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jié)的故事 推薦度:
- 中秋節(jié)團圓的故事 推薦度:
- 中秋節(jié)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精選)中秋節(jié)的故事15篇
中秋節(jié)的故事1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根據(jù)中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節(jié)”。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個秋天的第二個月叫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也叫“仲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人賦予了月亮許多的傳說,從蟾蜍登月到玉兔搗藥,從吳剛砍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繪就了各種各樣的為月宮世界添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漢代到唐代,木騷人一直唱月、唱月中,而八月十五這一天成為表達感情的絕好時刻。北宋太宗年間,官方正式將8月15日定為中秋節(jié),意思是正值三秋之中,萬民齊慶。中秋之夜,月光當空,清輝滿地。人們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8月15日是親人團圓的日子。因此,中秋節(jié)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已成為一年中的重大節(jié)日,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guān)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歷來是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屆的`秋季賽恰好在八月份舉行。風光與激情并存,人們把中學生視為月中的贏家。每逢中秋節(jié),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已成為全社會的重要習俗。歷代流行,中秋節(jié)逐漸成為我國漢族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之一。
中秋節(jié)的故事2
為了豐富學生節(jié)日精神文化生活,培養(yǎng)和樹立認知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繼承傳統(tǒng)、弘揚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9月22日,南京市長城小學舉行了《天天故事匯主題日特別版》之“神州一片月,天涯共此時”主題廣場活動。
一段妙趣橫生的中秋故事拉開了活動的序幕。五年級的小伙伴們帶來了歌曲《但愿人長久》,唱出了月亮的.含蓄、皎潔、溫柔,把我們對親人的祝福、對親人的思念遙寄給他們,展現(xiàn)了小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整場演出以學生表演為主,涵蓋歌曲、舞蹈、相聲、朗誦等節(jié)目種類,歡快的舞臺氣氛一度將主題廣場活動推向高潮。不但表演節(jié)目精彩,連穿插在表演中的趣味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大家都踴躍回答,期待贏得驚喜獎品。臨近尾聲,許多大月餅被老師們端到舞臺中央,黃德俊校長和同學們共同品嘗著美味的月餅。
中秋節(jié)是團圓的節(jié)日,更是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學校正是利用德育特色課程《天天故事匯》這一新型途徑,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主題日教育,讓孩子們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在體驗中獲得快樂。
中秋節(jié)的故事3
一、嫦娥奔月
傳說后羿射下來天上的九個太陽,為民除害。隨后就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姑娘,夫妻非常恩愛。有一次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了兩顆長生不老的仙丹,回家后交給妻子嫦娥保管。
三天后,后羿率領(lǐng)弟子們進山打獵,他有個叫逢蒙的弟子卻裝病留在家中。原來這個逢蒙是個小人,他偷窺到嫦娥保管的仙丹,想借此機會把仙丹搶走。嫦娥被逼無奈,就拿出兩顆仙丹一口吞了進去,然后身子便輕飄飄地飛出窗口,一直飛到天上,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得知此事,發(fā)現(xiàn)逢蒙早已經(jīng)逃亡,氣得他頓足捶胸,悲痛欲絕,仰天呼喊妻子的名字。朦朧中看到月亮上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便飛一般地朝月亮追去,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嫦娥,就在這天的月亮下面擺設香案,祭拜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二、玉兔搗藥
相傳月亮上除了嫦娥之外,還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都稱為“玉兔”。這個玉兔經(jīng)常拿著一個玉杵跪在地上搗藥,然后做出藥丸,傳說服用此藥丸后可以長生不老。
三、吳剛伐桂
傳說把守南天門的吳剛與月亮上的嫦娥很要好,因為經(jīng)常去找嫦娥相會,疏于職守,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樹,如果他砍不掉這棵樹,就永遠不要回南天門,更休想與嫦娥相會。
吳剛足足砍了半年,好不容易快要把樹砍光了,玉皇大帝卻派了一只烏鴉,把吳剛掛在樹上的衣服叼走了。當吳剛把衣服追回后,發(fā)現(xiàn)被砍下的樹又恢復原來的樣子了。
從此以后,每當吳剛快把樹砍光的時候,烏鴉就會過來,吳剛只要扭頭看它一眼,大樹就又重新恢復原狀,永遠也砍不完。
四、貂蟬拜月
相傳三國時期的貂蟬,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出生后,當?shù)氐奶一ā⑿踊ǎ陜?nèi)都是隨開隨謝;貂蟬夜里祭拜月亮時,就連嫦娥都自愧不如,匆匆隱身而去,這也是成語“閉月羞花”的`由來。正因為貂蟬的這種美貌,才迷惑住了有勇無謀的呂布,使得王允的連環(huán)計得以成功。
五、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殘暴統(tǒng)治,各地紛紛起義抗元。高郵人士張士誠為了暗中串聯(lián)各地的起義隊伍,就利用中秋節(jié)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其中夾上一張紙條,約定中秋夜起義。從此便形成了每年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節(jié)的故事4
什么節(jié)日吃月餅?中秋節(jié),沒錯。為什么要吃月餅呢?傳說,有個人叫后羿,做了許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贊揚。西王母給后羿長生不老丹后,后羿讓他的妻子嫦娥保護仙丹,有一天后羿去打獵,他的妻子正在做家務,一幫強盜發(fā)現(xiàn)后羿不在家,就趁機威脅嫦娥讓她把仙丹交出來。嫦娥見情況不好,她就把兩顆仙丹吃到嘴里,飛到了月亮上面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羿非常想念他的妻子,使用面做成像月亮一樣的食物,希望妻子能下來和他一起吃月餅。
