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5篇(優秀)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
從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語文中考試題看,說明文在整個試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難度也在逐年提高。縱觀近年來的各地中考題型,出題角度更側重于對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強化的文體知識被淡化了,然而不同體裁的文章其特點也各有不同,閱讀起來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關的文體知識,對提高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么說明文是怎樣一種文體。它又有哪些特點呢?如何掌握說明文的閱讀技巧,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說明文基本知識
1、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制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2、與其它文體的區別: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說明文:如《蘇州園林》,說明“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征。
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閱讀技巧
(一)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準說明對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
第三招:善于分析說明順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說明方法的特點,分析它們在文章中的具體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說明文的語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義,現聯系說明的內容,看看這兩者間有何內在聯系,就能領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說明的開頭文段或中間敘述有關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開頭敘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為了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或者是為了引出說明對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間敘述故事,往往是為了增強說明文的可讀性,同時也為了說明事物的來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開放性問題。中考說明文閱讀,根據“新課標”中要求“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要求,說明文閱讀考查的題目勢必要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環境、關注科技進程、關注未來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科學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二)說明文閱讀一般涉及11種題型:
1、考查說明對象:
答題技法:其一,要看懂題目,不少說明文題目本身就表示說明對象,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需要運用首括句和中心句來提示說明重點,包括說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為說明文的語段加一個標題,也可以用說明對象作為標題。
回答時形成一個短語:本文介紹了……的……(對象加特征)。
例:《看云識天氣》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及怎樣看云識天氣。
2、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答題技法:盡量從原文中找原詞原句,若沒有,則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國石拱橋》三大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3、說明方法: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有條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紹清楚。
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
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征。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成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由總到分(或由分而總)、由主而次、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由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體)等。
說明建筑物、景點等通常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介紹事物各階段的特點或制作過程時,往往采用時間順序。介紹抽象事理時,則往往需要采用邏輯順序。
近幾年說明文選段多為科技類說明文,此類說明文一般是事理說明文居多,故多用邏輯順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說明了……介紹了……
方法:找中心句;結合本段說明特征概括,摘要聯合,結合標點,尤其注意分號,認真提煉。
6、“這樣”的指代義: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幾句內容。
7、段落語句順序:
為什么不能調換段落順序?
不能調換:原文采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后不合邏輯。
《向沙漠進軍》5、6段照應上文游擊戰、陣地戰順序。
總分關系中分說部分與前文總說部分順序相照應。《看云識天氣》
8、語言準確性: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并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后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 等表估計,“多”“有余”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么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么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并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么。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說明文的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式、遞進式等。
10、考查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對段落的內容進行歸納;對全文要點進行概括。
技法:認真仔細閱讀原文,一般都能從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變”中“死海已發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質變化?
答:(1)海水水體的分層結構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氫消失(3)鹽的沉積增多。
11、發散創新:近幾年,開放性試題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綜合各地開放型試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類試題大概從以下方面考查:
(1)對說明內容進行創新性的表述。
(2)對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
(3)結合實際對某個問題談自己的認識。
(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性的推斷和大膽想象。
(5)由文章內容延伸到現實生活,對現實生活中相關現象進行解釋。
(6)對人類關注的環境問題等提出解決的方法,擬寫警示性標語、建議、廣告等。這種題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的是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情況。做好這類題首先要讓學生對所給材料有準確地把握,然后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再遷移到文段中來。開放性試題,雖然沒有規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見。但在答題時要從三個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問題。不一定按標準答案作答,意思答對就給滿分;
(2)是閱讀材料后受到的啟示、感想。這樣的答案也是具有個性化的;
