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
最近的爆款新聞應該非基因編輯嬰兒莫屬了,相比之前知乎4000萬熱度的第一話題,這一話題的過億熱度明顯說明了大家對這件事情的關注度。一時間,新聞,朋友圈,群聊到處都是關于這件事情的討論,然而很少有讓我耳目一新的觀點。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我想我能不能從這本書所講的內容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呢?
在我看到的觀點里,大體分為這么幾類:一,科普類,這一類討論一般包括基因編輯是何物,技術層面上的難度,國內國際的態度等內容,可以說,這種討論是很負責任的,它向我們科普了我們不熟悉的領域,讓我們能夠更準確的了解基因編輯這一技術。二,猜想類,這一類的討論一般有點天馬行空,沒有一套合理的邏輯,只是胡亂猜測,大都用“如果···那么···”的句式,然而,這種猜想要么沒有現實依據,要么陷入“滑坡謬論”;三,咆哮類,這種觀點一般只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要么是真的憤怒,要么是看到大家都憤怒自己不憤怒不好意思于是跟著憤怒。凡此種種,我感覺大家都沒有說出為什么基因編輯會讓人們如此狂躁,只是在跟風討論而已。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所以我想從這本書的一個角度去解釋基因編輯的危害。
這本書叫《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本書涵蓋了很有意思的很多觀點,我們只講與基因編輯有關的一個:病菌在人類文明中的'影響。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在我們的印象中,歐洲人征服美洲屠殺了無數的印第安人:剝人皮,堆積成山的尸骨,現在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經不多了。現在我告訴你:與傳染病殺死的印第安人相比,歐洲人的屠殺簡直不值一提。傳染病殺死了美洲95%的土著。比如,1520年,天花隨著一個受到感染的奴隸來到了墨西哥,由此產生的天花殺死了阿茲特克一半的人口,包括他們的皇帝,到1618年,墨西哥原來20xx萬人口急劇減少到160萬左右。
這一事件是如何產生的呢?因為在歐洲人航海開始前,美洲是一個封閉的大陸,他們的人民是緩慢經過幾千年自然選擇的,由于美洲沒有牛這種家畜(天花從牛傳染到人身上),所以他們沒有抵抗這種病的抗體。當天花來臨時,所有的人基本只能死亡,運氣稍好的%5的人口由于抵抗力強,產生了抗體,活了下來。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從中國或者中亞傳到歐洲的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2短短不到十年時間殺死了歐洲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的城市的死亡率高達7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流行性感冒殺死了2100萬人;
在這一串串數據背后,我只想說明一件事情:當生存環境劇烈變化時,人類只有以超高的死亡率為代價才能度過這次危機,放在我們身邊,生存環境的劇烈變化可能就是基因編輯。
本次事件中的基因編輯是為了免疫艾滋病。我們不妨想一下,這會產生什么后果。他們長大后知道自己不會得艾滋病,無視這一疾病帶來的種種畏懼,然而其他沒有免疫艾滋病的人,可能會因為他們的行為染上艾滋病,這會不會產生一種“屠殺”?幸好艾滋病有兩種,他們只免疫一種。這一顧慮可以取消。然而,他們的基因是突然加入到人類基因庫中的,經過編輯后,有沒有損壞?有沒有產生新的變異?這些會不會產生新的疾病?我們不得而知。所以說,基因編輯,令人畏懼。
所以說,一個好的科學工作者應該有廣泛的涉獵來健全自己的人格與世界觀,如果只知道“術業有專攻”,視野難免狹隘,很多東西會看不到。這樣付出的“代價”,可不是他一個人就能付得起的,得全人類替他買單。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2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發表小說《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并且借此獲得了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以及眾多學者的關注。
作者在小說內通過生物,地理,及其他領域的科學仔細探究了人類社會文明于歷史的發展走向并且揭發了現今社會動態的根本緣由。
為什么西班牙殖民軍會如此簡單的占領美洲?為什么歐洲的經濟與人文發展能夠超前于別的社會?是什么因素導致了現代社會的不平等??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試圖從人類最原始的時候開始通過生物及地理學的.知識來解釋所謂的“西方優勢”。
作者在小說中強調了歐亞大陸所擁有的優勢—多種類的植物以及可馴服的動物,以及這些優勢對古代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因為擁有了足夠的資源,社會漸漸開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國,歐洲和中東等地區的發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許多。但是由于歐洲大陸的地理分割,使得歐洲的政權極度分散化,這樣使其文化發展變得更加自由。
