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6-09 17:35:07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我要投稿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實用15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實用15篇)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沖動。

  (2)興奮的傳導過程:

  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

  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2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使化學反應加快的方法:

  加熱:通過提高分子的能量來加快反應速度;

  加催化劑: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來加快反應速度;同無機催化相比,酶能更顯著地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質:

  巴斯德之前,人們認為: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巴斯德的觀點: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某些物質起作用李比希的觀點: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畢希納的'觀點: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薩姆納提取酶,并證明酶是蛋白質;切郝、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底物濃度(反應物濃度);酶濃度

  2、PH值:過酸、過堿使酶失活

  3、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實驗中人為控制改變的變量)、因變量(隨自變量而變化的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2、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淀粉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四、ATP的利用: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主要場所:線粒體

  總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3、無氧呼吸:細胞質基質

  無氧呼吸的概念: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產生灑精和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無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動物,人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馬鈴薯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胚的無氧呼吸也是產生乳酸)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

  注意: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討論:

  ①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儲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于和[H]生成水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3

  一、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的分離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優點:

  (1)豌豆能夠嚴格進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閉花授粉,自然條件下能保持純種。

  (2)品種之間具有易區分的性狀。

  ②人工雜交試驗過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擾)→人工傳粉

  ③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后代表現為一種表現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為3:1。

  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①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親本雜交后,產生的F1自交,后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四種表現型中各有一種純合子,分別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雙顯性個體比例占9/16;雙隱性個體比例占1/16;單雜合子占2/16×4=8/16;雙雜合子占4/16;親本類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組類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③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優良性狀分別在不同的品種中,先進行雜交,從中選擇出符合需要的,再進行連續自交即可獲得純合的優良品種。

  記憶點: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二、細胞增殖

  (1)細胞周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有絲分裂:

  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別注意后期由于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時期: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

  特點: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

  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布于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鑒別:(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

  記憶點: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1)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分裂形成精子時,產生了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

  (2)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如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葉形等遺傳)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屬于交叉遺傳(隔代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

  ③女性患者,其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為攜帶者

  (3)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如抗VD佝僂病、鐘擺型眼球震顫)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連續現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4)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癥)

  致病基因為父傳子、子傳孫、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

  (5)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系: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

  記憶點:

  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2、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

  四、基因的本質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生物的遺傳物質:在整個生物界中絕大多數生物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有DNA的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遺傳物質;只有少數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沒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遺傳物質。

  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想: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①DNA分子的結構

  a、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由磷酸、脫氧核糖和堿基組成)。

  b、脫氧核苷酸長鏈:由脫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順序聚合而成

  c、平面結構:

  d、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e、結構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②DNA的復制

  a、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b 、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c、條件:模板(DNA分子的兩條鏈)、原料(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等),能量(ATP)

  d、結果:通過復制產生了與模板DNA一樣的DNA分子。

  e、意義: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基因的結構及表達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信使RNA的過程。

  翻譯:在核糖體中以信使RNA為模板,以轉運RNA為運載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分子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4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如下:

  1.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2.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使用差速離心法。

  4.細胞器的`比較:

  ①、線粒體:與能量轉換有關,真核細胞的“動力車間”或“發動機”,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

  ②、葉綠體:只存在于植物的綠色細胞中。與光合作用有關,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

  ③、內質網:是蛋白質的運輸通道和精細加工,也是脂質合成的“車間”。

  ④、高爾基體:分揀和加工蛋白質,是蛋白質的“發送站”。

  ⑤、核糖體: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分為游離型(存在于不受附著的細胞中)和附著型(存在于肌肉細胞,紅血球等細胞中)。

  ⑥、中心體:與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5.生物膜系統:由細胞膜、細胞器膜和核膜組成。

  6.原核生物:有唯一細胞器的單細胞生物(除病毒、類病毒),具有細胞壁,沒有核膜,原核細胞器有:核糖體、質膜、細胞壁、絲網狀結構。

  7.真核生物:有各種細胞器的多細胞生物,具有核膜,真核細胞器有:線粒體、葉綠體、質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溶酶體、液泡、染色體(質粒)、髓鞘、感覺器官的神經元結構等。

  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幫助您解決問題。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5

  無機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結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并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小結

  化合有機組合分化

  化學元素化合物原生質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并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基質: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細胞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細胞器差速離心:美國克勞德

  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液泡核糖體中心體

  分布動植物植物動植物動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動植物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橢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網狀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雙層膜,有少量DNA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液泡膜、細胞液蛋白質、RNA、和酶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場所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提供合成、運輸條件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與有絲有關

  備注在核仁

  形成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二、協調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飾

  細胞核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鏈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細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三、細胞核=核膜(雙層)+核仁+染色質+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螺旋

  ○+=核小體(串珠結構)染色質30nm纖維

  組蛋白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四、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3、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系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五、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特性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6

