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習倒貼福字的來歷你知道嗎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的嚴格。每到大年三十的時候,他便命令全城百姓要在門上貼一張“福”字,如果不遵守命令的話,就要殺無赦!而皇后卻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她經常幫助百姓解決難題。因此,皇后在民間被稱為“女菩薩”。
大年三十到了,皇帝和皇后就一起坐著豪華的馬車出了宮,來到了民間。皇帝下了馬車,一家一家地查,看到每戶人家都貼了一個“福”字,就笑著點點頭,百姓才松了一口氣。突然,皇帝緊皺起了眉頭,火冒三丈!原來,有一戶人家不認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大怒,厲聲喊道:“大膽刁民!竟敢違背我的命令!來人吶,拖出去斬了!”旁邊的皇后靈機一動,說:“慢!”一旁的侍衛立刻停了下來,皇后又說道:“皇上,臣妾認為,這‘福’字可是另有含義。您看,他把‘福’字倒過來,不就表示福到了嗎?這位老百姓的意思是:皇帝來了,福就到了。您為什么還要殺他呢?”皇帝聽后,覺得有道理,便轉怒為喜,說道:“這位老百姓果然聰明啊,以后大年三十,大家都要把‘福’字倒過來貼。來人吶,把他放了!”
從此以后,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倒貼“福”字,表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福”氣越來越多,平安越來越多!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2
新年到,萬象更新,處處都是一片歡聲笑語。我的家鄉——佛山自然也不例外,可不是,大人小孩紛紛換上新衣裳,迎接這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
除夕早上,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上了大紅的對聯或在門口帖福字,說起這個福字可是有講究的,“福”字的解釋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近些年來,不分南北,春節流行倒貼福字。在中國傳統民俗中確有倒貼福字的說法,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
到了晚上,是吃年夜飯的時候,親朋好友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吃著火鍋,餃子在鍋里翻來覆去,而在大快朵頤時電視機放上精彩好看的春節聯歡晚會,聊著天,唱著歌,飲著酒,整間屋子里都是歡聲笑語,充斥著歡樂。
吃完飯,領了期待已久的紅包后我們興沖沖地沖下樓,鞭炮聲和轟天雷響成一片,如同一首激昂斗志的戰歌在耳邊回響,各地鞭炮聲此起彼落的互相呼應著聲音,震耳欲聾,響徹云霄,心情激動,像是參加一場盛大的晚會,炫麗的火花在天空中滑過一道金光,竄天猴帶著我們的開心和歡樂飛上了天。此時此刻,天空已成了一副精美絕倫的畫,一副令人賞心悅目的畫,煙花如同一支支靈動的畫筆在畫卷上描繪著家鄉的春節,“咦?”畫卷俏皮一笑隨即搖身一變,化作佛山五顏六色的衣裳,城市的燈光如同晶瑩的寶石鑲在衣裳上,佛山披上這件美麗的衣裳向世人展現自己那獨特的魅力。
午夜的鐘聲悄然響起,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送走了客人和朋友們,我也因玩累了睡在了床上。我想:家鄉的春節真漂亮,今天過得真充實。舊的一年已經圓滿畫上句號,新的一年也帶著美好和幸福蒞臨人間。春節,寄托著人們的希望,我希望:家鄉會變得更加漂亮。”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3
傳統的文化豐富多彩:有獨特的風俗習慣,有精美的民間藝術,有古老的.民間工藝,有巧妙的傳說。其中,我最了解的還是風俗習慣中的春節了。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福字。媽媽就會帶著我先去超市買福字。我看著這些琳瑯滿目的商品,眼花繚亂,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下手。我左挑右選,才選了一個紅紅火火的福字,買了下來。我們買完福字后,我指揮著媽媽一左一右地貼福字,后來我一說:“停”。媽媽便把福字貼了上去,我看了看,福字剛好貼到了門的正中央。但是我們家貼的福字是倒著貼的。我趕忙去問媽媽:“是不是福字貼反了。”媽媽說:“沒有,沒有,倒貼福字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我這才明白了。
春節晚上,人們會吃團圓飯,不管離家多遠,都會回家團圓。春節晚上還可以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邊守歲,平安地度過一天。
雖然春節還有許多風俗,但我還是最喜歡收壓歲錢了。每當親戚朋友在我家臨走之際,都會給我一個紅包。可媽媽總偷偷地把我拉到角落,拿走我的壓歲錢。我很不服氣,打算下一次就趁媽媽不注意把壓歲錢藏起來。
再過一個月就是春節了。我盼望著明年收壓歲錢時,媽媽不再拿走我的錢。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4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5
每逢春節過年,每家每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但是貼的時候,究竟是應該正著貼還是倒著貼呢,這讓很多人犯難。民俗專家稱,年味就像這個“福”字,不用講求形式,怎么貼也可以,只要你感受到快樂,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不少人以為“福”字要倒著貼,寓意“福到”,事實上這是個將錯就錯的“口彩”。在傳統民俗中,只有3種情況才能倒著貼“福”:一是有人家上年遇到大災大難,為了扭轉運氣才會倒著貼;二是馬桶、腳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倒著貼,意思是把不好的.東西倒出去;在屋內的柜子上也要倒貼福字,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第三種情況只是為了討“口彩”。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遠久的風俗。根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但是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今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一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貼,以此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6