相較而言,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貌平坦,政權集中,統治者更傾向于閉關鎖國,導致了行為思想的發展緩慢。在小說被發表之前,社會普遍認為是歐洲工業革命造成了現代文化的差異與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論含有種族歧視的成分。這本書的發表改變了世界對歷史與社會的簡介。
對我而言,這本書使我學會了如何拋開歷史中具有誤導性的原因,去尋找事物發生的根源。根據這本書的總結,我在讀完以后經常會把地理及生物的結論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政治系統—甚至可以試圖去推斷現代社會以后的走向。
在閱讀完一本長達五百頁的邏輯推斷以后,我學會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時討論中使用證據和推理,在生活瑣碎的閱讀—新聞,報紙,小說,課本—中找到異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復雜的時間從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讓我意識到了單單一本書帶有的內涵和能造成影響的能力。正如林語堂所說,看書就像是吃飯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愛,也會從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營養。
的確,讀了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不但在品嘗的時候覺得味道鮮美,喝完過了很久也依然回味無窮。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3
閑扯,七月份過得很快,一方面在忙著離職,忙著和小惡魔回老家玩,忙著參加同學的婚禮,然后卻沒有時間完成七月份本該完成的任務,無法醫治的拖延癌。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我在20xx年就知道的一本書,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癥一直沒有閱讀一直到今年的六、七月份才讀完。很幸運今年終于讀完了,對于有些書越早讀完對自己幫助越大。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主要是講解了人類文明的整理演進,很詳細的闡述了人類文明從非洲誕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這個現狀的原因,對于書中的講解的原因對于我來真的是腦洞大開,一方面是我從來沒有去思考這些問題,二方面是我缺乏這種很系統的從各個方面來思考問題的習慣或者能力,以至于當別人問我問題時總是不知道從哪個方面來思考回答問題,所以對于我這個缺乏天賦的人來說只能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閱讀別人的成果,不斷的總結,從而不斷的完善自己。
全書主要圍繞著一個問題而展開,“為什么是歐亞大陸統治全球,而不是人類的搖籃非洲或者是幅員遼闊的美洲。”當看到這個問題是我感覺有點耳目一新,為什么我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什么會是現在的這種情況呢?非洲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如果從時間的緯度來說,非洲那邊是人類的最發達的地方呀,總不至于是現在地球上最貧窮的地方吧?黑人難道比黃種人、白種人智商會偏低?從現在的目前黑人在各個領域所取得成就很明顯這個觀點也站不住腳。如下是我對作者對于這個問題解釋很淺顯的總結。
人類是大概起源非洲,因為那是地球處于冰川時代,那時的海平面遠遠的低于現在的海平面,從而人類從非洲在幾十萬年的時間不斷遷徙到各個不同的地方。按理來說既然人類都起源于非洲,屬于同一個物種,所以從平均智力上來說應該是一致的,但為什么會造成千差萬別的情況呢?主要是由于各個地理環境造成的。非洲大陸物產豐盛,對于早期人類來說主要捕獲其他獵物就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對于遷徙到中亞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緯度比較高,一方面獵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從而使早期的人類慢慢的掌握了訓化植動物的方法(注意,訓化植物并不是當時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獨立的發展訓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訓化植動物的不斷地發展、演進,逐漸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農民養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類從簡單的耕作種解放出來,專門從事發明創作,從而進一步的推動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歸根結底,農業的發展人類技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那為什么最終統治全球的是歐亞大陸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歐洲土著呢?