(3)是從材料出發,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擴散聯想到其它方面。
總之。這類試題在訓練理解能力的同時。訓練表達能力,對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個符號或一個詞語來完成,要寫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在答題的同時有助于增加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擴大學生獨立發表見解的余地,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對說明對象的把握。
看題目、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如果是事物說明文,被說明的事物既是說明對象。如果是事理說明文,說明對象則是對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如:《看云識天氣》,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及怎樣看云識天氣。
考察對說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題技巧:盡量從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沒有,則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國石拱橋》中關于它的三大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四)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是一篇生動地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么,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范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五)說明語段的作用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
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2
一、 類型
1. 人名及理論
2. 概念及定義
3. 完成句子的Matching
二、 各種類型的題的做法
1. 人名及理論
a. 首先分析意義理論的中心詞
b. 回原文按人名的排列順序閱讀,
理論一般在固定動詞后的賓語從句中
段落首末的人名及理論是重要考點
c. 中心詞對應,原文及題目的中心詞對應
2. 概念及定義
a. 首先確定概念在原文中的方位
概念的排列對應原文段落順序遞增
b. 分析每道題目的.意義中心詞
c. 回原文按照概念的順序閱讀
d. 中心詞對應
List of headings
類型
1.10個選項,5-6個段落,選項標在段落后面
2.5-6個已給出標題,段落標號寫在題目后面
注意:
1. 閱讀主標題
2. 任何選項在真實考試中都只有一次選項,首先將example選項劃去
2. 結尾選取項
名詞+of+文章主題
effect, impact, consequence, generalization, conclusion
3. 哪些選項是文章的中間段落選項
A. 所有的比較選項都是中間選取項
Compare, contrast, similar, match, coincide…with, contrary to, opposite to, versus, akin…to, alien…to
B. 金錢符號指示詞
Wage, income, cost, expense, expendiTrue, revenue
C. 統計數字指示詞
data, figure, demography, demographic, statistic, census
D. 百分比指示詞
rate, ratio, percentage, proportion, density(audiy.com)
E. 時間指示詞
decide, generation, ages, long time, long term, long tradition,
long process, long procedure
F. 分岐概念的定義及補充說明一定在中間段落
三、 如何閱讀首末段
1. 閱讀首末句,要關注首末句的語法成份
A. 主謂賓分布
B. 肯定與否定關態
C. 比較級狀態
D. 是否定定義句型
2. 如果首末句是疑問句或都是描述性語句都要忽略不記,要找到其后的論點句作為標題選項的重要依據
3. 如果段落中有example或者example句型,要找到example前的論點句及其后的總結句
4. 如果段落中有人名及理論,則該理論也是標題選項的主要依據
四、 如何閱讀整段
1. 要注意段落中的特殊印刷體及特殊標點符號,
2. 要注意段落中表明轉折的連詞: yet, but, however
3. 要注意段落中表明順序的連詞
4. 要注意段落中表明因果的固定搭配
result in, result from, derive from, stem from, describe to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3
一、標題:標題的作用、含義
(1)是全文的線索;
(2)題目點明中心;
(3)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4)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季節或/天氣或/地點等;
(5)點明主要人物及其特點;
(6)點明主要事件;
(7)題目有雙關義;
(8)與結尾相互照應等。標題含義往往包含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
二、主題:概括主題、分析作者對人物的態度、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賞析句子答題技巧:表達技巧+具體分析+表達效果(感情)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7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四、根據原文分析問題。在文中找到根據,用自己的話條理清晰的概述出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質,再結合具體事例分析。
答題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現的品質、文中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人物語言、心理、神態、對人物的稱呼、隱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誰是主人公)答題技巧:對表現中心的作用。
配角:對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對情節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對表現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據文章內容簡介某一人物答題技巧:基本情況、主要事件、簡評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對人物的感情
六、對寫法的分析:
表達方式:(1)記敘(2)說明(3)議論(4)描寫(5)抒情
描寫方法:(1)外貌描寫(2)神態描寫(3)動作描寫(4)語言描寫(5)心理描寫
最常見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敘,答題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況(要根據文意概括);(2)為下文某某故事情節發展做鋪墊。
如果該段是最后一段,則是補敘,答題格式是:
(1)補充交代某某情節(要根據文意概括);
(2)照應上文,解開懸念,讓故事真相大白
(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
如果在開頭第一段,多為倒敘,答題格式是: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記敘順序常用三種:(1)順敘;(2)倒敘(在開頭)(3)插敘。
七、對文章內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
對文章內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動,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等;二是對文章的情節或結局展開合理的推測。解答此類題一定要結合全文的內容來進行。對人物思想活動、語言、動作的揣摩要緊扣人物性格特點,符合情節的發展、適合語境。對文章結局的推理是開放的,答案是多元的,關鍵是正確表述。
八、閱讀體會:緊扣文章主旨、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1)感受啟示題:結合原文談認識,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談感受。
答題模式:觀點+認識(道理論據)+事例(事實論據)
(2)合理想象題:有創意但必須與語境和主旨相吻合。
答題模式:原文含義(作者感情)+現實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觀點(態度)
高考語文記敘文寫作要點有哪些
一、高考記敘文容易寫成“流水賬”。
很多高考學生在寫記敘文時不能把握好哪里該詳寫哪里該略寫,哪里需要濃墨重潑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沒有輕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寫下來”。又因為受字數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沒有細節描寫的意識,所以寫出的記敘文往往只有“結果”而無“過程”。