  一、細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

  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四、細胞膜的制備

  1、選材:人或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原因:沒有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沒有細胞壁

  其他材料:蒸餾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原理: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濃度。把紅細胞放入清水中,水會進入紅細胞,導致紅細胞吸水漲破,使細胞膜內的物質流出來,除去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得到細胞膜。

  3、方法和步驟

  ⑴將紅細胞稀釋液制成裝片。

  ⑵在高倍鏡下觀察,蓋玻片一側滴加蒸餾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⑶紅細胞凹陷消失,體積增大,最后導致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

  ⑷利用離心法獲得純凈的細胞膜。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7

  第一章

  一. 從生物圈到細胞

  1.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2.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以細胞作為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單位)→組織→器官→系統(玉米等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DNA。

  二.細胞學說

  (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一性)建立的過程:1665年英國科學家虎克發現細胞19世紀(1838/1839)

  德國科學家:施旺、施萊登

  內容: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核細胞產物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三.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對光:轉轉換器→調大光圈→轉反光鏡

  觀察:對光→放標本至孔中央→降物鏡至片上方→升鏡筒仔細看

  2.高倍物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轉動轉換器

  注:用高倍鏡觀察,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調節光圈,凹面鏡。

  4. 高倍物鏡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① 必須先用低倍鏡觀察后再用高倍鏡

  ② 低倍鏡觀察時,粗、細準焦螺旋都可調節,用高倍鏡觀察,只能使用細準焦螺旋。

  ③ 物象與實際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數,目鏡長度與其放大倍數成反比;物鏡為正比。

  ⑤ 由低倍鏡換高倍鏡,視野變小,視野內細胞數目變少,每個細胞體積比大。

  例: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x;物鏡為10x時,在視野范圍內由8個細胞若目鏡變為40x,物鏡不變,則只有2個細胞。課P4

  第二章

  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常見元素:C,H,O(糖類元素),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主要元素:C,H,O,N,P,S

  4.基本元素:C,H,O,N 5.最基本元素:C

  6.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鮮重:O、干重:C;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化合物:脂肪

  二、氨基酸

  1.氨基酸是組成蛋白的基本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多種

  2. 每種氨基酸至少分子有:一個氨基(—NH2)一個羧基(—COOH),它們3. 蛋白質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生物大分子

  4. 氨基酸分子互相結合方式:一個氨基(—NH2)一個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這種方式為脫水縮合

  5. 氨基酸數肽鍵數的轉換

  6.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7. 細胞中蛋白質種類繁多的原因:不同種類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千差萬別

  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8. 蛋白質的功能:結構蛋白:構成細胞核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羽毛、肌肉、頭發、蛛絲)

  催化: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運輸載體:血紅蛋白,運輸氧

  信息傳遞:具有調節功能,胰島素,生長激素(性激素為固醇,非蛋白質) 免疫功能:抗體

  例:

  1.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含四條多肽鏈,那么在形成肽鏈的過程中,其肽鍵的數目和脫下水分子的數目分別是

  A 573 573 B 570 570 C 572 572D571 571

  2.一條含9個肽鍵的多肽,至少應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

  A 9 9 B10 10 C 8 8 D 1 1

  3.20種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為128.由100個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其分子量約為

  A 12800B11000 C 11018D 7800

  4.20種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為128,現有一條蛋白質分子由兩條多肽鏈組成,共有肽鍵98個,問此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最接近

  A 11036B12544 C 12288D 12800

  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氨基酸數—肽鏈數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數—x水分子數18

  三. 核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A 5 2 8 B 4 4 8 C 4 4 2 D 5 2 2

  2.藍藻、煙草、病毒的核酸中具有堿基和核苷酸的種類依次是

  A 4 8 4和 4 8 4 B 5 5 4和 8 8 4 C 4 5 4和 4 8 4D 4 8 4 和4 5 4

  四.細胞中的糖類(主要能源物、被稱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質

  1.單糖(根據水解分類)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

  2.二糖(有甜味、由兩個單糖脫水縮合而成)蔗糖(甘蔗、甜菜和大多數水果蔬菜)、紅糖、白糖、冰糖、麥芽糖(發芽的小麥等谷粒中)、乳糖(人和動物的乳汁)

  3.多糖淀粉(植物的儲能物質)、糖原(動物的儲能物質)、纖維素(棉、棕櫚、麻類植物、所有植物細胞的細胞壁) 組成多糖的基本單位為葡萄糖

  4.脂肪存在于所有細胞中,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很好的絕熱體,每克完全釋放能量最多

  5.磷脂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大豆種子)

  6.固醇包括膽固醇(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參與血液中的脂質運輸)、性激素、VD(脂溶性、有效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VC水溶性)

  7.多聚體由每一個單體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 多糖單體為單糖、蛋白質單體為氨基酸、核酸的單體為核苷酸