作者主要是從地理環境來解釋,非洲是一個主軸線是南北方向,且中間隔著難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對于非洲南北軸線更長,中間隔著難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脈,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個孤島,而歐亞大陸主要軸線是東西方向,且中間東西方沒有特別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緯度跨越過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成人類文明的交流特別困難,一方面表現在作物上的傳播,由于溫度相差太大動植物難以適應,二方面由于自然鴻溝的存在造成人類文明的傳播所需要的時間特別的漫長。而亞歐大陸卻具有天然的優越,自然條件適宜各種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總體緯度都差不多,并且緯度處于適合,再加上暢通無阻的地理環境,文明的碰撞變得更加的便捷,量變最終導致質變,當非洲還是一個個小部落時,歐亞大陸已經誕生的超大型的國家政權。歐亞大陸大陸存在種類繁多的動物,并且很多動物已經被訓化成人類不可獲取的“伙伴”,為歐亞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類制品,人類和動物的朝夕相處,病菌不斷的“交流”,從而造成兩者的免疫能力不斷地提高(抗體的形成)。而美洲相對于歐亞大陸則完全不同,動物種類很少,沒有歐亞大陸得天獨厚的環境。當地理大發現時代來臨時,造成歐亞大陸的疾病傳播到遠遠沒有做好準備的美洲,造成大類的美洲人死于歐亞人攜帶的疾病。
對于“為什么是歐亞大陸統治全球,而不是人類的搖籃非洲或者是幅員遼闊的美洲。”這個問題上面比較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達爾文所總結的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地理環境選擇的結果。但為什么是歐洲人而不是曾經創造豐碩燦爛文化的中國人或者印度人?從整個中華歷史來說,中華文化慢慢的從弱小慢慢的走向強大然后一直徘徊不前的情況,但皇權卻從散沙般走向空前的強化。由于中國很早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家為了維護統一統治的需要,會采取“愚民”或者抑制思想產生的政策,并且可能會摒棄一些先進的技術(從火藥是中國發明出來,后面發展情況就可以得知),而歐洲由于地理屏障的存在,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當一個國家新的思想產生以致生產力大大的提高而另外一個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也會采用這個思想,所以從整理上來說不會抑制思想的產生,從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中西方科學技術方面差距會越來越大。雖然歐洲歷史上也存在很多次幾乎快統一歐洲的情況,例如希特勒、亞歷山大,但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
文明究竟是偉人創造還是渺小的小人物呢?我覺得文明終究是小人物誕生的,大人物只是對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很多偉人例如牛頓,愛因斯坦貌似是創造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成果,但終究是站在了由很多渺小的小人物組成的巨人肩膀上,正由于他們的小小進步造成了最終的一大步。但歷史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據說希特勒在一次車禍中只差一點點就喪生,如果希特勒在那次事故中死亡了,那是不是不會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呢?但可以確認的是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最終還是會誕生的,只是那是時間的問題。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4
無論出生在哪,活著的人都是上帝與你同在的。后半句忘了是在哪看到。不管出生在什么地方,那里都經過了萬年演化才成為人睜開眼看到的樣子。
與大勢相較,人只是個概率。肉眼可見的輝煌是俾斯麥說的',拽住了前行的上帝的衣角。漢語叫“識時務者為俊杰”,這句話竟然家喻戶曉,中國人真是智慧。
牛人是應運而生,小人物為了生存,最了不起的本事是看清趨勢,抓不住上帝的衣角也要能看見上帝往哪走了。瑞.達里奧說,有些人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妄加評論,顯得很可笑。實事上,真相并不那么好了解,能盡力做的是,承認這個星球的復雜性,看見果后面的因,而且不止一個因,客觀不容易,卻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本領。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5
讀完《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我首先對作者的工作和經歷很好奇,具備什么樣的知識人能夠寫出這樣集歷史、地理、生理、哲學與思想于一體的書?去年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簡史系列,感覺能夠寫出類似書的人,首先要是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且還不僅是一個領域的專家,比如尤瓦爾·赫拉利的專業是歷史學,那賈雷德·戴蒙德究竟又是什么專業呢?
