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清明節的來歷14篇
清明節的來歷 篇1
清明的主要活動有,祭祖、踏青、吃清明團等。古時候的清明還有蹴鞠、斗雞、禁煙火等傳統活動。
祭祖:清明節是紀念先祖的節日,因此祭祖是清明的主要傳統習俗。清明祭祖主要儀式就是上墳掃墓,掃墓當天要將先祖墳墓周圍清理干凈,然后擺上祭品。由于現在提倡文明掃墓,一般用鮮花來代替祭品,表達對去世親人的思念。
踏青:清明節期間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這個時候也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人們在郊外祭祖結束之后也會和親朋好友一起春游。男女老少結伴而行,欣賞春景,放松心情。
吃清明團:到了清明節前后,就是人們吃清明團的'時候了。吃清明團主要源于古時候清明禁煙火吃冷食的傳統,現在吃清明團已經不需要禁煙火,而成了人們的節日美食。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過程中沒有食物可以吃,大臣介之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給公子重耳煮了一鍋肉湯,重耳吃了后漸漸恢復精神,后來重耳成為了君王,封賞的時候卻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隱退,重耳帶人去請重耳出山,放火燒山的時候不慎將介之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重耳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后又改為清明節。
主要活動
清明節有蕩秋千的傳統
清明節的時候天氣和暖,正是玩耍的好時候,所以,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蕩起了秋千。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清明節有踢足球的傳統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時分踢足球的傳統,隨著人們對運動的熱愛,這個傳統也就延續至今。
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有掃墓的傳統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遠行的游子和在家的親人們都來到先祖們的墳頭進行祭拜,追思先人和家族的歷史,所以,每年清明節的時候還有掃墓的傳統。
清明節有踏青的傳統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有放風箏的傳統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來歷 篇2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也叫食寒節。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節的來歷 篇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人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些地方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插柳等傳統活動。
寒食節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到了秦漢時期,掃墓祭祖的風氣日漸興盛,人們常常將掃墓時間從寒食節延至清明。
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兩個節日融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清明節了。
清明節的來歷 篇4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歷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由于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歷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澳門則是其中一個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另一個是冬至)。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游、蕩秋千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游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游、蕩秋千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的來歷 篇5
清明節氣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并且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代人們根據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以來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節的來歷 篇6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于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來歷 篇7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后來成為民間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節的來歷 篇8
草綠了,花開了,樹木的枝葉又開始茂密了。又是一年清明時,大家紛紛去祭奠已故的親人,我也想起了我的大爺爺。您離開已經整整一年了,可是我想您。
記得有一次,我和您一起去萬達廣場玩爬網梯。一開始我很興奮,一口氣爬了好幾層。但隨著高度增加,離地面越來越遠,網繩晃個不停,我的腿肚子也抖個不停。從上往下一看,我眼一暈,趴在上面不敢動,淚水立馬就涌出來。大爺爺卻在底下瞧得仔細,飛快地繞過來,沖我喊道:“我們是堂堂男子漢,不害怕,不要哭!爺爺在這兒等著你。”看到您充滿期待的眼神,我站了起來,一層層堅持爬下來。當我到達地面,您早已張開雙臂,做好了迎接我的.準備。我把手放進您的手掌,大手握著小手,仿佛剛才的膽怯根本不曾出現過。
直到現在,每當遇到困難,我都會想起您,回想起當時那一幕,而我的指間好像還存著您給的勇氣和力量。
清明節的來歷 篇9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資料,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之后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此刻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向延續至今。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之后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一樣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可是的一個詞。
至今,清明節已發展為我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來歷 篇10
晉文公為了懷念介子推命令,每年火燒綿山的三天全國近火,這幾天靜國只能吃涼的食物了,沒有熱食不給燒火嗎?后來慢慢就變成了寒食節。
因為當時的'晉國文化屬于強勢文化,還是劫很快推廣到全中國,成為全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原本是節氣,還食材,是節日,但是因為寒食節緊跟著就是清明節,后來干脆兩者一塊過。
