預兆五谷豐登,討個太平年成。吳淞一帶店家掛跑馬燈、魚燈等,鄉間各廟宴神,在廟門前立燈塔、架橋燈,饒有情趣。夜里,高竹竿上掛紅燈,走村兒童提彩燈,還有人玩 “摜火球,照田財”。金山、松江地區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檐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 “串馬燈”。
老上海元宵節吃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來尋覓記憶中老上海鄉村元宵節幾段塵封的剪影:上?h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里,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愿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 “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扛三姑娘
滬郊農家有元宵節“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白瞎谩彼追Q“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只淘米籮,籮上插一只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田角姑娘、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只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兇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愿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谷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征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
金華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放燈
元宵前夕,東陽市盧宅古建筑群內的肅雍堂大堂燈,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每到農歷閏年元宵節期間,肅雍堂都會張掛大堂燈。今年的這套大燈,高4.05米,直徑2.10米,重122.5公斤,中間用羊皮、料絲、羊角3盞大燈上下相接,外圍垂6串24盞羊角小燈和珠籃燈,共用40萬顆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節放燈之俗,始于漢朝。漢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點燈,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元宵節放燈習俗就這樣開始了。到了唐代,元宵節放燈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長安“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過高達150尺的燈樓。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墜,風吹金玉,錚錚作響。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燈節更是熱鬧異常。元宵放燈時間,漢朝開始僅張燈一個晚上,唐玄宗規定三個晚上,北宋延長至五個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時,規定從正月初八晚開始張燈,延至十七晚落燈。唐代放燈時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出現了燈謎,到明代又增設了戲曲表演。
如今,在金華也還有許多地方有花燈,花燈品種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燈還是傳統樣式,像手提燈尚用蠟燭,也有的已用電燈取光。
品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的風俗,始于宋代。宋代《平園續稿》一書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據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澄沙團子……十般糖之類!边@種“糖圓子”、“浮圓子”因應節而做,后改稱為“元宵”。元宵節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團圓和睦,并借以表達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愿。
元宵從制作上分為兩種:一種為實心,不帶餡兒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帶湯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葷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已跳出應時食品之外,成為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品種,口味更顯豐富。
猜燈謎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單位都會舉辦猜燈謎活動。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它來源于民間口謎,后來經過文人加工就成了謎語,其中包括燈謎、事物謎、兒童謎、填格謎等。
謎語同樣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服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采用講民間故事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預期效果。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瘐詞”,這就是謎語書面創作的最初階段。到了秦漢以后,謎語形成為一種書面創作。到了南宋,謎語變成元宵節里特有的游戲方式。人們將謎條系于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射,稱作“燈謎”。如今,猜謎活動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種文藝活動。
迎龍燈
迎龍燈在金華很多地方都有,這些年也越來越為各地所喜愛。前兩天,浦江、義烏、磐安、金東等多個地方舉辦了迎龍燈活動。像浦江縣白馬鎮旌塢村在村里的廣場上舞動板凳龍,當天共有三條板凳龍在村里“鬧元宵”。元宵節扛起板凳舞龍,是當地農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華這邊的龍燈,大多為板凳龍,又稱為長燈,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一條龍從頭到尾,由幾十節、幾百節甚至上千節板凳串聯而成,長度從數百米到幾千米不等。2006年,浦江板凳龍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12種雅趣湯圓
雪中送炭湯圓
所謂雪,就是湯圓雪白的外層,而炭則是內層的炭燒朱古力餡,湯圓味道較濃,所以就配以一個清新的玫瑰花湯底,喝一口湯,吃一口湯圓,就是最佳的吃法。
玫瑰椰露湯圓
單看外型已夠賞心悅目,吃一口,更有雙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覺,椰汁、鮮奶再加玫瑰花,清潤而暖和,再加上同樣有美顏作用的芝麻湯圓,最適合女孩子品嘗。
香蕉奶皇湯圓
奶皇湯圓最叫人難忘之處,是外層夠薄夠干身,湯圓皮軟糯卻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麥提莎、榴及燕窩等口味,今次則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香蕉做餡,蕉味濃郁,軟綿綿的口感不比一向好賣的芒果遜色。
桂花南瓜湯圓
南瓜湯圓通常以南瓜做皮,這個則以南瓜做餡,外層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覺。湯圓放于桂花糖水內,外香內甜,保證這個元宵節會甜蜜蜜。
翡翠湯圓