賈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二十幾歲時,他的職業發展到鳥類學和生態學,并在新幾內亞地和周邊島嶼長期進行科學考察。現在,他的專業是環境史,并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地理學教授。
其實,我覺著作者都不用發力,就輕松的對自己平時工作和經歷的做個總結和感想,加上本來就是學文學的,寫出的書偶然也必然暢銷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夠寫本自傳之類的應該也能暢銷。
全書講的不是某一個觀點,而是一系列的關于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區的人類能先獲得先進的技術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學細想層面更多的思考。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6
這本書解答了我很多關于歷史的疑惑,值得認真拜讀。
作者寫書的起因是為了解答新幾內亞人關于一個問題的疑惑:為什么同樣是人,西方國家在近代卻發展迅速,成為了優勢人種,而新幾內亞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會形態,落后很多。這個其實放到中國人身上也是一致的:為何我們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中開始落后于西方國家?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翻閱了大量資料,了解了人類起源及發展史,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答案:地理環境最終影響了人類的演進史。我們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國,而事實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來源于古巴比倫王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國(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兩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可是據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類祖先來自于500萬年前的非洲,那為何不是非洲成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遷徙的后代在兩河流域和黃河區域創建了璀璨的文明?經過對比,作者發現,在這兩個區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馴化的植物(大米、小麥等)和動物(牛、馬、羊等),這些動植物的馴化使得農業發展,從而使原始狩獵部落的人開始定居。而居民的出現使得國家文明和其他手工藝者得到發展,反過來進一步促使文明進步。反過來,非洲地區缺乏可馴化的植物,動物盡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馴服而不能馴化,因而最終阻礙了文明的出現和發展。
同樣,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樣的問題,特別是動物。()人類早期的祖先遷徙到這些地區時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狩獵技能,而那些從未接觸過人類的動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類,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遭到滅殺。可馴化動植物的缺乏使得美洲土著長期處于落后的社會形態之中。
除了影響這些文明出現的因素,我們還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兩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擴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臘和西歐地區,卻沒能傳播到非洲、美洲?仔細了解下,就會發現早期的人類傳播手段是有限的,無法跨越時空的界限,這導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個南北分布的地形,這使得在一個地區馴化的動植物往往無法快速傳播,只能局限在一個局域內,從而阻礙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動,降低了發展速度。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解釋中國近代的落后:中國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歐地區一樣被分割成小塊,使得中國較早的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帝國,在幾千年的帝國更替中,中央集權變得越來越牢固,一方面這個可以強化國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國家由于缺乏外部競爭而失去了探索的壓力,走向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最終在近代科技的變遷中喪失了優勢。
整本書圍繞著這些觀點做了大量的調查和數據統計,盡管可能存在一些牽強之處,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邏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7
全書從生物,地理的角度,研究了各個大陸13000年的歷史,采取提出問題,研究判斷,得出結論的分析方法,對各大陸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人類社會演變至今,有很多共性的規律,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為什么歐亞大陸社會比地球其他各大州社會更先進,這是由糧食生產開始的時間、技術傳播的障礙和人口的多寡這3大因素的變化,直接導致我們所看到的各大陸之間在生存發展方面的差異,歐亞大陸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人類歷史的繁華。以下為一些摘錄:
1.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2.能否利用馴化的動植物,最終說明了為什么帝國、知書識字和鋼鐵武器在歐亞大陸最早發展起來,而在其他大陸則發展較晚,或根本沒有發展起來。
3.大陸軸線走向的差異不僅影響糧食生產的傳播,而且也影響其他技術和發明的傳播。
4.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為;技術發展依賴于許多具有特質的文化因素
5.最優分裂原則”:創新在帶有最優中間程度分裂的社會里發展得最快:太過統一的社會處于劣勢,太過分裂的社會也不占優。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8
作家杰瑞德·戴蒙德于1997年首次發表小說《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獲得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
小說中,作者通過生物學、地理學等科學領域,仔細探究人類社會文明和歷史的發展趨勢,揭示當今社會動態的根源。
西班牙殖民軍為何如此輕易占領美洲?為什么歐洲的經濟和人類發展領先于其他社會?哪些因素導致了現代社會的不平等??槍炮、病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試圖通過生物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從人類最原始的時代開始解釋所謂的“西方優勢”。
在小說中,作者著重強調了歐亞大陸的優勢——豐富的植物和馴服的動物,以及這些優勢對古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由于擁有足夠的資源,社會逐漸開始變得精英化。比如在中國,歐洲和中東的發展比美洲和澳大利亞要快得多。但由于歐洲大陸的地域劃分,歐洲政權極度分散,這使得其文化發展更加自由。
相比之下,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政體中央集權,統治者更傾向于閉關鎖國,導致行為思維發展緩慢。在小說出版之前,社會普遍認為,歐洲工業革命造成了現代文化的差異和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論中含有種族歧視。這本書的出版改變了世界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
對我來說,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拋開歷史上誤導的原因,找到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根據這本書的總結,我讀完后,常常把地理學和生物學的結論延伸到更多的事件,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政治制度——甚至試圖推論現代社會的未來走向。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9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讀了快兩個月的書我終于讀完了,可以說這是我今年讀到的我最喜歡的書。剛開始我以為是講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發展歷程順便講點人類學史的,但是讀了之后顯然有些“標題欺詐”。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討論為何各個大陸的文明發展的'如此不均衡以及為何某些文明要比另外一些文明更發達,首先要說的是本書的寫作邏輯我個人非常喜歡,前三部分以一個一個元素為主要內容(如植物馴化、動物馴化等)第四部分將這些元素應用到對各個文明的分析中,邏輯非常的清晰。
作者認為,不同社會之所以在不同大陸得到不同發展,原因在于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只有在能夠積累糧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賴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現的農業崛起作為糧食來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誕生先進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和其他復雜社會特征,才可能發展出槍炮、病菌與鋼鐵。所以農業生產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我認為如果在這本書之后看《人類簡史》的話,會對人類史產生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其中比較關鍵的三個節點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技術革命,具體就不展開說了。總而言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因為它遠遠不止是人類史或者社會學這樣的詞就可以概括的,同時,本書還具備很多引人思考的現代意義。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0
《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Germs,andSteel、,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
為什么歐亞大陸的白人成為征服者、殖民者,而美洲大陸的土著民是被征服者、被殖民者?
