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教案模板3篇(集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的教案模板1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里,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后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并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后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于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了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后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么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并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通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后,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后,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于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么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后,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么變化?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后反思
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生物的教案模板2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寢食不安、孵卵育雛、雛鳥、有利可圖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朗讀課文。
3、了解生物共棲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道理。從而對探求自然奧秘和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準備
生字詞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并適當搜集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其中強化共棲、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雛鳥、孵卵育雛、剔牙等詞語的認讀,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
2、導人閱讀探究的談話:(指板書)今天我們學習《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這篇課文。從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好。同學們覺得這篇課文有趣嗎?
二、引導把握全文,交流閱讀體驗
1、什么是共棲課文說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那么說了哪兒種生物共棲現。象呢?同學們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反饋(⑴犀牛黑色小鳥〈犀牛鳥〉;⑵鱔魚燕千鳥〈牙簽鳥〉;⑶金黃鼠百舌鳥。)
2、交流閱讀體驗。同學們把自己閱讀時最感興趣的內容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組織小組的同學一個一個地說(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搜集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
三、閱讀體驗,點拔難點,突出重點
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共棲現象,把它讀其他學生昕,再說說它們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發起來讀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并簡要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同時相機利用課文插圖等圖片點撥、誘導,并適當板書。)
2、自主朗讀,鞏固認識。學生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再練習讀一讀。(教師巡視)
3、組織深入理解、探究。
⑴同學們,你們今天讀得很好。老師想提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一下:你們在生活中還昕到過、或是看到過類似我們課文中說到的生物共棲現象嗎?先互相說說,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搜集信息,以便調控下一步的教學。)
⑵反饋、點撥。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點撥,最后教師自己也可以簡單列舉幾種其他的'生物共棲現象。
⑶通過今天的課,同學們想想,這些生物共棲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物世界是有聯系的整體,它們相互依存。)板書設計:
4、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兇猛強大的巨獸朝夕與共,和睦相處(互惠互利)弱小無比的小
生物的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生物的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8-27
生物的教案04-30
生物教案:生物圈08-26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9篇08-26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9篇)08-27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9篇08-27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9篇)08-27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精選9篇08-27
生物實驗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