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云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聚居區,也有小的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頭布,冬天多數人纏綁腿。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
苗族住宅因地而異。黔東南地區居民住平房和樓房。樓房二般為兩層,建筑形式多為“吊腳樓”,也就是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筑,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質結構、雙斜瓦頂或草頂平房每棟三至五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云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墻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屋頂為平形草頂。云南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住“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棚,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墻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間。海南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屋,三間一棟,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墻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干、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實行自由戀愛,通過“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須托媒說親,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結婚。苗族實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過去有“苗不沾客(漢)”之說。解放后,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通婚的情況已日益增多。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國結歷史悠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它是由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禮儀紀事,在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及藝術。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身影”,延續至清朝才是中國結真正,流傳于,民間藝術的時候,當時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佳品及個人的隨身飾物。民國69年由臺灣和各個國家的一些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廣泛收集整理與研究,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代表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
中國結的編制,要經過編,抽,修的過程。各種結的編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決定結體的松緊,耳翼的長短,線條的流暢與工整,可以充分表現出藝術和技巧的修養。編用的線材,除了棉。麻。絲。尼龍和皮線之外,還有金銀等一些金屬線材可以搭配,更增強中國結裝飾的作用和作為美觀而又好看的裝飾品。
中國結不但歷史上非常悠久,而且造型上特別優美,耳翼美觀大方,廣泛受到人們的喜愛。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就是春節,因為它就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就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利就是,小朋友還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齊放,我們玩得十分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齊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就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就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十分好。又就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十分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就是豐富多彩,它就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完美的節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俗話說:三月三,放風箏。更有古詩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那么,同學們,你知道如何在風箏上畫出美輪美奐的圖案嗎?你知道如何制作風箏嗎?你知道如何讓風箏飛得高而平穩嗎?你會寫對聯嗎?你知道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要領嗎?
帶著一籮筐的問題,我們星之夢假日小隊來到了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尋訪了傳說中的“風箏王”——程迪申,還來到運河廣場,尋訪了民間現場書法大師——江皮祥,來為你揭開謎底吧!
走進寬敞的“風箏”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墻上一個個琳瑯滿目的色彩絢麗的風箏,煞是好看,特別是那個龍風箏和虎風箏,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坐在椅子上,我的心里滿是歡喜與激動:傳統文化,我們來了!接下來就是我們向程老師學習如何在風箏上畫畫了,程老師告訴我們,風箏畫基本要求是色彩上要做到鮮明、簡潔、大色塊,這樣的風箏顏色亮麗,就算飛到高處仍能清晰辨別。我們每個小隊成員按照要求馬上就畫了起來,看,這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是一只張牙舞爪的老虎。呀!那邊的是一張海盜圖啊,讓我看得怕怕的……畫完了畫,程老師又把小竹條發給我們,開始教我們如何做風箏:找到竹條的竹青面,沿著竹青在竹條上涂一層百得膠后,將竹條粘到風箏紙的相應位置,我們共粘了三條,兩橫一豎。這樣一個個美麗的風箏就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迫不及待地穿好線,就一溜煙似的飛奔而下,在開闊的'廣場上開始了試飛“工作”。風微微吹過,吹起了風箏,也吹起了我們陽光般的燦爛笑容。我們一個個都興高采烈地紛紛向程老師“報喜”——五個風箏都飛得很好。
最后,程老師還告訴了我們一些調整風箏的辦法:如將橫條背面用細線拉住,使風箏變成弧形面,可以讓風箏飛行更穩定;風箏若左偏則上線左移少許;右偏則右移少許;遠而不高,則收短上綱線;高而不穩,則收短下綱線……聽得我們如癡如醉,紛紛感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問大得很啊!