  五.無機物

  陽離子 Na+ K+Ca+(抽搐、骨骼) Mg2+(葉綠素) Fe2+(血紅蛋白) Fe3+ Cl-SO42- PO43- HCO3-

  I 甲狀腺激素 Zn 蘋果

  功能:①是細胞中默寫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②許多無機鹽對維持細胞核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③維持細胞酸堿平衡

  總結:C H O N等化學元素是構成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礎。以肽鏈為骨架的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構成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糖類和脂質提供生

  命活動的重要能源;水合無機鹽與其他物質一起共同承擔起構建、參與細胞生命活動的功能。

  第三章

  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1. 制備細胞膜用豬(人、牛、羊)的新鮮的紅細胞(無核膜、線粒體膜等結構)稀釋液,放在清水里,水進入細胞,吧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得到細胞膜。

  2. 細胞膜由脂質(主要為磷脂)50%、蛋白質40%、糖類2%-10%組成。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越多。

  3. 細胞膜的功能:“長城”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保障了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海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外交部”進行細胞間的物質交流

  4.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果膠,有支持保護作用。全透 二細胞器——細胞體內的分工和合作

  5.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差速離心法細胞器、其他物質→勻漿→離心管→高速離心機不同轉速離心→分開各種細胞

  x1000 細胞核 x10000葉綠體 x100000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8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于動態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于動態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恢復原位 基本不變

  1、 質壁分離產生的條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細胞壁

  (3)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2、質壁分離產生的原因:

  內因:原生質層伸縮性大于細胞壁伸縮性

  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兩種:

  (1)吸帳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種子、根尖分生區

  (2)滲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1、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逆相對含量梯度——主動運輸

  對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決定。

  2、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二、比較幾組概念

  擴散:物質從高濃度到低濃度的運動叫做擴散(擴散與過膜與否無關)

  (如:O2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運動)

  滲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又稱為滲透

  (如: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質的透過與否取決于半透膜孔隙直徑的大小

  (如:動物膀胱、玻璃紙、腸衣、雞蛋的卵殼膜等)

  選擇透過性膜:細胞膜上具有載體,且不同生物的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構成了對不同物質吸收與否和吸收多少的選擇性。

  (如:細胞膜等各種生物膜)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索歷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

  ▲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糖蛋白(糖被)

  組成: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

  作用:細胞識別、免疫反應、血型鑒定、保護潤滑等。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被動運輸:物質進出細胞,順濃度梯度的擴散,稱為被動運輸。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二、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方向 載體 能量 舉例

  自由擴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維生素等

  協助擴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離子、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

  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降低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細胞代謝與酶

  1、細胞代謝的概念:細胞內每時每刻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2、酶的發現:發現過程,發現過程中的科學探究思想,發現的意義

  3、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溫和

  5、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難點)

  1、 底物濃度

  2、 酶濃度

  3、 PH值:過酸、過堿使酶失活

  4、 溫度:高溫使酶失活。低溫降低酶的活性,在適宜溫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復。

  三、實驗

  1、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過程見課本P79)

  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的定義。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2、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要求用控制變量法,自己設計實驗)

  建議用淀粉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用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什么是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稱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結構簡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團 ~代表高能磷酸鍵

  三、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轉化為ATP所需能量來源:

  動物和人: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節ATP 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1、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

  2、有氧呼吸

  總反應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無氧呼吸產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產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發生生物:動物,乳酸菌,馬鈴薯塊莖,玉米胚

  反應場所:細胞質基質注意:無機物的無氧呼吸也叫發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發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發酵

  討論:

  1 有氧呼吸及無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儲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去路:氧氣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 捕獲光能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

  葉綠素b (黃綠色)

  綠葉中的色素 胡蘿卜素 (橙黃色)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強,其次是紅光和藍紫光,綠光下最弱。

  二、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 實驗原理:綠葉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層析液中,且他們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綠葉中的色素隨著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而分離開。

  2 方法步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步驟要記準確)

  (1)研磨時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鈣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壞。

  (2)實驗為何要在通風的條件下進行?為何要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用棉塞塞緊試管口?

  因為層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種有揮發性的有毒物質。

  (3)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么不能觸及層析液?

  防止細線中的色素被層析液溶解

  (4)濾紙條上有幾條不同顏色的色帶?其排序怎樣?寬窄如何?