二、高考記敘文容易犯敘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一寫作文就“無話可說”,在抓耳撓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記憶深處”的童年時代或小學生活。當然不是不可以寫童年或小學,而是需要注意敘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學在敘述的時候完全變成了一個“七八歲”或“十幾歲”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
要記住,有些事情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銘心的,但現在所寫的文章是給成年人來看的(閱卷老師),因此此類文章得分很低。
三、高考記敘文一旦追求“寫出波瀾”容易走上不合理虛構的歧途。
現實生活很平淡,少有驚天動地的事情可寫。而作為考場作文,平鋪直敘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的;而學生為了敘述的“引人入勝”,為了結果的“出人意料”,往往會無中生有,編造故事。由于生活閱歷的缺乏,生活常識的匱乏,所編的故事常常破綻百出、捉襟見肘。因此記敘文寫作就陷入兩難的地步:不虛構吧,情節平淡,不能引人入勝;虛構吧,生活經驗不足,細節不真實,也難以引人入勝。
高考如何寫好記敘文
一、高考寫記敘文新穎的題材
高考寫記敘文,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材。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充足的材料,就無法寫好記敘文。掌握豐富的素材,是寫好記敘文的基礎。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永遠是記敘文選材不竭的礦藏。選擇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同時注意變換選材的角度,要懂得選擇獨特的角度來抓取材料。
誠然,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材料很重要,但也需對之進行合理想象。因為,記敘文絕對不是對生活簡單的“刻錄”和“拷貝”。文章不是無情物,必定要傾注作者對人物和事情的思想感情。合理想象是在表現主題和驅動情感之下將所選擇的材料放大,使之高于生活的`真,形成文章中的美。唯有把那些簡單的瞬間發生的事情想象得生動、形象,才能凸顯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震撼讀者的心靈,才能美妙地定格真實生活的一幕。
二、高考寫記敘文需要精巧的構思
光題材好還不行,高考考場中寫一篇好的高中記敘文還應該精巧構思,巧妙布局。和散文、議論文相比較,記敘文是最講求構思的文體。再曲折生動的故事,如果事先沒有構思好,也會把故事敘寫得很無聊,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從而降低了讀者的閱讀欲望。那么,記敘文的構思,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高考寫記敘文要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記敘文忌平鋪直敘,一馬平川的記敘文,顯得單調呆板,讀之索然無味。設置懸念,就是有意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實藏起來,先不向讀者明確交代,以引起讀者追根究底的興趣和牽腸掛肚的期待,到恰當時候亮底,使讀者恍然大悟,凝視三思。
2.高考寫記敘文要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而作者的感悟,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也會在最終釋疑的過程中自然展現,定能深深地吸引讀者。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4
一、要把握記敘的要素
以記敘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和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這六個基本要素。當然,這并不是說,每一篇記敘文,對這六個要素都務必寫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只要不影響表達效果就不必非寫出來。也就是說:有些要素雖然沒有寫明,文章中也已經具備了。
閱讀記敘文,把握記敘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把文章所寫的人物的活動或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發準確把握文章的宗旨。
二、要辨析記敘線索
記敘文在組織材料時,無論運用哪一種記敘方式,都必須將材料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優秀的記敘文都有一條清晰的線索。或者以時間的轉移、空間的變換、思想感情的發展為記敘線索,或以具體的問題、物品貫穿全文。閱讀時抓住了統領全篇的線索,就能對文章的結構條理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因此,把握記敘的線索也是記敘文閱讀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想準確地把握記敘的線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事件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分析各個材料之間的聯系,揣測這些材料是憑借什么聯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機的聯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線索。實際上,線索就其性質來講就是聯結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紐帶,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統一,結構嚴謹,便于文章內容的表達。因此,線索也就是作者寫作思路在文章中的體現。閱讀記敘文,必須揣測作者的思路,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線索。
三、要理清記敘順序
記敘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為了表達主題思想的需要,對記敘的材料必然要作一個主從、先后、詳略的安排。記敘人的活動和事件的過程,可以按照時間先后或事件發展過程來寫;也可以打破事物本來的發展順序,把最后結局或發展過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寫,然后再回過頭來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敘述;也可是在敘述過程中,暫時中斷,插入另一段與中心有關的內容,然后繼續進行原來的敘述。這就形成了記敘文的順敘、倒敘、插敘等幾種敘述方式,成為記敘文體的一個特點。
四、要理解描寫、議論和抒情的作用
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但還常常輔以描寫、議論、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記敘的人物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所寫事件細致生動,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鮮明突出。閱讀記敘文,理解文中的描寫、議論和抒情的作用,是我們把握全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記敘文常見問題的回答
1.某句段對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或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1)外貌描寫(2)神態描寫(3)動作描寫(4)語言描寫(5)心理描寫。
第二問,一般最后都要從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要先說其動作、語言上的特點)。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寫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2.自然環境描寫(或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一般是兩點以上:(1)點明某某季節/某某時間/某某地點/某某天氣;(2)渲染某某氣氛或突出某某環境的惡劣;(3)反襯(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質。(4)為下文某某情節發展作鋪墊(或預示了下文的某某情節,或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處自然環境描寫,則可能還有一點作用:(5)交代了時間的'推移變化,與上文某處景物描寫相照應或形成對比。
3.該文段采用了什么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記敘順序常用三種:(1)順敘;(2)倒敘(在開頭)(3)插敘。
最常見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敘,答題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況(要根據文意概括);(2)為下文某某故事情節發展做鋪墊。
如果是最后一段,則是補敘,答題格式:(1)補充交代某某情節(要根據文意概括);(2)照應上文,解開懸念,讓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
如果在開頭第一段,多為倒敘,答題格式是: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4.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可從以下方面考慮:(1)題目;(2)時間或空間的變化;(3)具體的人、事物 或某句話 ;(4)某某人物感情的變化。
作用:貫穿全文,結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條理清晰。
5.開頭語段有何作用?