做完風箏,我們來到運河廣場,尋訪民間現場書法家——江皮祥。在廣場上,掛著一幅幅江老師的書法、美術作品,上面的字龍飛鳳舞,讓人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江老師簡單講述了寫毛筆字的要領:握筆姿勢要正確,筆畫要寫穩,用筆要有力,字的中心點要找好,字的構架最要緊……聽得我們不停地點頭。我們一開始都寫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但在媽媽和江老師的鼓勵下,漸漸變得大大方方的了,寫得好時甚至還受到旁邊圍觀的幾位爺爺的稱贊呢!聽得我們一個個都心花怒放的。
通過這次小隊活動,我們知道了風箏、對聯和毛筆書法都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今后我們要繼續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這些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舞獅是中國民俗傳統。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活迎神喜典也應運而生。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于立門墩、房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于是人們便創作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我的'家鄉浙江在喜慶日子里就會有舞獅的表演。我看見過舞獅的隊伍。獅頭又大又圓,眼睛炯炯有神,看起來很威武。臉上涂著金色的顏料,嘴巴一張一合,舞獅的人能從嘴里看到外面的情況。獅子動起來樣子很活潑。真有趣!
我希望人們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都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從古至今,我們人類依然保留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是春節。
過春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貼著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春節還要放鞭炮,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里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衛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登高等。就拿過年放鞭炮來說吧。
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來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侖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卻拿來紅紙做春聯,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和與人和人的關系的調整和改善的社會實踐中,富于創造的中華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中華民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能成為和愛琴文明、猶太文明一樣的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彩一筆。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學主義和西方現代文明主義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卻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于是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存與亡。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于文化的概念。學術界許多年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雖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學術視野當中。對文化概念的闡發不一而同,但是對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精神產品的凝結。我們所探討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地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以“仁”為核心的“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仁愛精神,不但包括人對于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還包括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以“義”為信仰的“公平正義,堅守原則”的倫理道德,是一個社會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以“禮”為內容的“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的禮儀規范,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為對象的“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于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為標尺的“忠于職責,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學關于誠信的思想,是我們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資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中庸之道”的處世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胸懷、“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坐標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歷史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歲月里,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只身來此,江面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樸的民族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鐘,而人們似乎不曉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占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么“情人節”,什么“圣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們為什么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猛地,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于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卷起波瀾,消失遠方??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我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個大寶庫,里面有無盡的寶貝。比如中秋節吃月餅、過年包水餃等。其中,我最喜歡包水餃了
水餃的樣子各種各樣,有波波餃、錢包餃、元寶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月牙餃了。月牙餃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先把水餃皮放在左手掌心,再把適量的餡放入水餃皮里面。然后把餃子皮對折立起,右手端邊的角捏住,右手食指向外輕推外側皮,與外側皺褶捏緊。重復步驟至左端餃邊,交將兩端封口處捏牢。一個月牙餃就做成了。
過年包水餃這個傳統習俗真有趣!
傳統文化作文 篇10
倪嗣沖掌握安徽軍政大權后殘酷迫害革命黨人,鎮壓“五四”愛國學生運動。他自任安徽省“清鄉”督辦,肆意捕殺革命黨人和群眾。倪軍占領壽縣城時,一次就殺害水百川領導的革命黨人和群眾數百人。倪嗣沖龐大軍隊每年所需軍費高達380萬元。為了支付這筆軍費開支,他在安徽橫征暴斂田賦和關稅。田賦除正額以外,還有“平余”。民國3年6月,倪借口“改朝換代”,通令全省各地“驗契”。規定凡民間所有宅房田產,不論紅白契約,過去現在,是長期典當還是臨時典當,一律限期向所在縣政府更換官契紙,并繳納20%的.驗契稅。如果抗不驗契,不但要沒收地產、房產,還將逮捕入獄。倪還借興辦皖北水利為名,強行征收食鹽附加稅,還有米捐、軍需附加稅、房契稅、屠宰稅、花布稅、商稅、船運稅、茶稅、印花銳等;倪督軍公署設在蚌埠,在蚌埠還征有房鋪捐、馬路捐、衛生捐、消防捐、渡河捐、板車捐、花捐、娛樂捐、煙燈捐、人力車捐、地皮捐、糧食附加捐、煙葉捐、糖紙捐、筵席捐等等。倪氏在阜陽、阜南一帶置有田約3萬余畝,加上在各地開辦的工廠、銀行等,當時有資產價值銀洋8000萬元之多。
倪嗣沖統治安徽達10年之久。民國7年,患癱瘓癥,長期臥床。民國9年,皖系軍閥戰敗后寓居天津,于民國13年死亡。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07-06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傳統文化的作文11-17
與傳統文化的作文01-15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傳統文化作文12-15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12-17
傳統文化孝道作文02-04
(精選)傳統文化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