掃墓本來也是寒食節的內容,不是熱,是到山上去祭祀。后來兩節合二為一,清明節慢慢的就有節氣變成了專門掃墓祭祖的節日了。
古時清明節與7月15中元節以及10月15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合祭祀鬼神有關。
擴展資料:清明節的習俗活動:蕩秋千、踏青、蹴鞠、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祀、插柳、拔河、射柳、斗雞、蠶花會。
清明節的來歷 篇11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晉文公,名重耳。在他41歲那年,因為王位之爭,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隨從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當他看到重耳滿臉疲憊時,偷偷從大腿上割了一塊肉做了碗肉湯給重耳喝,這讓重耳十分感動。
后來,重耳登上王位,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燒山,結果沒想到卻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從那之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來歷 篇12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好處。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構成帶給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的來歷 篇13
每年清明節前后,隨著人們掃墓、出行高峰的到來,鮮花、水果、餐飲、祭祀用品等行業都能借機“火”上一把。今年是國家調整休假制度之后迎來的第一個小長假,這個與雙休日相連的三天假期,讓更多的人得以踏上回鄉祭祖、外出踏青的旅程,也激發了許多傳統節日習俗的再度復活。
3月30日,兩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儀式前整理服裝。當日,13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來到山東曲阜孔林,身著漢服,手執笏板,以古禮向孔子表達尊崇之意。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銀川市各大陵園內,很多人把祈福卡掛在墓地旁的樹木上,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新華社記者 馬俊 攝
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
在很多人心目中,清明節就是祭祖和掃墓。民俗專家則認為,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和先烈,更有著熱愛生命、親近自然的含義。追思逝者的同時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長假讓人們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也促使清明“生死經濟”中“生”者部分得以凸顯出來。
據南京迪普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近日對南京市民關于如何度過第一個清明小長假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位列前三位的過節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掃墓。老南京的掃墓習慣是“趕前不趕后”,尤其是不能過了清明再去掃墓,因此僅有近兩成市民會選擇假日期間祭祀先祖。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俗專家陶思炎說,把清明僅看成是掃墓的節日,是現代人對傳統節日內涵的極大誤讀。清明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陰歷陽春三月,風和日麗,草長鶯飛、萬物復蘇,一改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凈明潔。后人將祭祖、寒食節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記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紛紛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線游。中青旅國內部相關負責人姜鵬表示,各省省內及周邊城市的短線游將成為今年清明出游的熱點,主推踏青游、民俗游。
陶思炎說,其實古人也和我們一樣,除了禁火、掃墓外,還有插柳枝、蕩秋千、放風箏、斗雞等戶外活動。相傳是因為清明節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人們組織了一些體育活動以強身健體。
秦淮放燈習俗中斷了七八十年
南京夫子廟的秦淮燈彩聞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間將舉行一系列的“傳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動。其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舉行的“放燈”儀式。人們可以花上10元購買或自己動手制作一盞荷花燈,寫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憶先祖的同時,也為生者祈福。
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古時就有“清明賜火”的習俗,如今已是鮮為人知。相傳因寒食禁火,人們將從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到了清明節,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有詩云:“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唐代“清明賜火”的習俗曾盛極一時,皇帝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據介紹,這一活動還借鑒了民俗“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其中有普渡眾生的含義。
人稱“金陵燈彩陸”的花燈老藝人陸有昌告訴記者,秦淮河放河燈的習俗已經中斷了七八十年,現在的扎燈人都沒有做過,這次大家也是經過反復琢磨和試驗,才制作出了簡單、安全的荷花燈。而將荷花燈放置河中,隨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納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諧吉祥之意。
此外,陸有昌還大膽設想,將清明節的標志——“柳枝”,與花燈結合起來。據說“柳枝”對于清明節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菊花之于重陽。
陶思炎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一是因為傳說介子推是抱著柳樹死去的,二來楊柳正是清明前后發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強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達了生者希望死者復生的美好愿望。
民間文化“傳承”之外更要“創新”
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元宵這些傳統節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動,清明祭掃,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春節團圓,元宵鬧花燈等等。時至今日,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節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節似乎僅剩下一個“燒”字。