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開門見山,點明題目;(2)引起下文(或總領全文、或為下文做鋪墊);(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調;(4)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6.結尾語段有什么作用?
結構上:(1)照應題目或開頭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圓合,結構嚴謹;(2)總結全文或收束全文。內容上:(1)點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2)引起讀者思考,發人深省,啟迪讀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結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則還應加上:(1)揭示故事真相,給讀者強烈震撼力和沖擊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3)戛然而止,給讀者無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間。
7.題目有什么作用?
從以下角度考慮:(1)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全文;(2)點明了某某中心;(3)(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4)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季節或天氣或地點景物等;(5)點明主要人物;(6)點明主要事件;(7)題目有雙關義,表面上是指某某,實際上是指某某;(8)與結尾相互照應;(9)營造了某種氛圍,讓人產生某種美好或不好的聯想;(10)采用了比喻或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突出了某某的某某特點;(11)點明與主要人物相關的某種事物。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5
1、文體意識: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去答題
2、語境意識:聯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題
3、文本意識:堅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題不能脫離文本
4、題目意識:注意答在問中,從問題中找命題意圖和答題要點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題
☆ 做閱讀題的流程:
1、速讀,確定體裁和中心
2、初看題目,明要求,再通讀原文
3、依據要求,確定有效閱讀區域,反復斟酌,并作答
4、復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確。
1.判斷文章體裁? 答:這是一篇_________ 。
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哲理散文)、戲劇,或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技巧:時間地點看標志詞,準確程度看題意;
中心人物識別,看中心和寫作著力點;事件概括要考慮文章中心,
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樣或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內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議論抒情句中)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樣,作者怎么看待。即:內容+作者情感態度
句式:
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
即 什么人+干什么----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答案。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4.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或事件過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制造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節更集中。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6
(1)仔細讀摘要的第一句話,找出它在原文中的出處,通常是和原文某段話的第一句相對應。如果題目要求中已經指出了摘要的出處,則此步可以略去不做。
(2)注意空格前后的詞,到原文中去找這些詞的對應詞。
對應詞的特點如下:
A. 原詞
B. 詞性變化;如空格前的詞為threatening, 是形容詞,原文中的詞為threat, 是名詞。
C. 語態變化;一個是主動語態,一個是被動語態。
D. 同義詞;如空格前的詞為throw away,原文中的詞為discard(丟棄,拋棄,遺棄),它們是同義詞。
(3) 仔細閱讀對應所在的句子,確定正確答案。
(4) 注意語法,所填答案必須符合語法規定。
(5) 注意順序性,即題目的順序和原文的順序基本一致。
以上就是關于雅思閱讀摘要題答題注意事項的'全部內容,大家可以看到雅思閱讀摘要題如果能夠掌握注意事項其實并不是那么困難的,只要能夠抓住答題的關鍵點就可以很輕松的應對雅思閱讀摘要題了。最后祝大家考試順利。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7
在雅思閱讀考試中,親切指數最高的題型一定是選擇題摘得頭籌,因為在國內的各種英語考試中選擇題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近兩年的雅思考試中,選擇題占了20%的比重,重要性不可小覷。但是考生往往反映雅思閱讀的選擇題不易做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選項中的陷阱一個接一個,干擾項不易辨別。考試的過程中,該題型就成了糾結指數最高的題型,拿不定主意,浪費時間,導致整體分數不高。那么如何辨析選項中的正確選項與干擾項呢?我們可以把選擇題的選項按照判斷題的TRUE/FALSE/NOT GIVEN的標準來分析,這樣就有利于我們解開這個亂麻一樣的題型了。
一、 正確選項
在文中有定位點,并且替換正確,這就是正確選項的定義,這跟判斷題中的TRUE/YES很像。但在雅思考試中,判斷題的出題范圍通常是一至兩句,而選擇題的定位句往往不止一句,許多時候需要結合好幾句話理解。
同時,國內考生最容易在選擇題上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主觀臆斷或過度推斷,經常根據自己的常識或感覺選出答案,在文中根本沒有找到相應的定位點。因此我們一定要遵循有其意則選之,無其意必棄之的答題原則。
在劍橋后期的幾本真題中,選擇題的陷阱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在正確答案句周邊出現的`詞匯沒有很多,而是總結歸納題的數量在逐漸增加,這也是和判斷題的趨勢保持一致的。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的閱讀備考中,要增強自己的長句閱讀能力,無論是抓句子主干,還是掌握主要詞匯,兩者必須齊頭并進。
二、 錯誤選項
錯誤選項是指和原文意思完全矛盾的選項,相當于判斷題中的FALSE/NO,考生往往對于錯誤選項很容易辯出。
如劍7 Test 4 Passage 3 第29題
題目: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high noiselevel are not likely to interfere with the