  有四條色帶,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黃色的胡蘿卜素,黃色的葉黃素,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最寬的是葉綠素a,最窄的是胡蘿卜素。

  三、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結構:外膜,內膜,基質,基粒(由類囊體構成)

  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分布于基粒的類囊體及基質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類囊體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2、光合作用的過程: (熟練掌握課本P103下方的圖)

  總反應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類。

  根據是否需要光能,可將其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

  光反應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場所:類囊體薄膜上

  反應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應中,光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暗反應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場所:葉綠體基質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還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為(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

  聯系: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1)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①光的波長

  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紅光和藍紫光。

  ②光照強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時,光合作用的強度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時間

  光照時間長,光合作用時間長,有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

  (2)溫度

  溫度低,光和速率低。隨著溫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溫度過高時會影響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產上白天升溫,增強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溫,抑制呼吸作用,以積累有機物。

  (3)CO2濃度

  在一定范圍內,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一定濃度后,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

  生產上使田間通風良好,供應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應當植物葉片缺水時,氣孔會關閉,減少水分的散失,同時影響CO2進入葉內,暗反應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產上應適時灌溉,保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內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于自養生物。

  如:硝化細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將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進而將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細菌能利用這兩個化學反應中釋放出來的化學能,將CO2和水合成為糖類,這些糖類可供硝化細菌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

  舉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

  自養型生物:綠色植物、光合細菌、化能合成性細菌

  異養型生物:動物、人、大多數細菌、真菌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9

  1.有氧呼吸過程

  2.無氧呼吸過程

  (1)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產生的[H]將丙酮酸還原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過程。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應的酶不同。

  應用指南

  1.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應的酶不同。動物和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但動植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為發酵。2.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進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均有ATP產生;無氧呼吸只在第一階段產生ATP。其余的能量儲存在分解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過程中H2O既是反應物(第二階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階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來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

  6.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對動物可用于維持體溫。

  7.水稻等植物長期水淹后爛根的原因:無氧呼吸的產物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種子爛胚的原因: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考點2根據CO

  釋放量和O消耗量判斷細胞呼吸狀況(底物為葡萄糖)

  【特別提醒】

  1.CO2釋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

  2.以上的根據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機物質。考點3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應用1.內因:遺傳因素(決定酶的種類和數量)

  (1)不同種類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陰生植物小于陽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開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營養器官。2.外因——環境因素(1)溫度

  ①溫度影響呼吸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呼吸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系如下圖。

  ②生產上常用這一原理在低溫下貯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過程中夜間適當降低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提高產量。(2)O2的濃度

  ①在O2濃度為零時只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上,只進行有氧呼吸。(如圖)

  ②生產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濃度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這一原理來延長蔬菜、水果保鮮時間。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對細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在CO2濃度升高到1%~10%時,呼吸作用明顯被抑制。(如圖)

  (4)水

  在一定范圍內,呼吸速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隨含水量的減少而減慢。

  考點4實驗面面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能產生大量的CO2,在進行無氧呼吸時能產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2.實驗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

  提出問題:條件下進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

  呼吸的產物是什么?

  作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如酵,母菌可用于釀酒、發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設

  【特別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氣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證使第三個錐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的CO2所致

  2.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菌將B瓶中的氧氣消耗完,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確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無氧呼吸產生的。【方法例析】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

  1.對比實驗:不設置對照組,而是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這樣的對照方法也叫相互對照。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都是未知的,通過兩個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氧氣對細胞呼吸的影響。

  2.對照實驗: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實驗結果一般是已知的,對照組主要起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鑒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等作用。常用的對照方式有:(1)空白對照:空白對照是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2)條件對照:指雖給實驗對象施以某種實驗處理,但這種處理是作為對照意義的,或者說這種處理不是實驗假設所給定的實驗變量意義的。

  (3)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對象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向一組實驗對象施加一個或數個因子,然后測量其前后的變化,這種實驗又叫單組實驗法。

  (4)相互對照:不設對照組,通過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這種實驗也就是對比實驗。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0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整理如下:

  1.走近細胞

  (1)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

  ①結構:顯微鏡由鏡頭、鏡筒、準焦螺旋、轉換器、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鏡臂、鏡柱、鏡座、載物臺、通光孔、壓片夾、遮光器、反光鏡等構成。

  ②功能:顯微鏡是觀察細胞和其它微小物體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將被觀察的物體放大,使物象清晰,以便觀察。

  (2)細胞的發現和觀察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位,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可以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

  (4)細胞的分類

  根據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5)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①多樣性:不同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各不相同。

  ②統一性:所有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并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一個大家庭,具有統一的物質基礎(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基礎),代謝類型(都有糖類作為主要能源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遺傳都遵循中心法則)。

  (6)實驗: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①臨時裝片的制作

  ②細胞的觀察

  2.細胞的化學組成

  (1)水

  水在細胞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一部分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相結合,約占細胞鮮重的70%以上,此部分稱為結合水;一部分則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約占細胞鮮重的'15%-40%,此部分稱為自由水。

  (2)無機鹽

  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離子。有些無機鹽是某些復雜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如Ca2+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3)有機化合物

  細胞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有糖類、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等。

  3.生命的物質基礎

  (1)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約20種)。

  ①結構:氨基酸的結構中含有氨基和羧基兩種官能團。不同的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②功能: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各種氨基酸在蛋白質中以一定的數目和順序排列,組成具有多樣性的蛋白質,以實現生物活性。