新年吃得太飽太膩,翡翠湯圓就專為怕膩的人士而設,由糖水至湯圓都屬少甜配搭,綠茶味湯圓皮內藏的是紅豆白奶黃餡,白奶黃即純以蛋白做成的奶黃,味道較清,所以加入了有咬口的紅豆,試過味道確沒有一般的膩,叫人對吃湯圓的看法大為改觀。
菠菜花生蓉湯圓
菠菜做餡的湯圓也不一定是堿的,因為菠菜內加入砂糖及花生,卻依然有淡淡菜味,吃起來特別清,也適合大魚大肉之后食用。
燕窩紅寶石湯圓
云南東南部的.建水以燕窩馳名,該處的巖燕不同一般的海燕,無腥味而且蛋白質特別豐富,這個紅寶石湯圓就是以冰糖健水燕窩作糖水底,每碗都有燕窩,配合甘筍汁皮的小湯圓,很清甜。
定心湯圓
可說是層次感最豐富的湯圓,是云南人過年必吃的早點,餡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曬干的云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湯底,用云南野生玫瑰,曬干后加入片糖及黃酒放入山洞內發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醬儲存。吃時宜將湯圓切開,讓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帶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湯融為一體,幾種香味同時向味蕾沖擊,實在非比尋常。
山珍珠翡翠湯圓
山珍珠是生長在云南海拔四千尺的一種野生果實,具有烏發及養顏的作用,雖然無味,卻口感煙韌,配合用菠菜汁做成的小湯圓,做出如水晶加翡翠般的效果。
金陵雨花湯圓
搓成雨花石一般的花紋,其實是芝麻味及原味糯米團的混合,湯圓比一般的細小,一口一個,精細可愛。
青豆蓉湯圓
上海王家沙以蟹粉湯圓最知名,但由于香港人不太接受,現已停止供應,跑出的反而是青豆蓉湯圓,選用紐西蘭青豆加糖打成蓉,味道跟豆沙頗相似,不過甜度較低,而且有一陣豆香,湯圓呈欖核形,入口感覺更細滑。
平海湯圓
對咸味而餡料多多的湯圓一向無甚好感,但惠州的平海湯圓確實很香。餡料有蝦米、唐芹、肉碎、冬菇及津白等,肉不過多,卻有一股津白及蝦米的清香,湯底以豬骨及津白為主,味道同樣很清幽,雖然湯圓個子比一般的大,卻無損討好的感覺。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8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谷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迪锏闹娙酥焓缲懺鴮懴隆对埂吩~說:“花市如燈晝。”
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瑯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制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并東市西坊搭臺,上,坐觀,臺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
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后,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元宵節一些地方的習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XX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XX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XX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XX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XX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XX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9
方法/步驟
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習俗,多在元宵節吃,也有當點心吃,一般有多種餡料,其中豆沙餡的最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還有酒釀小圓子等種類。
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觀燈是元宵節期間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漢族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漢族舞蹈。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10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1、掛紅燈
掛紅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關于掛紅燈習俗的由來還和著名“黃巢起義”中的黃巢有關。
2、吃元宵
每年的元宵節,全國上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要吃元宵的,當然這一天有些地方的人是不吃元宵的,有吃水餃的,也有吃其他的傳統美食的。
3、觀花燈
元宵節觀花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明帝時期,最初只是流行于宮廷,后來慢慢地流傳到了民間。小時候倒沒有所謂的觀花燈,可能這也和觀花燈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需要一定的條件有關吧,這幾年倒是每年都有,不過今年估計是沒得看了。
4、猜燈謎
猜燈謎是和觀花燈一起的,是比較有趣的一個環節,現在有些地方每年元宵晚會不是也有猜燈謎嗎。
5、耍龍燈
耍龍燈的習俗寓意著祭神、驅邪、賀喜、消災降福等,目前有些地區在元宵節這一天有耍龍燈的習俗。
6、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元宵節傳統民俗,是娘家人為出嫁(新嫁)女兒送的,寓意著希望新婚女兒早點兒孕育小生命的意思。也有的地區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送孩兒燈。
7、踩高蹺
踩高蹺是古代百戲之一,也是有些地區元宵節很有特色的一個節目。
8、舞獅子
舞獅子起源于南北朝時期,部分地區會有元宵節舞獅子、舞獅燈的活動,似乎和有些地區的耍龍燈有異曲同工之妙。
9、走百病
“走百病”又稱“游百病”,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在元宵節這天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覺得如此可以達到祛除百病的效果。
10、迎紫姑
聽上去是不是很好聽,但是其實所謂的紫姑其實就是廁姑,是廁所之神,在古代民間有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迎紫姑的說法。
11、祭門祭戶
祭門祭戶分為祭門和祭戶兩種,就是在元宵節這天在門戶上插上楊樹枝,將一雙筷子插在盛放有豆粥的碗里。
12、逐鼠
逐鼠是起始于魏晉時期的一項元宵節活動,這項元宵節活動很有針對性,主要是針對那些養蠶人家的,因為老鼠往往會糟蹋大片大片的蠶,而通過用米粥喂老鼠后,老鼠被喂飽了也就不吃蠶了。
13、偷菜
如果你將這里的“偷菜”理解成游戲“偷菜”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里的偷菜是真真實實存在的,而且出現的比較早,據說在遼金時期就已經有了,也就是在元宵節這一天大家相互區偷取別人家菜園子里的青菜,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是不是和游戲“偷菜”挺像的,或許游戲“偷菜”就是從這里得來的靈感呢。
元宵節別稱
元宵節還有其他的名稱。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古代也有人把元宵節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什么時候吃比較好
元宵的使用時間,建議早餐不宜食用,因為早上起來時人的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的外皮大部分都是糯米做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生活。建議中午或者晚餐時間食用,同時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個,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更是要淺嘗輒止,同時要搭配一些蔬菜吃。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11