過年為什么要貼福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過年為什么要倒貼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到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倒福有哪些圖案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
不能倒貼的“福”字
按照舊俗,有一個“福”字絕不能倒著貼,這就是清代康熙皇帝御題的“福”字。
這個“福”字與眾不同,最直觀的是字體瘦長,與其他體型富態的“福”字迥異。“福”字右半部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而且“福”字暗含“壽”字。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更有深意的是,康熙皇帝的一個“福”字中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又是鴻福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一直以來,這個“福”字為民間所青睞,特別是每至新春之際,多將其粘貼在家中最為顯眼的地方。
康熙皇帝因何題寫這個“福”字?相傳,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時,突染沉疴,太醫束手無策。百般無奈之時,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中有“請福續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父“請福續壽”,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后,一氣呵成寫下一個碩大的“福”字,為祖母祈福、續壽,并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說來也巧,孝莊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百病全消,20xx年后,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民間俱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所以盛傳此“福”為“天賜鴻福”,尤其是家中有老人者,過年時多貼此“福”字。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7
民間有個習俗,過年時,把“福”字倒貼在門上;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也時有倒寫“福”字的舞臺背景。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借“福倒了”的諧音“福到了”以圖吉利,但從何時起倒貼“福”字,這“福”字倒貼與什么人有關,有怎樣的傳說?筆者經過多方搜集,原來,倒貼“福”字民間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早在清代某一年的`除夕,恭親王府的大管家為了討好主子,挖空心思想計策。他想,恭親王最寵愛的是王妃,凡事只要王妃高興他也就高興,王爺的妃子叫“福晉”,那就在王妃的稱呼上做文章。
于是,他就親自寫了很多個大大的“福”字,并叫人貼在王府的大門上、窗子上和庫房上,以期讓王爺和妃子看了高興。不料那個家丁做事不細致,忙三火四地竟把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十分惱火,他想鞭笛懲罰那個做事馬虎的家丁。大管家見此,害怕王爺怪罪下來自己也受到牽連,急中生智,慌忙跪下謊稱道:“奴才常昕人說,恭親王和王妃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這是吉慶之兆啊!”
向愛聽奉承話的福晉聽了,覺得也合情理。她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也真難為他們能想出這種招式。”
于是,她讓恭親王賞賜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字的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倒貼“福”字的習俗由達官府第傳到平民百姓家,人們都希望過往行人念叨幾旬:“福到了!福到了!”以此圖個吉利。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8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但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一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
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明太祖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刻命令御林軍把那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一聽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的',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是求吉利,二是為了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今市場、商店中均有出售。
看完編者的介紹不知道大家對于倒貼福字有沒有深入的了解呢,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大家也應該多去了解一些,繼續把好的文化傳承下去!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9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于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后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相關文章:
倒貼福字的來歷07-09
春節習倒貼福字的來歷你知道嗎06-26
春節倒貼福字的傳說07-03
春節福字倒貼的由來12-17
春節倒貼福字的由來06-25
春節“福”字倒貼的傳說02-27
關于“倒貼福字”的起源07-02
春節倒貼福字的傳說故事07-09
關于春節倒貼福字的傳說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