  (2)糖類的種類和作用

  ①種類:單糖(五碳糖、六碳糖)、二糖(蔗糖、麥芽糖)和多糖(淀粉、纖維素)等。

  ②作用: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與組織和器官的構成有關(如淀粉構成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等)。

  (3)脂質的種類和作用

  ①種類:脂肪(儲能物質)、磷脂(構成膜結構的重要成分)、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和維生素D等)。

  ②作用:脂質具有特殊的化學性質,主要作用有:a.作為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b.具有保溫御寒的作用;c.作為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d.作為信號分子(激素、少量脂溶性維生素以及神經遞質)。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1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聯系

  水自由水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約4.5%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1)做溶劑。水分子的極性強,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許多物質解離成離子,利于化學反應進行。

  (2)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水溶液的流動性大,水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將吸收來的營養物質運輸到各組織中區,并將組織中的廢物運輸到排泄器官。

  (3)調節溫度。水分子之間借助氫鍵連接,氫鍵的破壞吸收能量,反之釋放能量。人蒸發少量的汗就能散發大量的熱。再加上水的流動性大,能隨血液循環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對于維持生物體的溫度起很大作用。

  (4)調控代謝活動。生物體內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狀態改變,都影響新陳代謝的進行。一般生物體內含水70%以上時,細胞代謝活躍;含水量降低,則代謝不活躍或進入休眠狀態。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

  (1)有些無機鹽是細胞內某些復雜的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Mg2+是葉綠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鈣是動物和人體的骨、牙齒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組成成分;

  (2)無機鹽參與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哺乳動物血液中必須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個動物血液中鈣鹽的含量過低就會出現抽搐。

  (3)維持生物體內的平衡:

  ①滲透壓的平衡Na+,Cl一對細胞外液滲透壓起重要作用,K+則對細胞內液滲透壓起決定作用。

  ②酸堿平衡(即pH平衡),pH調節著細胞的一切生命活動,它的改變影響著原生質體組成物質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細胞內發生的一切反應:如人血漿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離子平衡:動物細胞內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細胞膜外Na+高、K+低,細胞膜內K+高、Na+低。K+、Na+這兩種離子在細胞膜內外分布的濃度差,是使細胞可以保持反應性能的重要條件。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2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兩者比較: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5、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3

  名詞: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謝):合成物質,貯存能量;b、異化作用(分解代謝):分解物質,釋放能量。2、病毒:屬于生物,無細胞結構,它們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體,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病毒的遺傳物質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3、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生一定反應的特性。需要時間短。(如:蛾、蝶類的趨光性)。4、反射:是指多細胞高等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所發生的反應(如:狗見主人搖頭擺尾),屬于應激性。5、適應性:是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的。6、遺傳性: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表現出相似的特性。7、細胞學說: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的,其內容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8、生物工程學:以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從而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9、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語句: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2、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構成一切動植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3、生物生長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異化作用。4、遺傳使物種保持相對穩定,變異使物種向前發展進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遺傳物質——核酸決定的。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是由核酸控制的。5、能夠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特征是新陳代謝和生殖。6、生物科學的發展:a、描述性生物學階段(成就:細胞學說創立;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b、實驗生物學階段(成就: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學階段(成就:1944年,美國的艾弗里用細菌做實驗材料,第一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的'標志是1953年,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7、當代生物學的主要朝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微觀已達到分子水平;宏觀是關于生態學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成就a、醫藥:乙肝疫苗、干擾素、人類基因組計劃;b、農業:抗植物病毒、兩系法雜交水稻、轉基因鯉魚、抗蟲棉;c、開發能源和環境保護:石油草和超級菌。9、世界五大問題:解決人、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名詞:1、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鐵)、Mn(門)、B(碰)、Zn(醒)、Cu(銅)、Mo(母),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2、大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親)、N(丹)、S(留)、P(人people)、Ca(蓋)、Mg(美)K(家)巧記:洋人探親,丹留人蓋美家。3、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這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著差異性。

  語句:1、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大約有200萬種,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和化合物。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原生質的主要元素,大約占原生質的97%。②.有的參與生物體的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缺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4

  第二章 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C、H、O、N、P、Ca(98%)。

  2、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導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

  1、水:(1)含量:占細胞總重量的60%-90%,是活細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質。

  (2)形式:自由水、結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劑;②參與細胞內生化反應;③物質運輸;④維持細胞的形態;⑤體溫調節

  (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較多)

  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作用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結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

  2、無機鹽

  (1)存在形式:離子

  (2)作用

  ①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復雜的化合物。

  (如Mg2+是構成葉綠素的成分、Fe2+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I-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成分。

  ②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抽搐、過高肌肉乏力)