本書繼承了“地理決定論”觀點,但駁斥了種族主義論調。作者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相對的。人類能夠在歐亞大陸導致如今高度復雜的文明,定居農業的出現是重大轉折點。農業發展水平高低不同,進而槍炮、病菌與鋼鐵幫助歐洲人打敗新世界。
全書共四個部分,共十九章。書籍脈絡如下:
第一部分: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講述了歷史上的“卡哈馬卡的沖突”,解釋了歐洲人向新大陸移民的原因:
1、槍炮:以槍炮、鋼鐵武器和馬匹為基礎的軍事技術;2、病菌:歐亞大陸的傳染性流行病;3、鋼鐵:歐洲的航海技術;4、文字: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
然而,本章留下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技術是出現在歐洲一邊,而不是在新大陸呢?
第二部分:糧食生產的出現與傳播。
解釋了第一部分遺留問題的終極原因:動植物的馴化帶來人口大量繁殖-->糧食剩余和剩余勞力-->定居農業&專業人才涌現。專業人才,也是形成集中統一、等級分明、經濟復雜的社會的先決條件。
第三部分:從糧食生產到槍炮、病菌與鋼鐵。概述了歐亞大陸征服美洲的.重要因素的演變:
1、病菌的演化:從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演化開始,歐亞大陸的病菌殺死的印第安人和其他非歐亞大陸民族,比歐亞大陸的槍炮和鋼鐵武器所殺死的多得多。2、文字的演變:從糧食生產到文字。作為“藍圖復制與思想傳播”的載體,文字使得歐洲人迅速發起殖民腳步,非洲和美洲內的南北軸線以及生態障礙不但阻礙了農作物和家畜的傳播,也阻礙了文字m.simayi.net傳播,帶來歐亞跟美洲的發展速度差異。3、技術的演進:從糧食生產到技術。農業的發展,導致社會的專業化分工和階級的分化,因為槍炮和航海技術在開放的社會更易于傳播。4、政府和宗教的演變:從糧食生產到政治。定居農業提高了生產率,帶來了食物剩余,養活了政治家。
因此,征服的直接源動力:病菌、文字、技術、政治。
第四部分:在5章中環游世界。講述了各大洲的歷史。
歐亞大陸征服美洲大陸的原因理解如下: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而且規模更大、技術更穩定,卻沒有發現新大陸,因為中央集權巔峰的明代實施“閉關鎖國”政策。
世界很有趣,歐亞大陸的統一帶來了文明的傳播,但中國卻因過于統一導致落后。歷史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作者:Anna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1
各大洲的歷史發展,公元前11000年左右是個合適的起點。因為在這個時候,上一個冰期結束了,美洲確認有人類定居——各大洲中最晚確認。
人類起源于哪個洲?答案是非洲,時間是700萬年前。500-600萬年之后,人類開始走出非洲。能走出非洲,說明人類祖先直立起來、體型和腦容量增大,有足夠的智慧和體力,合適的身體形態,能支撐人類長途跋涉,獲取食物,繁衍后代。
之后,人類繼續進化,腦容量繼續增大,智商提高,發明工具,狩獵動物。大約5萬年前,人類發生跳躍式演化,進入現代人類的歷史。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人類骨骼已經是完全的現代人類;換句話說,人類在5萬年來,身體的演化就基本結束,后邊在人類身體進化完備的基礎上,文明的演化迅速發生——發掘出人類的工具種類繁多:針、錐子、雕刀、魚叉、弓箭、網、織物、壁畫、雕像、樂器等。
那人類發生跳躍式演化的關鍵是什么?作者認為是喉頭的演化,給語言的產生提供解剖學基礎。我贊同這點:喉頭演化——語言產生——族群中交流效率大大提高——智慧火花迸發——文明演化加速。原始人類整天靠手比劃,交流效率太低,文明演化緩慢。神話、仙俠小說中妖物化為人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喉頭橫骨的煉化,能講人話。
圖片注:黑猩猩和人類發聲器官的比較。影響發聲的主要因素是喉頭在喉嚨中的位置、卵圓腔的大小、以及舌頭的大小等;A. 黑猩猩喉頭的位置靠近喉嚨上部,限制了咽腔的共振,同時限制了元音的發聲,所以非人靈長類只能發出有限的嗓音;B. 而成年人類的.喉頭下降到喉嚨下方的咽部,使得咽部共振腔得以打開,并能發出較寬范圍的元音。