汕頭元宵節習俗:賽大豬
每年農歷正月十七、十八,汕頭月浦鄉和澄海冠山村都會舉行一年一度傳統民俗活動——賽大豬。
賽大豬,賽的不是千豬競跑,而是千豬盡美、盡肥。每家每戶把一年來精心飼養的豬開膛破肚,趴在一個個約有1米多高特制的木架上,擺放在宗祠里。這些被當作供品的大肥豬都高昂著頭部,嘴里塞著大桔,頭上戴著大紅花,身上蓋滿了大紅的“喜”印。有些還把豬脖子上特意留下的一些毛發染成紅色,整個場面呈現一派喜氣。
每次賽大豬時,都會請潮劇團在宗祠前搭臺唱大戲,賽大豬的主辦地宗祠也會煥然一新,張燈結彩。眾人游走在大豬間,賞大豬、聽潮劇、祭奠祖先。比賽結束后,參賽者各自將大豬抬回家,只留下豬頭。豬肉會依次分贈給親友,圖個吉祥。
雷州元宵節習俗:穿令箭
在元宵節期間,湛江各地鄉村的飄色表演中,有一項絕技,叫穿令箭。所用的令箭是用金屬特制的,有銅、鐵、銀、不銹鋼等各種材質。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
表演出游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用香燭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凈身,有的還要齋戒吃素三天。表演時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著外露部分,讓人們抬著游行,行程有的數公里,時間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自然。穿令箭出游,被認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兇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數不講報酬。令箭拔出時,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跡,令人驚嘆。
豐順元宵節習俗:燒火龍
埔寨火龍是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火龍表演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
潮州元宵節習俗:賞花燈
元宵游花燈歷來盛行。史料記載,清代元宵游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游花燈”隊伍前導為火把、龍燈,接著是潮州小鑼鼓和花燈屏,末尾是1只五彩鳳。潮州花燈不同于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和廣州的走馬燈,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纛}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燈多時達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燈》流傳。歌詞從“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壽郭子儀”才結束,就是對歷史上潮州游花燈盛況的寫照。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12
元宵節的習俗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XX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XX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元宵節的習俗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XX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元宵節的`習俗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XX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XX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習俗
XX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其他地方元宵習俗有什么
1、XX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2、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XX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3、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背送登嗍菫榱藦娚硗,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XX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4、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5、XX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6、XX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7、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8、XX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XX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篇13
1、元宵節習俗之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元宵節習俗之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3、元宵節習俗之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元宵節習俗之猜燈謎
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游藝活動。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后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一種游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云:“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5、元宵節習俗之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睆奈闹锌芍,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元宵節期間的注意事項
1、元宵節期間,各種活動將到達頂峰,一些商家為烘托氣氛會使用大量的彩燈、可燃物裝飾,埋下許多火災等致災因素。消防不能忘,節日期間如發生火災,應及時撥打119、110報警。
2、民在場所娛樂時要有序進出,避免擁擠混亂,要注意觀察活動現場情況和識別警示標志,做到心中有數;要有意識地了解周圍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位置,見到危險警示標識千萬不要靠近和觸摸;遇到局部人員擁擠時,不要好奇湊熱鬧,避免發生擁擠踩踏;遇到突發情況時請聽從指揮,有序疏散。
3、一些市民往往聚集在酒吧、ktv等娛樂場所飲酒“狂歡”,為防止酒后滋事傷害案件的發生,廣大市民特別是年輕人一定要控制飲酒,遇到糾紛冷靜處理,切不可大打出手,以免引發嚴重的后果。
4、各文化娛樂場所及公眾聚集場所人流量大,也給小偷提供了“便利”。警方提示,市民娛樂時注意看管好個人物品,貴重物品盡量放在家中或存放在店內,以免造成損失。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02-06
河北各地的元宵節有哪些習俗08-10
東北過元宵節有哪些習俗07-12
元宵習俗有哪些07-12
雞年的習俗有哪些07-12
小寒的習俗有哪些07-03
立夏習俗有哪些07-05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07-03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