  第二節 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類

  1、元素組成:由C、H、O 3種元素組成。

  2、分類

  概 念種 類分 布主 要 功 能

  單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動植物細胞組成核酸的物質

  脫氧核糖

  葡萄糖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水解后能夠生成二分子單糖的糖蔗糖植物細胞

  麥芽糖

  乳糖動物細胞

  多糖水解后能夠生成許多個單糖分子的糖淀粉植物細胞植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

  纖維素植物細胞壁的基本組成成分

  糖原動物細胞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

  附:二糖與多糖的水解產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麥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纖維素→纖維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

  (另:能參與細胞識別,細胞間物質運輸和免疫功能的調節等生命活動。)

  4.糖的鑒定:

  (1)淀粉遇碘液變藍色,這是淀粉特有的顏色反應。

  (2)還原性糖(單糖、麥芽糖和乳糖)與斐林試劑在隔水加熱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沉淀。

  斐林試劑: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現配現用。

  二、脂質

  1、元素組成:主要由C、H、O組成(C/H比例高于糖類),有些還含N、P

  2、分類:脂肪、類脂(如磷脂)、固醇(如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細胞代謝所需能量的主要儲存形式。

  類脂中的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質。

  固醇:在細胞的營養、調節、和代謝中具有重要作用。

  4、脂肪的鑒定: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

  (在實驗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顯微鏡觀察→橘黃色脂肪顆粒)

  三、蛋白質

  1、元素組成:除C、H、O、N外,大多數蛋白質還含有S

  2、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20種)

  氨基酸結構通式: :

  氨基酸的判斷: ①同時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區別:R基的不同)

  3.形成: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鍵(-CO-NH-)相連而成肽鏈,多條肽鏈盤曲折疊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

  二肽:由2個氨基酸分子組成的肽鏈。

  多肽:由n(n≥3)個氨基酸分子以肽鍵相連形成的肽鏈。

  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的原因:組成蛋白質多肽鏈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的不同;

  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目、空間結構不同

  4.計算:

  一個蛋白質分子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氨基酸數 - 肽鏈條數。

  一個蛋白質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數(或羧基數)=肽鏈條數

  5.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注意有關蛋白質的功能及舉例)

  6.蛋白質鑒定: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的顏色反應

  雙縮脲試劑: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開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組成:由C、H、O、N、P 5種元素構成

  2、基本單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1分子磷酸

  脫氧核苷酸 1分子脫氧核糖

  (4種) 1分子含氮堿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種) 1分子含氮堿基(A、U、G、C)

  3、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種類英文縮寫基本組成單位存在場所

  脫氧核糖核酸DNA脫氧核苷酸(4種)主要在細胞核中

  (在葉綠體和線粒體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RNA核糖核苷酸(4種)主要存在細胞質中

  4、生理功能:儲存遺傳信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遺傳物質都是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第三章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一、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發展

  發明顯微鏡的科學家是荷蘭的列文虎克;

  發現細胞的科學家是英國的胡克;

  創立細胞學說的科學家是德國的施萊登和施旺。施旺、施萊登提出“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

  在此基礎上德國的魏爾肖總結出:“細胞只能來自細胞”,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被認為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

  二、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1、方法:

  先對光:一轉轉換器;二轉聚光器;三轉反光鏡

  再觀察:一放標本孔中央;二降物鏡片上方;三升鏡筒仔細看

  2、注意:

  (1)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

  (2)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物鏡—玻片標本”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3)物像與實際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顛倒的

  (4)高倍物鏡使用順序:

  低倍鏡→標本移至中央→高倍鏡→大光圈,凹面鏡→細準焦螺旋

  (5)污點位置的判斷:移動或轉動法

  第二節 細胞的類型和結構

  一、細胞的類型

  原核細胞:沒有典型的細胞核,無核膜和核仁。如細菌、藍藻、放線菌等原核生物的細胞。

  真核細胞:有核膜包被的明顯的細胞核。如動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細胞。

  二、細胞的結構

  1.細胞膜

  (1)組成:主要為磷脂雙分子層(基本骨架)和蛋白質,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側)。

  (2)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質的運動);

  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通透性。

  (3)功能: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

  2.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有支持和保護功能。

  3.細胞質: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細胞質基質:為代謝提供場所和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影響細胞的形狀、分裂、運動及細胞器的轉運等。

  (2)細胞器:

  線粒體(雙層膜):內膜向內突起形成“嵴”,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第二、三階段),含少量DNA。

  葉綠體(雙層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綠色細胞中。類囊體上有色素,類囊體和基質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含少量的DNA。

  內質網(單層膜):是有機物的合成“車間”,蛋白質運輸的通道。

  高爾基體(單層膜):動物細胞中與分泌物的形成有關,植物中與有絲分裂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液泡(單層膜):泡狀結構,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貯藏(營養、色素等)、保持細胞形態,調節滲透吸水。

  核糖體(無膜結構):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中心體(無膜結構):由垂直的兩個中心粒構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小結:

  ★ 雙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 單層膜的細胞器: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

  ★非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 含有少量DNA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 含有色素的細胞器:葉綠體、液泡