在中秋節(jié)那天,我和家人去美麗的新蕾公園的.河邊來觀賞月亮,抬頭仰視,我看見月亮像潔白的玉盤,那么園那么亮,讓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小時不時月,呼作白玉盤。”月亮發(fā)出的光芒是那么柔和、那么柔美。奶奶指著月亮說:“那黑色的地方是掛花樹,嫦娥和小白兔正在磨藥,吳剛正在砍樹。”我想在凡間的后羿肯定想他的妻子。那金燦燦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讓我想起一句古詩:“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月亮倒映在水上,風吹了起來,使水面蕩起波紋,使月亮更加美麗。
中秋節(jié)是個團圓的日子,此時我非常想念在外地的爸爸,祝他節(jié)日快樂。
中秋節(jié)的故事5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wèi)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zhuǎn)動人!
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jié)的'故事6
1、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fā)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3、兔兒爺
由于玉兔搗藥的神話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已確信玉兔的存在。大約從明朝時起,北京一帶便興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兒爺?shù)牧曀住!堆嗑q時記》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免之像以售,謂之兔兒爺”。兔兒爺多用膠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異,大的高達三尺,小的僅有二三寸。兔兒爺經(jīng)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執(zhí)杵,背上插著紙筆和小旗。由于受戲曲人物的啟發(fā),兔兒爺?shù)男螒B(tài)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武士,頭戴金盔,身披戰(zhàn)袍;有的像剃頭郎,肩挑擔子,手執(zhí)太平鼓。為其襯托,兔兒爺經(jīng)常騎著獅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騎,偶爾也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兔兒爺形態(tài)各異深受百姓喜愛,中秋祭月之后,往往成為孩童們愛不釋手的玩物。
4、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5、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女,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lǐng)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過。兔仙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guān)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做伴。
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guān)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6、嫦娥奔月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集中體現(xiàn)在嫦娥奔月這一傳說上。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就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西漢名籍《淮南子·覽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靈藥,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獨往,難免冷清。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大概是為了懲罰嫦娥的私奔,在其專著《靈憲》中說,超群絕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變成丑陋的蟾蜍——癩蛤蟆,并被罰在月宮中搗藥。
但是,蟾蜍的丑惡形象和美麗的月亮畢竟難以協(xié)調(diào),在民間,人們慢慢地為奔月的嫦娥恢復了原來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變成了美女,孤棲月宮,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從唐代開始將八月十五賞月改為祭月,盼嫦娥回歸人間。為使她在月宮不感寂寞,人們又逐漸創(chuàng)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樹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進一步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吳剛伐桂,可桂樹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到了宋代,中秋節(jié)習染成風,賞月、玩月更加熱鬧、普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京師祭月,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在夜半之時焚香拜月,“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蟾宮折桂,喻科場得意)……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了兩三千年,添枝加葉,越來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包容著人類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同時也反映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強烈愿望。
中秋節(jié)的故事7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標志。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聚會,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而月餅的制作從唐代往后就越來越考究,那會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進口貨而叫做餅。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從這些古典詩句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月餅和現(xiàn)在已較為相近了。
中秋節(jié)的故事8
一年一次的中秋節(jié)到了,我很期待,因為在今天爺爺奶奶都會來到我家過年啦。
客人一個個的來到了我們家,飯已經(jīng)做好了,爸爸也買來了美味的月餅,我們吃完飯,大人就做在沙發(fā)上聊天,媽媽就又端來幾塊月餅,我們便慢慢品嘗了起來,這時,夜幕降臨,柔和的月光灑在陽臺上,我站在陽臺上,看著皎潔的月亮,月亮像一只大玉盤掛在天上,我想:玉兔和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吃月餅呢?