A. successfulperformance of a single task.
B. tasks ofpilots or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C. ability torepeat numbers while tracking moving lines.
D. ability tomonitor three dials at once.
原文:But there are limits to adaptation andloud noise becomes more troublesome if the person is required to concentrate onmore than one task. For example, high noise levels interfered with theperformance of subjects who were required to monitor three dials at a time, atask not unlike that of an airplane pilot or an air-traffic controller.Similarly, noise did not affect a subjects ability to track a moving line witha steering wheel, but it did interfere with the subjects ability to repeatnumbers while tracking.
題干問的是噪音不太可能會影響的事情,我們通過定位發現原文中寫道,For example, high noise levels interfer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subjects who were required to monitor three dials at a time,a task notunlike that of an airplane pilot or an air-traffic controller, 即噪音會影響同時操作三個方向盤的人和類似飛行員和空中管制員那樣的任務,對應B和D選項的內容,由此可把B和D選項排除。繼續往下讀,Similarly, noise did not affect a subjects ability to track a moving line with asteering wheel, but it did interfere with the subjects ability to repeat numbers whiletracking. 可以看出噪音會影響人邊駕駛邊重復數字的能力,對應C選項排除。其他所有選項都已排除,最終只剩下A選項。
三、未提及選項
選擇題中的未提及選項就如同判斷題的NOT GIVEN,既有完全未提及選項,也有部分提及選項。
如劍6 Test 4 Passage 3 第31題
31 A recent survey found that in British secondary schools
A there was more bullying than had previously been the case.
B there was less bullying than in primary schools.
C cases of persistent bullying were very common.
D indirect forms of bullying wer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deal with.
原文:Bullying can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from the verbal-being taunted or called hurtful names-to the physical-being kicked or shoved-as well as indirect forms, such as being excluded from social groups. A survey I conducted with Irene Whitney found that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up to a quarter of pupils reported experience of bullying, which in about one in ten cases was persistent. There was less bully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with about one in twenty-five suffering persistent bullying, but these cases may be particularly recalcitrant.
分析:這道題除了正確選項,其他的選項都是陷阱。通過題干定位詞,我們可以讀到第二句A survey I conducted with Irene Whitney found that in British primary schools up to a quarter of pupils reported experience of bullying, which in about one in ten cases was persistent.在此句中,出現了選項C的persistent bullying,但本句中說的是British primary schools, 而非題干中的British secondary schools。繼續向下讀的時候,我們發現了題干中的British secondary schools,同時該句中也出現了選項C的persistent bullying,但均未出現選項C中所對應的common的意思,因此該選項為部分提及選項。而選項A中的比較關系在原文中根本沒有提及,所以選項A即為完全未提及選項。
最后,再次強調選擇題有其意則選之,無其意必棄之的絕對法則,不要總說我覺得、我以為,而是必須在原文中找到你所選答案的對應點,才能真正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8
1、根據定義或解釋、說明猜測生詞的詞義
在be,be called,call等判斷詞出現的判斷句中,可以根據已知部分,猜測生詞的含義。例如:A 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making or repairing wooden objects is called a carpenter.通過理解定語從句的意思,能猜出carpenter是"木匠"。
2、根據對比關系猜測生詞的詞義
在but,however,yet,otherwise,though這些表示意義轉折的連詞出現的句子中,其前后的詞有明顯的對比關系,根據已知的內容,通過這種對比關系,就很容易猜出生詞的詞義了。例如: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
和clean意思相對的便是"骯臟的"了,因此可猜出句中grubby的意思是"骯臟的"。
3、通過因果關系猜測詞義
because, since與as是連接原因狀語從句的從屬連詞,so是連接表示結果的狀語從句的連詞,so...that與such...that中的that是連接結果狀語從句的。當這些信息詞出現在有生詞的句子中,通過因果關系,依據已知部分就能猜出生詞的詞義。英語培訓例如:
She wanted the bairdresser to trim her hair a bit because it was too long.