  ★動、植物細胞的區別:動物特有中心體;高等植物特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4.細胞核

  (1)組成:核膜、核仁、染色質

  (2)核膜:雙層膜,有核孔(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通道,RNA、蛋白質等大分子進出必須通過核孔。)

  (3)核仁:在細胞有絲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質: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表現形態

  (5)功能:是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復制的主要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6)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是否具有成形的細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細胞的完整性:細胞只有保持以上結構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第三節 物質的跨膜運輸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1、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方式濃度載體能量舉例意義

  被動運輸簡單

  擴散高→低××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只能從高到低被動地吸收或排出物質

  易化

  擴散高→低√×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

  運輸低→高√√各種離子,小腸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腎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一般從低到高主動地吸收或排出物質,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2、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通過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質。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實驗原理: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失水,原生質層和細胞壁都會收縮,但原生質層伸縮性比細胞壁大,所以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開,發生“質壁分離”。

  反之,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吸水,原生質層會慢慢恢復原來狀態,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蔥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載玻片,鑷子,滴管,顯微鏡等

  方法步驟:

  (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

  (2)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

  (3)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小),觀察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

  (5)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清水中。

  (6)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大),觀察是否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結果: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

  第一節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注:生命活動的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葡萄糖);

  生命活動的儲備能源物質是脂肪。

  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2、結構: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構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團~磷酸基團~磷酸基團

  簡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團;

  ~ : 高能磷酸鍵,第二個高能磷酸鍵相當脆弱,水解時容易斷裂)

  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用于各種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動。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來源于生物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

  (在人和動物體內,來自細胞呼吸;綠色植物體內則來自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的原因是細胞中ATP與ADP循環轉變,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又稱為生物催化劑。(少數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們被稱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異性

  3、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適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PH過高或過低,酶活性喪失)

  (2)溫度: 在最適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溫度過低,酶活性降低;溫度過高,酶活性喪失)

  另外:還受酶的濃度、底物濃度、產物濃度的影響。

  第二節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發現

  1648 比利時,范海爾蒙特: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主要來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1771 英國,普利斯特萊: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779 荷蘭,揚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并且需要陽光才能更新空氣。

  1880美國,恩吉(格)爾曼:光合作用的場所在葉綠體。

  1864 德國,薩克斯:葉片在光下能產生淀粉

  1940美國,魯賓和卡門(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參加反應的水。(糖類中的氫也來自水)。

  1948 美國,梅爾文卡爾文:用標14C標記的CO2追蹤了光合作用過程中碳元素的行蹤,進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復雜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1、原理:

  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機溶劑(如丙酮、酒精等)。

  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反之則慢。

  2、過程:(見書P61)

  3、結果:色素在濾紙條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蘿卜素(橙黃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葉黃素 (黃 色)

  葉綠素a (藍綠色) 最寬(最多)

  葉綠素b (黃綠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葉綠體中的色素,

  層析液的的用途是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石英砂的作用是為了研磨充分,

  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

  分離色素時,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細線的原因是濾液細線上的色素會溶解到層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葉綠體中的色素存在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及保護葉綠素免受強光傷害的作用。

  Mg是構成葉綠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過程:

  (1)光反應

  條件:有光

  場所:葉綠體類囊體薄膜

  過程:① 水的光解:

  ② 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2)暗反應

  條件:有光和無光

  場所:葉綠體基質

  過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還原: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3、總反應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葉綠體

  4、實質: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把光能轉變成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四、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光照強度、CO2濃度、溫度等

  (1)光照強度:在一定的光照強度范圍內,光合作用的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濃度: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光合作用速率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加快。

  (3)溫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在最適溫度時,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農業生產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長光照時間 如:補充人工光照、多季種植

  增加光照面積 如:合理密植、套種

  光照強弱的控制:陽生植物(強光),陰生植物(弱光)

  增強光合作用效率 適當提高CO2濃度:施農家肥

  適當提高白天溫度(降低夜間溫度)

  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第三節 細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細胞在有氧氣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

  2、過程:三個階段

  ①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細胞質基質

  ②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 線粒體

  ③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線粒體

  (注:3個階段的各個化學反應是由不同的酶來催化的)

  3、總反應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義:是大多數生物特別是人和高等動植物獲得能量的主要途徑

  二、無氧呼吸

  1、概念:

  無氧呼吸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

  2、過程:二個階段

  ①:與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細胞質基質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細胞質基質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

  (動物和人)

  3、總反應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義: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短暫的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釋放出能量以適應缺氧環境條件。(酒精會毒害根細胞,產生爛根現象)

  人在劇烈運動時,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細胞則以無氧呼吸的方式將葡萄糖分解為乳酸,釋放出一定能量,滿足人體的需要。

  三、細胞呼吸的意義

  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中間產物還是各種有機物之間轉化的樞紐。

  四、應用:

  1、水稻生產中適時的露田和曬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增強水稻根系的細胞呼吸作用。