我一轉(zhuǎn)頭,看見爺爺奶奶的臉上掛滿笑容,這時,我的心里想出了四個字:“團團圓圓!”
中秋節(jié)的故事50字簡單3
中秋節(jié)那天,爸爸從南豐來到甘竹,帶我回老家過節(jié)。
那天,家里沒有摘蓮子,我們做完作業(yè)就快樂的玩,有的.玩球,有的看電視,還有的玩老鷹捉小雞。
中午到了,大姑姑和二姑姑兩家人也全來了。飯熟了,有餃子,有米飯,有面條,有月餅,還有一桌好菜,非常豐盛
晚飯后,我們大家一起到陽臺上邊吃月餅邊看月亮,月亮又大又圓,真像個大玉盤。爺爺告訴我們,中秋節(jié)吃月餅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我們開心的笑了起來。
我永遠忘不了這個熱鬧的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故事9
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jié)原是豐收的節(jié)日。在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民在豐收的季節(jié)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節(jié)日之所以成為佳節(jié)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guān)。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jié)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知道,對于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jié)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jié)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jié)的故事10
依然的佳節(jié),卻早是人是情非。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沒黃花分外香,卻加快了時間的跳躍。
冷風刮貧瘠了大地,為了中秋節(jié),我就背著大堆的書,穿著灌滿冷風的衣服趕赴家了。
老遠就聽到車站的嘈雜,進來更是滿眼的各界人士。平常廖無人煙的售票口排起了老長老長的隊伍,候車椅上更是成堆的行李。唉,每人都要回家過中秋,此時的人潮高峰不知何時才能消散。無奈站在“蛇隊”后伴隨前方的人向前蠕動,不是首次坐車,不是首次買票,首次這么緊張,怕這么一群人把無辜的我踩死腳下;怨父親,不可以來接我;恨學校,不早些放假。一輛大巴踩著天黑的最后一刻到站,我拋開所有怨言,歡快奔去,哈~,誒?哪個掛住了我的包?哪個踩上我的腳?哪個在擠我?啊啊,我不可以呼吸了,啊
啊,擠著我的胳膊了,疼、疼啊、野獸、野獸啊。包丟在后面,其他人都一轟向前,我如何退后啊?一同學將我拉回,看來我之前的后怕不是杞人憂天,要不是這棵救命稻草,我早就躺在眾人的腳板下嗚咽了。錯過了車不算,受了傷不算,受了冷不算,天黑了,下班車還有么?中秋,中秋,是擁擠?是人山人海?還是人頭壓人頭、人腳踩人腳?
中秋早晨不賴床,頂著七點的鬧鐘走出屋門。純真無邪好,藍天白云掛太陽,好久沒如此的景致了。仿佛從沒昨日的寒氣,一掃陰霾,也忘記了昨日的倒霉。翹著二郎腿,咬下一口月餅,呵呵,原來月餅也沒那樣難吃,沒那樣難消化。中秋團圓,大家一家坐在了一塊,吃著難得的團圓飯。
假如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滿足。
一盤水果、一盤月餅、一陣歡笑;一個對視、一個微笑、滿園豐收,手拉家人手。此為滿足,此為中秋之味。
假如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放卻。
過去戀上離家的感覺,牽掛會成為動力。為了家,我會努力,會做出成績。在團圓的日子,卸下裝備,卸下疲勞,不需要努力,不需要警惕。此為放卻,此為中秋之味。
假如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爽朗。
當那輪月亮懸在空中,本是無暇觀賞,又是無意抬頭。一份明亮,幾份純凈,這真是太陽的.光芒么?沒那樣討厭的刺眼的光芒,沒那樣不被人直視的孤傲。駐足,原來月亮的美好,在于將我們的美好毫無保留的獻給其他人,它并不凄冷,并不充滿拒人于千里以外的氣息。可以在那份爽朗中融化,對所有些壞心情擺擺手。我向往的單純,喜歡的溫順,原來,在這里。
多角度的看待問題,一直美好沖淡厭惡。中秋,我尋到了想要的,想要的感覺。圓滿的,將不僅僅是月亮,而是我的將來。這個時間的跳躍,讓我離理想更近。
中秋節(jié)的故事11
據(jù)說,在天寶初年某一個中秋節(jié)的夜晚,玄宗正在宮中賞月,那位被玄宗請到宮廷傳授神仙之術(shù)的叫羅公遠的大師,過來對玄宗說:“陛下能否和臣到天上月宮中一游呢?”