根據because從句所講的意思,我們就可推測trim就是"修剪"之意。
4、根據生活常識猜測詞義
運用邏輯推理能力,自身的生活經驗及生活常識。再聯系上下文能讀懂的'部分,可以正確猜出詞義。例如:
Most of the roses are beginning to wither because of the cold.
根據句子意思及生活經驗,wither表示"枯萎"。
5、根據同等關系猜測詞義
同等關系,指的是一個詞,一組詞或短語在句中作同一成分,而且它們的詞義都屬于同一范疇。明顯的標志是,這樣的詞組或短語中間常常用并列連詞and或or來連接。例如:
At forty-two he was in his prime and always full of energy.
從"年齡42歲"以及與prime具有同等關系的full of energy可以猜出prime的意思是"盛年時期"。
6、根據列舉的事例猜測詞義
You can take any of the periodicals: "The World of Engl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or "English Learning".
從后面列舉的例子中,可以猜出periodical是"期刊,雜志"的意思。
7、根據構詞法知識猜測詞義
根據學過的構詞法知識,知道詞根和前綴或后綴的意義,就可猜出由它們組成的新詞詞義。例如:The colors of Hawaii in Summer are unforgettable.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9
一、讀懂文章
讀懂文章是解答問題的前提。近幾年的文學作品鑒賞以議論文、散文(寫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給閱讀理解帶來一定的障礙。相反,它卻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所以在解答題目之前,必須先排除障礙讀懂文章。
1.看結構層次
不管什么文體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層次性。議論文,要讀懂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圍繞觀點,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組織這些材料(材料與材料、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材料的特點等)加以論證的;劃清局部段落結構及整體結構,知各層之大義,曉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高考之《創造宣言》:作者圍繞“教育者應該創造”的觀點,批評了五種錯誤觀點(反面材料)并得出結論,就具有很強的層次性。散文,要讀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調;圍繞情感(或物)之線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xx年高考之《長城》一文:作者從描寫眼前的實景轉向對歷史的回顧,回顧了長城的凄婉的歷史、民族封閉的象征、文化愚鈍的標志及現在的開放、自信,脈絡清晰,古今對比分明,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與自信。
2.看寫作手法
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作手法有渲染、襯托、鋪墊(設伏筆)、象征、對比、比喻、擬人、引用、所用人稱等;結構上采用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前后照應等表現手法;語言上采用正話反說、俏皮幽默等技巧。閱讀時,必須具備一雙慧眼,識別作者所用寫作手法、表現手法及語言表達技巧,關鍵理解各種寫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為了烘染某種氛圍、人物心境;襯托有正襯與反襯之分,它們分別襯托什么;鋪墊給下文情節產生的必然以一種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隱含內容來象征人的品性、節操;對比是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點;比喻是為了描寫得形象生動,敘述中便于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擬人是把物人格化,創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引用視引用的內容具有多項作用(引用傳說故事是為了增強文章的傳奇性、風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詩歌除豐富文章內容外,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采用第二人稱,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關系密切,或將物擬人化,便于抒發感情,如20xx年的《長城》;等等。
3.看重要的詞、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運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句或在行文結構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語句或在抒發情感時、描寫景物時使用一些帶有明顯情感基調、景物特點的語句。如在詞語方面應具體注意體現作者立場觀點的詞語、表現作者主題思想的詞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的詞語、對文章結構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有比喻借代反語等意義的特殊詞語、根據語境隨情而作含有別種意項的詞語等;在語句方面應具體注意語義比較含蓄利于發揮的句子、表現整個作品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文眼、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比較容易理解錯誤的語句和難以理解的比喻句、抒發某種情感連用相同句式的語句等。它們都是出卷人拿來出題的對象,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讀懂行文中重要的詞句。
試以過渡句、連用問句、比喻句為例:
過渡句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閱讀時必須明確它所概括的具體內容。如布封的《天鵝》一文,作者在開頭兩節的文字中分別以“天鵝的面目優雅、形狀妍美”、“我們看見它在水上活動得那么輕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認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航行術的最美的典型”作每節的中心句,然后在第三節開頭以“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又有自由的美德”作過渡句。很明顯,此過渡句除承上又啟下的作用外,“天生的美質”包含了以上兩節文字的內容,如用簡潔的語言來回答,即是指“優雅妍美的形態,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連用問句一般用來抒發強烈的情感,在閱讀時就必須明確作者所抒發的何種情思。如巴金的《廢園外》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
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黝暗。但是花搖頭的姿態還是看得見。周圍沒有別的人,寂寞的感覺突然侵襲到我的身上來。為什么這樣靜?為什么不出現一個人來聽我憤慨地講述那個少女的故事?難道我是在夢里?
