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興盛不衰。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征,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覺得這些方塊漢字、押韻詩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覺得傳統就是在夕陽西下時面對微風楊柳感慨萬千,就是在中秋節散坐于石凳對月當歌。就和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樣,安閑而又恬靜。
等進入學堂,我才發現傳統文化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傳統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最深處。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也就談不上什么傳統,什么文化了。
傳統文化并非單純的四個漢字,那是種精神上的東西,需要不斷剖析。而時人尤其是學生對她的忽視卻令人痛心,學校開設的有關選修課,無人問津;國外大興辦“XX(文豪、科學家等)年”,我們卻津津樂道于超女好男…甚至當端午節成了韓國的專利,也只是幾個人站出來捶胸頓足!傳統文化的破碎聲清晰可辨…中華文明從古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中國與“古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多么令人驚羨!而當下,學生們都忙于在“數學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間奔波,遠古的燦爛被還給荒原,泯滅凝成陰風一片,仿佛能聽到羌笛聲嗚咽,聞到記載她的殘頁發出濃郁的霉味…我將她摟入懷中,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確切地說,是每位中華兒女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不是該放棄所謂的“超女好男”了?我們是不是該提高警惕以防傳統文化沉入歷史了?我們是不是該…
是時候了啊,難道你沒發現,原本評論傳統文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國》《論語心得》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掀起軒然大波!這不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表現,而影射出了時人對傳統的陌生、迷茫!
隨著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震撼我們的心靈,中華民族百余年來的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也進入了快車道。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如何復興傳統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網上我也結識了許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燦爛輝煌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在于她歷盡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于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的生存下來。現在我至少已經有些頭緒了: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正所謂“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剔除不合時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將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形式,共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一路走來,驀然回首,突然發現歷史的進程、人類認識真理的曲折過程是多么和我與認識傳統文化的關系的歷程相似:探索、失敗、再探索……我認識到了真正的傳統文化及其含義,她就在身邊,時刻以數千年的沉淀啟迪著我們,指引著我們。而我們的具體實踐也在無時無刻不為這艘永不沉沒的大船保駕護航,使她一路更好地走下去。
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卻成了寶了。別人取經的同時,我們卻不能自己發展壯大,豈不是很荒謬?與時俱進是對的,有些東西是不能進的,只能守,守住了,就可以演化出新的,守不住就什么都沒了。比如——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被稱為“漢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漢族戲曲之一。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于20xx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xx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1] 加拿大、英國[2] 、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咱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剪紙”。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這里我就只介紹介紹剪紙圖畫和剪紙漢字。
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個小孩在玩耍
剪紙漢字也是先拿出一張紙,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漢字,還可以剪藝術字呢!我也曾經剪過,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試試!
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等等。但是,我最喜歡剪紙!
在我的家鄉,每逢正月初十都要舞龍燈。每到那時候,大街小巷都沸騰起來,大家興高采烈,熱鬧極了!
夜幕降臨,在鑼鼓聲中,一條“巨龍”出現了,它穿著一件黃澄澄、亮閃閃的“龍袍”,神氣地仰著頭。我們伸出手指,數著“巨龍”的節數:“1、2、3、4”一共45節。“好長啊!”我們驚嘆道。“巨龍”為何如此自豪?一定是因為它身后有許多可愛的“龍孩子”。你瞧,一條條“小龍”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活動活動筋骨:轉轉圈、打打滾
“龍孩子”最拿手的要數“搶龍珠”了。沙沙作響的'龍珠飛到上方,“龍孩子”撲了上去;龍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龍孩子”也飛快俯下身去;龍珠又玩“躲貓貓”,滾到“龍孩子”的身后,“龍孩子”轉身緊追不舍。每次眼看就要搶到,可都被龍珠躲開,但“龍孩子”總不肯放棄,依然奮勇向前
舞龍燈煥發著龍的精神,激發著人們向上、進取。我喜歡舞龍燈!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剪紙: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有的拿著書,看上去很有學問,還有的是,一只鳳凰,在鮮艷的牡丹上站著……等。
剪紙不是用機器做的,而是通過人們發揮想象了,所剪出來的,每一個剪紙,都非常精美、漂亮。每一張、每一步,都非常仔細,非常用心,非常用功。