秦淮區旅游局局長姜勇美認為,清明小長假的到來,為恢復發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機。重現“清明賜火”等傳統習俗不僅大大豐富了清明節的旅游文化活動,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費方式。
據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機將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開辟短線游市場之外,還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賞花路線中加入了農事桑蠶、祭祀紀念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掃墓和祭奠活動也融入了不少傳統節日習俗。
陶思炎認為,應借節日效應恢復更多的民俗活動和傳統食品。比如放風箏,意味著去掉以前的穢氣;蕩秋千,又稱為“半仙之戲”,有千秋萬代、長壽健康的意思;此外還有打馬球、斗雞、取火比賽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團和糖藕之外,過去還有吃燕子型棗泥糕的習俗,象征著呼喚春天的到來。這些傳統習俗和“儀式”能夠讓人們在追憶祖先的同時凈化心靈,心懷感恩與敬畏之情,進而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根植于每個人的心里。
但他也強調,民間文化活動“傳承”之外更需要“創新”。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普遍缺乏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節日過于“概念化”,沒有適合的活動載體。商家的大聲吆喝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畢竟局限于“消費”層面。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清明節: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4月4日是清明節。學者說,清明節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文化禮俗,是全球華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中非同一般,它既是農事節令又是重大節日,還是惟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節氣。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指出,清明節淵源久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原本是歷法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就是說,這個節氣萬物復蘇,已是合適的耕種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階段。烏丙安說,清明節起初并沒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但后來它逐漸與前一兩天的寒食節交匯融合。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來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相附會,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兩個民俗節日交融后,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先人的習俗愈發凸顯,清明節于是發展為朝野上下共同重視的重要傳統節日。
海外僑胞、全球華人都非常重視這個民俗節日。每到清明節,很多港澳臺民眾和旅居各地的華僑、華人,都要回大陸祭奠先人、認祖歸宗。清明節已經成為傳遞親情、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血濃于水、慎終追遠的特殊日子。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的詩歌最多最好
作為重要的農事節日和傳統的民俗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吟詠清明的詩歌數量最多、質量最好。
清明處于春光明媚的季節,是人們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傳統節日,所以容易引發文人墨客的詩歌雅興。從唐玄宗這樣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這樣的詩詞名家,都喜歡在清明節引吭高歌。《全唐詩》和《全宋詞》的內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樣的作品有850多首。
清明節是傳統的掃墓祭祖日子,許多詩人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明代詩人高啟的一首詩,則反映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悲痛:“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時節,北方乍暖還寒,南方春意盎然。
清明又是一個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間有植樹、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宋代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表現了萬人郊游、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
清明節的來歷 篇14
一、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時得介子推割肉喂之。為君后,燒山想逼出隱居的介子推,誤將其燒死在老柳樹下。晉文公定這一天為寒食節,第二年老柳樹復活,便又定寒食節后一天為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習俗很多,古人在清明這一天除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而流傳到現代,大部分地區都只保留了掃墓這一活動。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意思是“農歷三月清明這一日,男男女女都去掃墓,提著酒壺酒杯,坐的轎子、騎的馬上都掛著紙錢,道路上熙熙攘攘都是掃墓的人。”
如今,清明這一天,各地都有祭祖掃墓的活動。人們來到先人的墓前祭拜,擺上菊花、水果、糕餅,插上香點燃,女主人在墓旁邊寫著“后土”的.石碑前燒紙錢,有的還會燒紙扎的轎子、房子等。男主人則用毛筆蘸著紅漆把墓碑上的字描一遍。之后禱告,請先人保佑闔家平安。最后燃放爆竹,掃墓活動結束。不過,如今,為了安全起見,許多人把放爆竹改成了放禮花筒。人們把供奉過的水果、糕點拿回去給孩子吃,據說能保佑孩子健康。
【清明節的來歷】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來歷11-08
清明節來歷10-23
清明節的來歷01-22
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09-22
清明節來歷作文11-07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11-08
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03-04
清明節的來歷[必備]08-19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04-01
關于清明節的來歷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