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杰出名人故事
歷史杰出名人故事1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于他是英華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于4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
它像一個美麗光環,在我們不遠前方閃耀著眩目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興趣,引發了他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數學家。
歷史杰出名人故事2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漢政治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三年不窺園”是說他少年時候專心學習、目不他視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常有客至家。客人聽說他學習刻苦,都很喜歡他,茶余飯后,每每把他叫出問來問去。時間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煩,便在后院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后院,因離前院客廳較遠,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擾他。幽靜的環境,使他學習更加專心致志。他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后院一步。他家后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從窗內就可以看到園內的百花盛開,隔著墻就可以聽到園中的鳥叫,出角門一步,就能跨人園內散心。但是這些,都沒有使他動心;不要說去花園游覽,就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父親知道后,感到這孩子很有志氣,從心眼里高興。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來家做客,當問到董仲舒的.情況時,其父回答說:“搬到后院讀書去了。”
安溪道:“你后院和花園相鄰,每日花香鳥語,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嗎?”
董父說:“不,他連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覺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單獨去后院看看。董父覺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絕,就同意了。
安溪來到后院,躡手躡腳地來到書房窗下,見董仲舒正在桌前專心讀書。安溪故意在窗外來回走動,且腳步很重,而董仲舒卻無動于衷。過了一會兒,安溪又故意咳嗽了兩聲,董仲舒還是充耳不聞。就這樣,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兩個時辰,而董仲舒對窗外竟連眼皮也沒抬。
安溪心中感動,不忍心進屋,便回到前院,對董父說:“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如此專心用功,實在是少見啊!”
從此,安溪每年都要來訪一兩次,而每次來訪,都要到后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后院,都不進屋打攪,使董仲舒從沒發現過他。
一晃三年過去,安溪再次來到董家,對董父說:“今天我可要見見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塊去!”董父被友人的關心所感動,便和他徑直來到董仲舒的書房,對兒子說:“仲舒,休息會兒吧,快來見過安叔叔!”
董仲舒聞言,慌忙起來見禮。
安溪笑著問道:“賢侄,你幾年沒見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沒來了吧。”
他的父親插言說:“其實,你安叔叔每年都要來一兩次的,但從來不忍心打攪你讀書,才沒叫你啊!”
董仲舒聽了,急忙來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說:“謝謝安叔叔的關心!也請叔叔原諒小侄的無禮。”
安溪問道:“賢侄三年來果真沒去過花園嗎?”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書,不知道外有花園。”
安溪說:“賢侄果然有志,叔叔沒有其他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今天給你帶來一部書,算對你‘三年不窺園’的獎勵,不知你是否喜歡?”
董仲舒接過一個紅包,打開一看,是部《春秋》,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幾年來想讀此書而未找到,今日終于如愿以償了,多謝安叔叔!”
從此,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事便傳開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令在全國各地召集“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眾,第一個受到接見,并在武帝的當面策問中,第一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深得武帝歡心,隨之重用,讓其出為江都相。其后,他以《春秋》治國,推行“三綱”“五常”,為鞏固封建皇帝的中央統治地位創立了理論根據。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中央集權的封建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
歷史杰出名人故事3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里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時,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羨慕在燈光下讀書的人,他靈機一動,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可以讀書了。
匡衡正在思索著該如何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墻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墻上晃來晃去。小匡衡靈機一動:我如果在這邊偷偷鑿個洞,隔壁燈光就能穿墻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里來,我不就可以借著這點亮光讀書了嗎?
他高興地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墻壁下方偏僻處鑿了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連忙從床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亮處,專心致志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別欣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從此以后,匡衡白天幫大人忙田里的農活,夜晚借著那一小束從隔壁人家借來的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經過不懈地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學者。
【歷史杰出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名人故事04-28
歷史名人故事05-11
歷史名人故事08-04
【熱】歷史名人故事09-28
歷史名人故事【推薦】05-28
經典勵志的歷史名人故事05-08
【精】歷史名人故事05-15
歷史名人故事(優)06-26
中外歷史名人故事02-22
歷史名人的愛國故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