在此段文字中,作者連用了三個問句,只要結合文章主旨——“作者對年輕生命被扼殺的無限痛惜和對卑劣、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敵人的卑劣、少女的慘死,震撼了作者的心靈,他要控訴、抗議,而黑暗、寂寞使他無法傾訴,倍感壓抑,作者連用三個問句正是為了能更鮮明強烈地表達這種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
比喻句在論證或敘述中,能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或使描寫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動。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中用“舟船入江河”比喻“人生于世間”;用“舟船不能擺脫波濤巨浪”比喻“人生不能擺脫饑寒之苦災險之虞以及生之情欲和生存空間強加的種種騷擾與苦惱”;用“舟船泊岸”比喻“人生的歸宿”。這樣寫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人生寫得具體形象”。
讀懂了文章,知曉了文章的詞句、大小巨瑣的手法及結構層次,就等于現代文閱讀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答題了,但注意審題。
總結:現代文閱讀由于其覆蓋面廣,綜合性強,而且分值高,因而成為僅次于作文的大項。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0
筆者覺得,答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首先是學生要看文體,其次是學生要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經驗看一下題干的特點,從而比較迅速地作出選擇。具體地講,解答現代文閱讀題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通讀全文力求把握主旨
1.要注意對文章題目的把握。
文章題目往往會對揭示文章主旨有幫助。例如,人物傳記《笑神趙本山》從題目中我們便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題是從幽默這一面來談趙本山的。
2.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學生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這樣做往往行之有效。歸納段意可以通過勾劃關鍵詞句來完成。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如果沒有合適的自己在每段旁邊概括,用詞標注。
3.要把握全文的思路。
讀完全文后,要根據自己對每段段意的把握來給全文分層,從而把握全文的思路,從而明確的把握全文的主旨,為下文的答題做充分的準備。
筆者把這一方法總結為:先化整為零,即對全文通讀,肢解每段,把握每段段意;再化零為整,即概括完每段段意后,總結全文思路,把握主旨。
二、讀題、答題、組織答案
1.用心審題。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于準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
注意: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2.確定答題區域。
設置題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準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
3.在答題區域內按題干要求篩選關鍵詞句。
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準確抓住關鍵詞句,準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有的題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找出與答案相關的詞句,在此基礎上根據題干的要求概括出關鍵的詞,為答題做準備。
4.整合概括,定向表述。
能不用作者原話的情況下盡量不用作者的原話,按題干要求定向組織關鍵詞來作答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準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還有當答案不只是一點時,要分點作答。
三、答題注意事項
1.弄清題干中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干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后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6.多角度多層次答題。
特別對付分較大的最后一道探究題,要注意平時的訓練,盡量從多角度多層次的答題,盡量讓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讓答案的內容豐滿,充實;還要注意探究題應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當的結合文本,不能脫開文本高談闊論,不管不顧的答題。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1
☆ 具體題型
1.分析本文標題的含義。
2.說說你對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
3.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含義的理解。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讀完本文后的觀點、作者的.情感發表見解,或提出啟示。(談談你對文章的理解)看法、建議等延伸拓展題。
☆ 答題技巧
1.分析本文標題的含義。
此類題首先需找出標題中的關鍵詞語,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聯系文章的主旨,說出這個詞語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層含義。
2.說說你對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
首先找到詞語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體語境,弄清這個詞語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含義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義一般有兩種答法:①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具體語境或文章的主旨聯系起來,然后用淺顯的語言表述;②解釋這個句子為什么這么說,這么說的原因是什么。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讀完本文后的啟示。
此類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回答此類問題時,只要符合題干的要求,聯系文章的內容,有具體的事例說明,表述合理即可。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2
1、做高中語文閱讀題首先找要素。閱讀敘事性散文,必須掌握記敘的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變性質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對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對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準。
