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1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于蝗蟲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2、蟬退是指蟬退去限制身體進一步生長的外骨骼。
3、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2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變異的原因及類型:
(1)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如:用化學藥劑處理過的甜菜染色體加倍。
(2)單純由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如:美容院里做的雙眼皮;小時候因外傷臉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
人工選育(生物變異)、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誘變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5、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與野生稻雜交。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3
1、陸地環境特點與陸生動物的適應:
(1)陸地氣候相對干燥;與此相適應,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比如爬行動物具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具有外骨骼。[鱗、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陸地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專門的運動器官]
(3)除蚯蚓等動物外,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有專門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陸地生活的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作出反應。[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一般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可根據環帶著生在身體前端來判斷首尾(環帶也叫生殖帶)。
3、蚯蚓身體分節的意義:可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4、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看到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剛毛的作用是與肌肉配合完成運動。
5、蚯蚓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的原因:因為潮濕土壤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的環境及繁衍的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食物和便于避敵的棲息場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因此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6、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經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目的是使體表保持濕潤: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
7、大雨過后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原因:大雨過后,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9、蚯蚓的呼吸過程: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粘液里,然后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10、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叫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水蛭。
1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體溫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貓
12、恒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恒定,使體溫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恒溫意義:減少對外界環境依賴性,擴大生活和分布范圍
13、兔:身體分為:頭、軀干、四肢和尾四部分。體表被毛(保溫作用),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體溫恒定,牙分門齒和臼齒,盲腸發達(在細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纖維質的消化),大腦發達,四肢發達靈活。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形式(后退比前腿長且肌肉發達)。
14、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似鑿子適于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腸發達,這與兔的植食性相適應。狼、虎等哺乳動物還有鋒利的犬齒,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16、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陸生動物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
17、兔與人的內部結構相似,說明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同屬于哺乳動物,但人的盲腸已退化,因為人是雜食性的。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4
1、有性生殖:
經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無性生殖:
不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直接由母體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馬鈴薯、蒜等
3、無性生殖的運用:
(1)扦插(2)嫁接
4、昆蟲、青蛙發育的類型:變態發育。它可分為:
(1)完全變態發育: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如:蠅、家蠶
(2)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經過卵、幼蟲、成蟲3個時期。如:蝗蟲、螳螂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5
1、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3、達爾文與自然選擇學說著作《物種起源》,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自然選擇的過程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6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
4、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分成兩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6、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
7、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
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8、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9、顯微鏡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10、目鏡看到的是倒像;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10X30=300
11、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標本朝右上方移動,在視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動。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7
1、病原體:引起某種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即患者。
2、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3、預防措施:切斷傳染源(隔離、治療);切斷傳播途徑(衛生、消毒);保護易感人群(鍛煉、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異性免疫;生來就有的、可針對多種病原體、由第一第二道防線構成、包括皮膚、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細胞特異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種抗體只針對一種抗原、指人在體的第三道防線、在病原體侵入時刺激人體的淋巴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消滅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來的物質、抗體是自己產生消滅抗原的'。
6、運動系統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關節可細分為關節面(由關節頭、關節窩組成)、關節腔和關節囊。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中脫離。
7、先天性行為:生來就有的行為、由遺傳物質決定。
8、學習行為: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由環境因素決定。
9、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間有明確分工和合作。如蜜蜂、螞蟻、猴子、大象等。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8
一、動物的多樣性
1、內容: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關系:遺傳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不同種類的動物提供了各自的棲息環境。
3、保護措施: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加以保護。
二、動物多樣性的保護
1、就地保護:為保護動物多樣性和珍稀野生動物資源,把包括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區域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護了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護:把野生動物從棲息環境中移到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地,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絕滅的原有分布區實施再引入,以恢復野生種群。
(2)原因:棲息環境不復存在、種群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
(3)意義:作為就地保護的'補充措施,為行將滅絕的動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機會。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文件。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9
1、孢子植物有
(1)藻類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有假根,有莖葉的分化
(3)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
2、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
3、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 不同點:菜豆種子無胚乳,玉米種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種子營養物質由胚乳提供,無胚乳的種子營養物質由子葉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征:種子裸露,外面無保護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征:種子外面有果皮保護,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免受外界環境的危害,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5、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籽粒飽滿,胚結構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種子
6、種子的萌發過程: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給胚芽、胚軸、胚根→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7、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枝條由芽發育成
8、植株生長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9、花的主要結構: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結出果實必須經過傳粉和受精兩過程
10、受精完成后,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10
一、腦:小腦(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
中樞神經系統:腦干(可調節身體基本生命活動)
脊髓:周圍神經系統
腦神經、脊神經: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的作用。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刺激,做出有規律性的反應叫反射。
(3)反射的種類: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有的,如:縮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復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步形成的,如:語言、文字等反射。
(4)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二、激素調節:外分泌腺:有導管、唾液腺、汗腺
(1)分泌腺體:內分泌腺:直接進入血液循環
垂體、甲狀腺、胸腺、胰島和性腺
(2)激素:由內分泌腺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調節作用的微量化學物質。
(3)常見內分泌腺和激素:內分泌腺;分泌激素
作用;癥狀: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呆小癥、甲亢、地方性甲狀腺肥大垂體:生長激素促進骨的發育,調節生長發育。侏儒癥、巨人癥和肢端肥大癥胰島:胰島素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濃度。糖尿病、低血糖癥狀地方性甲狀腺腫:缺碘。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11
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體溫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貓
2、恒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恒定,使體溫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恒溫意義:減少對外界環境依賴性,擴大生活和分布范圍
3、兔:體表被毛(保溫作用),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體溫恒定,牙分門齒和臼齒,盲腸發達(在細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纖維質的消化),大腦發達,四肢發達靈活。
4、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形式(后退比前腿長且肌肉發達)。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體分為:頭、軀干、絲織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似鑿子適于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腸發達,這與兔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狼、虎等哺乳動物還有鋒利的犬齒,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擊捕食)。
7、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8、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陸生動物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
9、兔與人的內部結構相似,說明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同屬于哺乳動物,但人的盲腸已退化,因為人是雜食性的。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02-17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06-20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12-14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熱】06-22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總結11-21
(推薦)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06-21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8篇02-17
初二生物上冊知識點10-19
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通用】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