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中國傳統文化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這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一首《畫眉鳥》,本詩借詠物以發感慨、論哲理。我尤其喜愛詩的最后兩句,“金籠聽”“林間啼”這兩個形象的比喻用來闡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非常合適。
曾幾何時,傳統文化被人為地披上神秘的面紗,放在高高的神壇上供人們瞻仰膜拜,引得一幫無識之士趨之若鶩,幾乎是人手一本《易經》,開口便曰“詩云”。成人世界的瘋魔,引發兒童世界的癲狂,一群群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穿上不倫不類的“漢服”,行三叩九拜之禮,正襟危坐,一臉成人的偽正經。不良商家賺得盆滿缽滿,無良文人贏得前擁后呼,家長們忙得腳不沾地,孩子們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將這種現象美其名曰“國學熱”。
謬矣,如果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那我寧可不要。這與把畫眉鳥整日關在金籠之中有何異?也許偶爾可以聽見一兩聲美妙的鳥啼,但是長久下來,籠中之鳥終將失去活力,成了任人擺布的玩物。欠缺了正確形式的傳統文化傳承,就只能是一陣風,有點動靜,然而收效甚微。這樣的傳承不是用力太猛,就是用力太偏。想聽世間最美的鳥鳴,何不打開籠門,放畫眉鳥回歸山林?
想真正傳承傳統文化就要把它請下神壇,讓它變得親民,變得接地氣,變得像吃飯穿衣一樣自然而然。比如《經典詠流傳》的出現,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流行樂,用歌聲詮釋詩詞之美。走下神壇的詩詞,第一次讓現代人覺得如此悅耳動聽,和詩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讓現代人不再覺得詩詞佶屈聱牙,優美舒暢的歌聲第一次讓現代人感覺古詩詞不再難以背誦。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全家人圍坐,一起欣賞,一起背誦,一起吟唱,潛移默化中傳統文化就在最大范圍內傳承開來。
我們傳承傳統文化,不是要傳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是要把現代人都變成道貌岸然的“士大夫”,而是要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來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培養我們的愛國熱情,鍛造我們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
身處新時代的我們,沒有必要糾結于該不該傳承傳統文化,也沒有必要猶疑于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更沒有必要擔心傳承是不是復古。我們應該有一種文化自信,用與時俱進的眼光,古為今用的心態,去粗取精的挑剔,將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將形式與內容融匯起來,不斷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浸潤在傳統文化的陽光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文章: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07-03
中國傳統文化07-07
中國的傳統文化雕刻07-02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范文07-04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3-15
中國傳統文化03-20
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12-13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7-02
中國傳統文化02-03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