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1
課堂上陳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環境描寫中“烤”,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讓學生通過對表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陳老師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正是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比如,在學習重點句“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一句時,不僅沒有簡單地讓學生去體會文字,而是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寫法,比較寫法的表達效果,這樣由學生自然生發出的感受,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疲憊和艱辛后,進行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了體現母親辛勞的其他句子后,陳老師引領學生又回到這一句上,再練習朗讀,體現了讀、悟的層次性。她在無聲處滲透著語文意識,讓學生抓住字眼、詞眼深刻地體會母親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無疑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后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陳老師引導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又學習作者的寫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2
今天在滕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的課堂上,在孩子們的瑯瑯書聲中讓聽課者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母愛。下面談談本人的感受: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而成功的導語確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課始,滕老師引入歌頌母愛的古詩《游子吟》,讓學生深情誦讀,然后很自然地切入課題。接著滕老師以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統領學習的主要線索,找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
滕老師的課堂對話不離文字,不架空文字,始終落實在重點句重點詞上,但不拘泥于文字,引領和啟迪學生進入文字背后的感知“形”、體悟“行”、讀出“情”。
閱讀,是讀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過程。而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特點。《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點是句式的反復,如:三個“我的母親”,四個“立刻”。滕老師很敏銳地抓住了這些重點句子,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重點句的聚焦、放大,進行反復品讀,走進“我”的內心,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讓我們一起看看滕老師是如何處理這個重點句的: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簡短的一段話,卻盡顯母親的辛勞。滕老師先讓學生朗讀,自己體會,然后變換成小詩的形式再讀。此時,教師一個追問:“這是我的母親嗎?這真的是我的母親嗎?我吃驚的僅僅是這些嗎?還有哪些狀態?哪些行為讓我們感到吃驚?”滕老師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恰到好處的挖掘課文語言的未定點,拓展了學生心靈的空間。學生結合上下文,結合當時母親當時工作的狀況,想象出母親當時的樣子。這樣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設身處地地去讀,從而達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課文記敘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于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滕老師補充了作品《母親》中的語段,幫助學生了解當時國家的經濟狀況,從而理解一元五毛錢對一個家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習句子“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就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課堂的`最后,滕老師又出示了梁曉聲發表第一篇小說后感想的一段資料,更加深了學生對母親的崇敬,明白梁曉聲的成就與他母親的支持離不開。
這樣的資料補充正好補充了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點,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人物的情感。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為快,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課快要結尾的時候,滕老師讓學生在歌曲《燭光里的媽媽》氛圍中,寫出梁曉聲對母親說的話,這既是一次寫話訓練,又使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深刻感悟了作者的真情。
總之,滕老師這節課充分挖掘了教材,用好了教材,并且注重了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有效延與拓展。她的課堂思路清晰,重視了學生主觀情感的體會與感悟,把朗讀的功夫扎扎實實地下在閱讀的過程中,課堂中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和諧,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應該像滕老師這樣做起來。
《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3
《慈母情深》是梁曉聲的小說《母親》里的一片段,是一篇歌頌母親的美文。講述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表現了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對母親的敬愛之情,今天聽了喬海波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一課,感覺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整體感知,以讀促悟。喬海波老師抓重點語句、語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默讀讓學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而這些句子,恰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老師又是讓學生反復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之間不斷走進去,邁出來。老師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明白“愛”就藏在“震耳欲聾”的聲音里,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工作。
二、入情入境,渲染情感。喬老師的語言充滿感情,在整個課堂中起到渲染的作用。同時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讓人有一種幸福的心靈體驗過程,很佩服喬海波老師深厚的個人素養與扎實的文學功底。
三、閱讀感悟,不斷地豐滿人物形象。課堂上喬老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句式的反復,如:三個“我的母親”,四個“立刻”。喬老師很敏銳地抓住了這些重點句子,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通過對表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走進“我”地內心,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閱讀延伸、找到情感的共鳴。喬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的過程中,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分享自己慈母情深的感受。此時,學生能更深地體會到文中母親那偉大的愛。使情感再一次得到升華。緊接著一首《慈母吟》在學生齊讀中結束本節課的內容,教學環節緊湊。條理清晰。喬老師的這節語文課,以讀貫穿全文,使每一位聽課者都融入到那滿滿的母愛中,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有效地達到了教學預設的目標。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剛剛聽完喬老師的課,那親切自然的話語和學生深情地朗讀以及那深深的慈母情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尤為讓我欣賞的是:在本節課上,喬老師帶領孩子們品味到語言文字的深處去,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溫馨,感受母愛。
比如說喬老師從“湊” “挨”“烤”等詞體會因家境的貧困、母親工作的辛苦,抓住“七八十”、“我的母親”、“立刻”的重復出現,一步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母親外貌、神態和語言等細節描寫,交給寫生運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運用想像等策略,體會慈母情深。當我聽著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一遍又遍地朗誦著母親工作時的鏡頭時,我心頭一酸,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母親的疲憊和辛勞!這才是真切的體會,這才是真正的課堂。
此外,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喬老師注意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既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并學習作者的寫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最后一個環節——交流生活中你體會到的慈母情深。這一環節,孩子們由作者文字中的母親聯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母親,那種勞累是相同的,那種慈愛是相同的,那種期盼也是相同的。孩子們既能從寫詩中獲得了遣詞造句的成功體驗,也能在回憶母親的點滴關懷中,懂得感恩與回報。
【《慈母情深》評課稿及反思】相關文章:
《慈母情深》評課稿06-14
慈母情深的評課稿05-16
慈母情深評課稿05-16
《慈母情深》評課稿【經典】10-12
慈母情深的評課稿05-22
《慈母情深》評課稿[推薦]07-16
【熱】《慈母情深》評課稿07-16
《慈母情深》評課稿(熱)05-16
《慈母情深》評課稿【優】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