跳躍式演化是先發生在一個地區,再擴張到全世界;還是在各大洲同時發生跳躍式演化。目前還沒結論,作者貌似傾向于后者。但從概率學上講,除非人類進化是程序員設定的,否則各大洲同時發生跳躍式演化的概率太低;而前者的進化假設是相對合理的。
這一章中有個很有意思的討論: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過去有很多大型哺乳動物,比如巨型袋鼠、雙門齒獸、巨型鴕鳥、猛犸象等,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生存了無數年,但在人類踏足之后不久,紛紛滅絕。而非洲和歐亞大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至今猶存。為何?
非洲和歐亞大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與人類共同進化幾十萬至幾百萬年,充分了解人類的可怕,換言之,人類是它們的天敵,它們演化出躲避天敵的本領,從而順利生存下來。而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從未經過類似的演化,天敵一來,毫無準備,只能走向滅絕。
用現在的流行語講,發生了降維打擊。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2
本書從作者的一位新幾內亞朋友的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展開了對人類歷史廣泛模式的研究(所謂的廣泛模式,即非個人個體的偶然因子對歷史的進程發生改變,書中以此為例的是希特勒)。
本書的主要觀點和構建主要是從地理環境作為基礎,對對著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做分析。所謂地理環境,即經緯度、溫濕度、山川河流、人群活動范圍等的綜合環境,在此基礎上,結合考古學和語言學等知識,對各處人類的生活發展軌跡作推斷,比對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人群,為何有的文明起步早卻發展越來越緩慢,有的文明起步晚現在卻占據全球領先位置,有的種族卻在1492年西班牙人到達后迅速“被病菌殺了95%”,而澳大利亞土著卻由于其地理環境要素始終停留在了石器時代直到歐洲人入侵——這無一不是地理環境在作祟,在運輸不便利的情況下,歐亞大陸的經度發展的便捷遠比在美洲/非洲大陸的緯度方便得多,以致導出本書的一個重要觀點-互相競爭勝過閉門造車(就某些時期來說,雖然過程未免有殺戮掠奪)。
讀本書時難免會產生一種命運既定論的感覺,似乎各個人類的.命運早已被安排,如果美洲土著與歐洲種族換一個地理環境,那么那些被病菌殺死的一定是在那個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歐洲種族”,但在書的最后作者反對著這種標簽,因為人的偶然因素太多,歷史上也從不缺乏這種人,學習歷史,是要從那些已知的歷史進程中獲得經驗,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作出預測。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3
1、今天開始讀這本名字有點特別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初看下來這三種東西有什么聯系嗎?作者到底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或者觀點?初略地翻閱了一下作者寫得類似序言的篇章,寫得很詳細,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回答一個叫做“耶利”的新幾內亞人的問題:為什么你們歐洲白人帶來了這么多的“貨物”(指現代文明世界里的各種制造品),而我們卻不能?這個問題很有趣,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類似的問題,問這個問題的可能是位于非洲的某部落里面的黑人,也有可能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甚至也可能是晚清時期的中國人。如何解釋,這個世界為什么分布的如此的不平衡,讓一些種族、民族可以征服、屠殺另外一些種族、民族,到底是何種原因造成了此種力量上的差別?