  2、儲存糧食時,要注意降低溫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細胞呼吸。

  3、果蔬保鮮時,采用降低氧濃度、充氮氣或降低溫度等方法,抑制細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五、實驗: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過程(見書p69)

  2、結論:酵母能進行有氧呼吸,也能進行無氧呼吸。

  第五章 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節 細胞增殖

  一、細胞增殖的意義: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遺傳的基礎

  二、細胞分裂方式:

  有絲分裂 (真核生物體細胞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

  無絲分裂

  減數分裂

  三、有絲分裂:

  1、細胞周期:

  從一次細胞分裂結束開始,直到下一次細胞分裂結束為止,稱為一個細胞周期

  注:①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

  ②間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間期長,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種類的細胞,細胞周期長短不一。

  2、有絲分裂的過程:

  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1)分裂間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結果:DNA分子加倍;染色體數不變(一條染色體含有2條染色單體)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 ②核膜解體、核仁逐漸消失;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觀察染色體的最佳時期)

  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

  末期:①染色體、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細胞膜內陷)

  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比較:

  動物細胞植物細胞

  不

  同

  點

  前期:

  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由兩組中心粒發出的星射線構成紡錘體由細胞兩極發出的紡錘絲構成紡錘體

  末期:

  子細胞的形成方式不同由細胞膜向內凹陷把親代細胞縊裂成兩個子細胞由細胞板形成的細胞壁把親代細胞分成兩個子細胞

  4、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

  5、有絲分裂的意義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分裂結果是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子細胞具有和親代細胞相同數目、相同形態的染色體。

  這保證了親代與子代細胞間的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四、無絲分裂

  1、特點:在分裂過程中,沒有染色體和紡錘體等結構的出現(但有DNA的復制)

  2、舉例:草履蟲、蛙的紅細胞等。

  第二節 細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種類型的細胞經細胞分裂后,逐漸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穩定性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細胞類群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2、細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注: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沒有改變)

  3、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的區別:

  細胞分裂的結果是:細胞數目的增加;

  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細胞種類的增加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體中單個已經分化的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仍然能夠發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細胞中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全部遺傳物質。

  (已分化的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細胞全能性實例: 胡蘿卜根細胞離體,在適宜條件下培養后長成一棵胡蘿卜。

  三、細胞衰老

  1、衰老細胞的特征:

  ①細胞核膨大,核膜皺折,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

  ②線粒體變大且數目減少(呼吸速率減慢);

  ③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代謝速度減慢,增殖能力減退;

  ④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⑤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

  ⑥細胞內色素沉積,妨礙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傳遞。

  2、決定細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細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體細胞的衰老是由細胞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細胞凋亡是細胞的一種重要的生命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程序化自行結束生命的過程。也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

  2、細胞凋亡的意義:對生物的個體發育、機體穩定狀態的維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節 關注癌癥

  一、細胞癌變原因:

  內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異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學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增殖

  (2)沒有接觸抑制。癌細胞并不因為相互接觸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潤性和擴散性。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的減少

  (4)能夠逃避免疫監視

  三、我國的腫瘤防治

  1、腫瘤的“三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

  二級預防:防止致癌物影響

  三級預防:高危人群早期檢出

  2、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手術切除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5

  內質網

  結構特點:是由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單層膜,可分為滑面內質網和粗面內質網(附著有核糖體)。

  功能:細胞內蛋白質加工以及脂質(如性激素)合成的“車間”。

  高爾基體

  結構特點:高爾基體是由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組成,分泌旺盛的細胞,較發達。成堆的囊并不像內質網那樣相互連接。

  功能: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的“車間”及“發送站”;還與植物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溶酶體

  結構特點:溶酶體是由高爾基體斷裂產生,單層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車間”,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結構特點:單層膜,含有無機鹽、氨基酸、糖類以及各種色素等物質。

  功能: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使細胞保持堅挺。

  核糖體

  結構特點:無膜結構,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質構成,分為附著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

  功能: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1-17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06-25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2-20

【薦】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04-23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通用02-16

(推薦)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0-24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人教版10-20

(精選)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人教版01-20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05-25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集合)06-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黄色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2 | 欧美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热99精品在线 | 欧美激情人成日本在线视频 | 免费污污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宅 | 男人午夜剧场 | 男人午夜剧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欧美理论在线 | 在线观看深夜观看网站免费 | 老司机在线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丝袜国产 | 黄在线观看www免费看 | 男女免费爽爽爽在线视频 | 狠狠色成人综合 | 日韩欧美动漫 |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欧美亚洲 | 色老头一级毛片 | 日本a天堂 | 亚洲精品一二区 |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一区 | 麻豆工作室 | 成人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 午夜小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 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视频 | 激情五月网站 | 国产青草视频免费观看97 |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久久精品综合视频 | 91短视频社区在线观看 | 欧美大片国产在线永久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