自從我知道了剪紙是中華傳統文化時,不由自主的想剪紙了,我拿出彩紙、剪刀、鉛筆,就開始做,我先拿出紅色的彩紙,再用筆畫了一朵花,最后用剪刀剪了起來,卻沒剪好,于是接著再剪,這次,有點像了。
剪紙真好玩!我喜歡剪紙。
教師評語:習作不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如“還有的`是,一只鳳凰”這句“是”后的逗號應該去掉;“在鮮艷的牡丹上站著……等”這句的省略號和“等”重復了,應該去掉一個。習作語言平平,沒能將剪紙的精髓凸現出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中國人喜歡在春節時貼春聯,兩條大紅紙上寫著神采飛揚、對仗工整的詩般雅句,在左右門框或是門柱上一貼,喜慶吉利,熱鬧火爆,情趣盎然。
春聯的來源和形成,是從古代用兩塊桃木板畫門神開始的,到了五代時的后蜀皇帝孟昶,才第一次以桃木板寫對仗的詩句,出現了第一副春聯。宋代王安石的名詩《元日》中,仍吟詠“總把新桃換舊符”,說明宋代還用桃木寫春聯。
有人會問,古代為什么用桃木板去寫春聯呢?古時曾用竹板木板寫信、著書,寫對聯用板則不難理解,在沒發明和普及紙張時,用木板是十分正常的。之所以用桃木,是古人認為它是有辟邪作用的上好木料,晉代的《荊楚歲時記》說,“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掛春聯本來就脫胎于貼門神,為的`就是消災辟邪圖吉利,此木既然是伏邪制鬼的神奇仙木,故古人選用了它,就不難理解了。
春節時,人們還有在門上貼“宜春帖子”之習,意即適逢春日,萬事皆宜。北方農村至今此習仍盛,而且,姑娘媳婦們常戴自剪的春燕,或是趕集買來的燕形紅花。這也有講究,意思是喜迎候鳥春燕將北飛,象征冬去春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情人節……其中在我國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們歡迎的節日是春節。春節還叫過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居住在水里,每年的除夕這一天出來吃人,人們非常害怕它。有一年的最后一天,一位老奶奶說:“我有辦法對付那個怪物!”年果然又出現了,它向老奶奶的房子走去,看見門上的大紅紙,屋里燭火通明,年嚇得渾身發抖,忽然又聽見“啪啪”的響聲,年嚇得不知所措,狼狽地逃跑了。從此年再也不敢來了!原來年怕紅色、光、響聲。這一天人們叫做過年,過年就有了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
每次過春節之前,媽媽早早地就把年貨和新衣服買好了,就等春節回姥姥家過年了。到了姥姥家,我發現姥姥和姥爺都在為過年做準備。姥爺在忙著貼春聯,姥姥在煮過年時吃的肉食,而媽媽呢,卻在打掃衛生,這樣春節到來的時候就不用那么忙活來忙活去了。到了除夕,大家都在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而舅舅卻在準備煙花,等吃餃子的時候燃放。這時餃子煮好了。隨著一聲聲巨響,天空中出現了一朵朵美麗的煙花,五彩繽紛美麗極了!當午夜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春節才正式拉開序幕,全家人共同舉杯,互相祝愿,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我覺得這個節日充滿了熱鬧、喜慶、團圓,在寒冷的冬天過上這么一個節日迎接春天讓人覺得很溫暖。我喜歡春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時,人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你在吃粽子時有沒有想到端午節的來歷呢?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是楚懷王手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合齊國一起抵抗秦國,他的主張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并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于是,楚懷王把屈原流放到湘江一帶。屈原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九歌》和《天問》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滅亡。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非常傷心,于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非常傷心,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尸身,有位漁夫拿出給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尸體了。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漸漸的發展成今天的粽子。每年的端午節我不但可以品嘗各式各樣的粽子,也可以看到激烈的龍舟比賽,我特別開心。
歡天喜地過春節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它意味著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開的春天回歸大地,多么令人高興呀!人們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春節。
春節前,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市場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人們去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雞、鵝、魚、肉等菜,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雖然籃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卻樂得合不攏嘴。在家里,我們七手八腳地忙個不停。爸爸手拿掃把,腳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上上下下掃得干干凈凈。媽媽把抹布打濕,使勁擦著窗戶。窗戶像明亮的大鏡子。我忙著貼春聯。紅紅的紙上寫著“合家歡樂”、“財源滾滾”等金光閃閃的大字。有的家門口還掛著大大的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媽媽在廚房里忙個不停,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就擺在面前。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說:“讓我們為明年的日子更紅火而干杯!”“好好??”飯桌上飄蕩著一陣陣笑聲。團圓飯過后,大家圍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風趣的相聲,優美的歌舞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鐺--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各家各戶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最快樂的要算孩子們了!孩子對著引火線一點,“砰,”“小子彈”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開了,有的像小鳥飛向天空??
就這樣,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啊,多么喜氣的春節!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傳統文化的中學作文06-28
傳統文化作文06-17
重視傳統文化的作文06-30
有關傳統文化的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