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追尋歷史的行者,一個探溯文化的行者。用腳丈量這大地,用心品味這旅途之苦、之澀。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一時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我在讀過《文化苦旅》之后,竟也有沖出家門去看一看世界、去尋一尋那沉甸甸的歷史的沖動,即使再苦,也義無反顧。可我現在還做不到,只能無盡地想象,我的靈魂便在這想象中,與余秋雨先生一同踏遍了這大江南北。
那個黃昏,那抹晚霞,無邊的凄涼。“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天邊,我抬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那個不惑之年的余秋雨先生,背對著血色殘陽,伸出雙臂攔下了偷送經書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
他苦苦辯訴,終于,斯坦因被他說服,留下車隊,那一行人離去了,卻一次次回頭,仍存覬覦。可這些不過都是不堪一擊的幻想,不過是想抓住那一絲虛無縹緲的希望。到最后,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是受傷的狼最后的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我好像在這里初嘗到了苦,歷史的悲劇明晃晃攤在你眼前,又怎能不苦?
當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美景、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著,才成就了杭州西湖比西子那樣的美景;多少人奮斗幾十年尋找歷史遺跡,卻無法深入探究……余秋雨先生的筆墨寫下了他們的愁苦思緒,他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品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觀念,他腳下的路和心中的路,都匯聚在一起,成為眼前這本《文化苦旅》。
走時別忘了看看腳下,那是文化的根。政府的無為,王圓箓的無知,讓多少古籍經書流失海外,讓玄奘的多少努力功虧一簣,我們的文化不能再這樣輕易地丟失。“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讓我們一起品讀《文化苦旅》,將歷史長河中隕落的文化一一拾起,一起翻過南山,渡過北水;讓我們一起享受這文化之旅,感受這天地之大。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有感10-17
讀文化苦旅感悟12-15
(優選)文化苦旅有感04-01
讀文化苦旅后感07-02
讀《文化苦旅》后的感悟06-24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2-13
苦旅有樂——讀《文化苦旅》有感09-01
《文化苦旅》有感 13篇06-07
【必備】文化苦旅有感7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