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最喜愛的景物評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評課稿準備工作,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最喜愛的景物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劉老師的本次作文指導課,洋溢著人文氣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滌蕩我的心懷。她那精巧的教學流程,充滿青春活力的課堂,富有人情味的評價……讓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著,思索著,努力使自己也成為美景中的一處角落。本次作文指導課,能結合教學內容,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主體性得到很好的發揮,體現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新課改下一堂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態下真實的佳課。下面,我就劉老師引領的作文指導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開發“材”源,別具一格
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內容為生活,形式為生活,終極目的為生活。
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新課標”在習作目標中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氣息的習作。
可是,鄉鎮的學生生活并不豐富,他們每天奔走于學校及各種特長班,日程單調,生活空間狹小,缺乏豐富的生活源泉。學生怕寫作文,總感到寫不好,主要癥結在于沒素材可選,于是只好拼湊或抄襲。針對這些情況,劉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充滿童趣的作文題材。把寫作范圍縮小到我們身邊熟悉的景物。整堂課中,學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讓學生“心動”、“口動”、“筆動”,解決了“作文難”的問題。
無論是口語交際,還是寫話,學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萬物皆活”。
二、多源指導,拓展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于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作文指導課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劉老師提供了句式,規范了語言。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以片斷訓練為重點。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間的表現形式。
我們要在五年級繼續進行詞句訓練,突出段的訓練這一重點,扎扎實實地進行段的訓練。段,在結構方式上有一定的組合規律,包括并列、總分、因果等。句,這一教學環節無不滲透著教師指導學生片斷組合以及謀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這次作文指導課之所以能如此成功,還得益于教師成功地引進口語交際。
劉老師這堂課先從“三言兩語話景物”,再習作,融口語交際、習作為一體,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開拓思路。
說和寫相互配合、滲透。口頭表達有效地提升了習作質量。我們知道,說話是從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橋梁。
加強學生對口頭語言的訓練,是保證由句列段的過渡乃至完成小學作文教學任務的需要。口頭語言傾瀉于筆端,便是生動的文章。
劉老師的這節課無不體現著“從說到寫”的這一科學規律。
三、精彩評價,活躍課堂
在這堂自由寫景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評價,而且評價方式多元,學生與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及師生互評。在評點中,再次讓學生揣摩寫法,感悟本次習作的要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傾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拓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劉老師在每次學生交流之前,總不忘交代學生認真聽,想想“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更精彩。”我們可以看到,課中,學生始終在專心地聆聽同學的說話,始終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的發言。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獲得共同提高。
總之,劉老師的課處處以人為本,充滿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學而未得的我豁然開朗,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我最喜愛的景物評課稿】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評課稿12-24
我的母親評課稿04-02
優秀評課稿優秀評課稿02-13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2-14
《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08-11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12-12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精選)08-27
她是我的朋友評課稿11-16
《我是少年阿凡提》評課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