2、歐洲的某些種族主義者喜歡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得出一些種族主義的結論,作者通過這本書反擊了種族主義的思維: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3、這本書算是一本什么類型的書呢?我感覺這本書的綜合性很強,有歷史學的一些東西,也有人類學、社會學的東西,還有著地理與生物的演進的內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許還有點類似的書,即《人類簡史》,但是我還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從很多地方也聽說到一些書中的內容,其中的一點就是“農業革命”,而本書中也談到了人類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經歷了從“采集、狩獵”過渡到“種植、養殖”的階段,這就是農業的.出現,或許兩本書在有些問題上是有著共同點的,或許更進一步地想一想,或許后來者即《人類簡史》的作者或許是參考了本書的一些東西也說不定呢,畢竟這本經典書籍出現時間更早,而其影響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我也想弄清楚,為什么這個世界上的不同種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體,他們的實力會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從維度上來看,這個維度差大得驚人,這種維度差就類似有一天,外星人來到地球,看到我們的文明并且產生的感覺是類似的,就在一個地球上,一些區域已經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階段,而一些區域還處在原始部落的階段,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是何種原因導致?我想通過這本書或許會找到一些答案。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4
我向來排斥網絡吹捧的暢銷書,可這本《Guns,GermsandSteel》實在值得強烈推薦。為什么我們主食吃面食和大米,而不是吃堅果或漿果?為什么我國土地上是黃種人而不是黑種人?為什么我們能夠成為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什么我們主要吃豬肉、牛肉、雞肉和魚肉等,而不是蜥蜴肉、蝙蝠肉、老鼠肉?為什么世界有富國和窮國的分化?
作為學術著作,作者JaredDiamond從地理決定論的視角出發,由地理因素影響的'人類群體從狩獵采集向定居集約農業發展,在生產力提高后實現糧食生產盈余,進而發展出先進政治組織、工業生產技術、文字等現代社會元素,以及集中居住帶來的瘟疫傳播及其抵抗力生成,作者認為正是這些因素使得歐亞大陸具有對新幾內亞、南美和非洲等地的人類社會進化優勢。
作者綜合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語言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知識,由對大陸人種更替出發,寫到糧食生產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類社會在馴化原始動植物的差異及其長遠影響,進而論證出病菌、文字、技術從而對中心論點展開輔助論證,接著對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中國、波利尼西亞、非洲和日本展開具體分析,讓作為讀者的我認識到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遷輪廓及我的位置。
然而,作者知識儲備領域豐富卻在部分學科領域存在知識漏洞(如經濟學),在反復論證中對邏輯前提的重復提及相對無用,在篇幅中存在累贅部分,這些是精華中客觀存在的缺點,但無法掩蓋寶藏本身的光芒。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15
《槍炮病菌與鋼鐵》簡稱GGS,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指出對人類發展歷史最廣泛的影響模式-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可供狩獵采集人訓化的動植物的多寡,大陸的東西軸及南北軸的走向導致訓化的動植物傳播速度快慢。獲得已訓化的動植物的狩獵采集人從而由部落制進入到酋長制,最后發展成依賴農業的國家。農業國家的出現,標志著更稠密的人口,更復雜的政治制度,更專門的工作分工,產生了成員階梯階層,產生了專門的軍隊等,也創造出更多的發明,如槍炮,鋼鐵等。而訓養動物身上的病菌卻也在漫長的時間里有意地變異傳播到稠密的人員中,人群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產生抵抗力活下來,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遺傳到下一代。這種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與歐亞大陸與對比大航海時代的新大陸的人,他們因地理條件限制,沒足夠的時間發展出完善的農業國家制度,在面對鋼鐵槍炮以及隱形的歐亞人身上帶來的`病菌,顯得多么的無奈。
另外作者還提到中國與歐洲之間差生差距的原因-適度分裂。西歐的適度分裂使各國間產生更多的競爭,充分的競爭產生更多的進步。而中國早在幾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如一個來自國家管理者的錯誤的思想或者指揮,整個統一的國家便朝著錯誤的方向走去,發展不進,甚至開倒車。如清朝后期,WG便是如此。這便是造成現在中國落后歐洲的原因。讀到此,我也承認這個原因。但不防我們也試想一下,統一的中國,在一連串正確思想及指揮下是什么結果呢?別忘了中國之前也是一直輝煌,誕生了像漢,唐一樣的帝國。
最后,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顯出的場景太宏偉了,理工的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書,如《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2-01
鋼鐵實習報告01-17
鋼鐵好句大全07-03
鋼鐵俠名言06-22
鋼鐵行業標語01-01
鋼鐵行業口號11-02
鋼鐵冶金就業前景06-28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作文09-15
鋼鐵雕塑的故鄉的散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