2、其次做高中語文閱讀題要理順序。敘事散文以敘述和描寫為基本表達方式,閱讀時,應注意研究記敘的順序(順敘、插敘、倒敘),研究文章怎樣過渡和照應,如何開頭和結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線索。線索是情節發展的脈絡,線索的作用在于聯系事件和場面,貫串情節。一篇文章以什么為線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決定的。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總之,凡能貫串繁多材料,體現材料間內在聯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動的,都可以作為文章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線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以及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讀起來整體感更強。
4、品情感。抒情散文著重表現的生活感受,喜怒哀樂都包含在字里行間。抒情散文常常抒寫的感情歷程,表達心靈之聲,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時首先要把握住的感情脈搏。即使是敘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寫的人物大多是所接觸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中融注深切而獨特的情感。
5、析哲理。高中語文閱讀散文的抒情,總是在敘事、詠物的基礎上進行,常說的見物思情就是這個道理。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過關鍵詞句(段)去體味所寄寓的道理。在抒情的語文閱讀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隱含在以下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結束語;
③神話、傳說、典故的類比
④象征
⑤“物”的形象
散文的閱讀方法其實是很多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一定是好的。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3
無論是OG還是Delta,都把閱讀的題目分成十類,即:Understanding Facts and Details, Identifying Negative Facts, Locating Referents, Understanding Vocabulary in Context, Making Inferences, Determining Purposes, Recognizing Paraphrases (Simplifying sentences), Recognizing Coherence (Sentence ing), Summarizing Important Ideas and Organizing information.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做題的時候,無論考試還是練習,不光要分析對的選項為什么對,更要分析錯的選項為什么錯。有時候分析錯誤的原因更為重要。有助于你把握出題的思路,培養感覺。這是非常有用的。
這可謂是新托福閱讀所有題型中最難的一種題了。而且分值一般為2分。答對3個得2分;答對2個得1分;答對一個或者全錯得0分。
總體來說,錯誤的選項一般犯有如下三個錯誤:1.畫蛇添足。涉及了原文根本沒有的'
內容;2.顛倒黑白。與原文意思完全相反;3.本末倒置。列出了一些過于細節的東西。比方說某處的某個小例子、某段N點小內容其中之一。錯誤的原因不過上述三種。需要對全文有很好的把握。對于邊做題邊讀文章的考生可能更加難一些。需要好好斟酌一下。OG上明確提到了,正確的選項不會出現在某一句話當中。所以切忌斷章取義。這種題更需要多加以練習。此處就不舉例子解釋了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4
閱讀是雅思考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考生閱讀成績不是很理想,在這方面考生們既要加強自己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規律。雅思欄目為大家帶來20xx雅思閱讀題型答題技巧:摘要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summary填空題是雅思閱讀題中常見題型,在閱讀考試中占較大的比重。 同時也是眾多雅思考生最頭痛的一種題型。 因為此題型不僅考查考生快速準確理解閱讀文章的主旨能力,也考查考生對定位,同義轉化以及語義間邏輯關系的靈敏度。
題型特點
字數限制 一般回答最多不超過3個詞。
題型特點 考查范圍分部分考查與全文考查。文章摘要題有可能是對文章局部內容的.考查,比如某一段或某幾段,也有可能是對整篇文章的考查。
順序原則 題目順序與題目答案在原文中出現的順序一致。
答案特點 答案多為名詞性原詞重現。所謂名詞性是指名詞性質的詞,包括名詞與動名詞;而原詞重現是說答案均為原文的文字,不需要對詞形或詞性等做變更或更改。
解題步驟
①明確字數限制
表格填空題解題過程中,考生必須培養第一步看字數限制的習慣。
②空格詞性預判
根據空格前后的詞性進行判斷,
如adj+(n),n+(n),v+(n)等結構;
也可根據句子成分進行判斷,
如空格為主語成分,基本為名詞,表語成分基本為形容詞
1 定位關鍵詞
并分析定位句找到空格所在句子的關鍵詞,并定位到文中相應位置對定位句進行分析。
注意空格所在句子中關鍵詞與原文中的關鍵詞替換;或空格所在句子的關鍵詞是對原文定位句的同義概括。
2 理解原文與題干的同意替換
詞語的替換,即詞與詞之間的替換
短語的替換,即短語之間的替換
句子的替換,即句子之間的互換
展開陳述形式,即以解釋的方式來詮釋某個詞、短語或概念
3 填出答案
結合關鍵句和行列信息得出應該填寫的內容。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5
實用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實用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并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語文網,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夸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于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細讀標題和注釋;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點;
2辨析表達技巧;
3說明表達作用。
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
1概括主旨;
2聯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
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范。
附: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夸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志的區別
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屬于言志。
(三)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相關文章:
閱讀題的答題技巧06-13
記敘文閱讀題答題技巧04-18
[通用]閱讀題的答題技巧15篇06-15
GRE考試的填空題和閱讀題答題技巧07-03
語文閱讀答題技巧07-30
散文閱讀答題技巧07-21
雅思考試的閱讀信息題答題技巧07-02
雅思考試閱讀配對題答題技巧07-02
詩歌鑒賞題答題技巧06-28
詩歌鑒賞題答題技巧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