玄宗馬上表示同意。
于是,羅大師取過一根桂樹枝(有說是手杖)向著空中擲去,桂枝化作了一座銀白色的天橋。羅公遠邀玄宗與他同登此橋,走了好遠,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華美壯觀的宮殿,羅公遠告訴玄宗這就是月宮。
這時,數(shù)百名仙女在廣庭翩翩起舞,而且伴有美妙的音樂。
玄宗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知不覺上前詢問:“這是什么曲子啊?”
仙女們回答:“此《霓裳羽衣》也。
玄宗如醉如癡,他本來精通音律,于是把曲調(diào)默記于心。羅公遠又把玄宗帶回了人間的宮殿,回顧剛才走過的`天橋,已經(jīng)渺然不知何處了。
中秋節(jié)的故事12
因此,后羿之名揚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愛戴。有一個能歌善舞、美麗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給了后羿。婚后,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后羿除給年輕人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一個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無比,身懷絕技,人稱“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頂峰喜瑪拉雅山,支脈的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用箭射落九個多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按時起落,在天空運行,為民造福。
做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來的獵物接濟窮苦的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都夸后羿娶了一個溫柔、賢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邊國家與地區(qū)的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徙弟多了,人員也就復雜了。有一個心術(shù)不正的小人,名叫逄蒙的.也乘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道教祖師爺爺太上天君,天君剛剛用八卦蘆練成一種長生不老之藥,天地間不少神靈與人吃了他的藥后,一個個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訪尋找與仙有緣之人,祖師爺爺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為民造福的功德,便賜給后羿一包長生不死之藥。
據(jù)說,不管是人還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愛的妻子嫦娥與鄉(xiāng)親們,更不愿意一個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竊看見了。
拜倒在后羿門下逄蒙,原本就是個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長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竅了嫦娥藏藥之處,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藥,自己升天成仙。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進了臥室,對嫦娥非禮,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身單力薄,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知道自己打不過壞人,便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果斷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藥性發(fā)作,嫦娥吞下藥后覺得自己身輕如燕,身子一下子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宮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著他,好似妻子正在傷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變得又大又圓,后羿更加思念愛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擺下供品遙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傳到民間,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們以月餅、瓜果相送,有“合家團圓”、“吉祥平安”之意,故傳到明代俗稱“團圓節(jié)”,便有“中秋節(jié)”拜月等種種說法。
中秋節(jié)的故事13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xù)賞月,名為“追月”。據(jù)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中秋節(jié)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歸藏》。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fā)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jù)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jù)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據(jù)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jié)的故事14
今天是中秋節(jié),媽媽給我查了一些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資料,我看到資料上說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于"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jié)又叫"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團圓節(jié)"。
媽媽又給我講了月餅的來歷,傳說董永的妻子是天上的仙女,仙女又給董永生了個大胖兒子。有一天,兒子長大了,兒子就想,為什么別人的孩子都有媽媽,自己卻沒有媽媽呢?他越想越傷心,天上的吳剛一見,心就軟了,就打扮成一個農(nóng)民的樣子走到孩子面前,說:"可憐的孩子,我送你一雙登云鞋,等到月亮升起的時候,你就穿上登云鞋,跳到天上去,你就可以見到你媽媽了。"說完,那個農(nóng)民就"嗖"地一聲不見了。可憐的孩子聽了吳剛的話,傻傻的一直等啊等,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就穿上了登云鞋,終于等到明月升起的那一天了,一蹦就跳上了月宮,仙女們看見可憐的兒子來了,就把嫦娥姐姐送的'蜜糖做成仙餅,給兒子吃。玉帝知道后,龍須大怒,就說吳剛多管閑事,就罰吳剛?cè)タ硺洌竦圻派人叫那孩子的登云鞋拿回,打發(fā)麒麟,把那可憐的孩子打下了凡間。
不久,那個孩子做了大官,就想起了媽媽給他做的仙餅,就叫人們把這餅做成圓的。后來后人就把這餅稱為月餅。
原來月餅有這么多故事啊!這個中秋節(jié)我學到了許多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jié)啊!
中秋節(jié)的故事15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民眾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劉伯溫軍師思慮片刻,想出一計策,讓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
從那以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月餅的工藝初始便是大餅子來源,人們逐漸把餅子和餡料,捏成一團,便有了月餅模樣,直到現(xiàn)代,咱們有了模具,五花八門的月餅便更加讓人有食欲感。
【中秋節(jié)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秋節(jié)的故事06-30
中秋節(jié)的故事06-09
中秋節(jié)傳說的故事05-22
中秋節(jié)有關(guān)的故事04-27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故事07-03
[精品]中秋節(jié)的故事12-01
中秋節(jié)的故事簡單01-30
中秋節(jié)的故事作文01-15
中秋節(jié)故事作文02-05
民俗中秋節(jié)的故事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