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精選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
看了很久,心里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于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于了長城。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云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于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嘆作者描寫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么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2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想起這段話時,我想努力揣摩出作者當時的心情 。是愉快還是悲傷?是興奮還是寂寞?
慢慢咀嚼著這些似景非景的文字,慢慢滲入其中,用心聆聽著作者的心聲,用心去理解作者的精神深處,.用心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觸。
只身一人,期望著踏遍那些古人曾走過的地方,追尋那若隱若現的人文光輝,曾感傷過莫高窟,曾怨恨過道士塔,曾懂得了陽關雪。而更多的卻只是對那些殘破不堪的歷史的`無奈與惋惜。
作者也曾迷茫過,也曾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他無法在腦中找尋到能更好形容這些景的詞,因為他無法擺脫那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長期熏染。他每走到一個地方便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感動使他喟嘆。
作者看到的僅僅是景嗎?我想,人文精神才是他所感受到的最深的東西。文化的靈魂牽動著坐著的靈魂。他看到了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炎黃子孫的悲哀和那人文精神的沒落。
他幻想著自己能夠挽回,自己能修補好那千瘡百孔的華夏文明。但是事實卻是殘酷的,作者也只能以此方式來抒發出自己捏性壓抑已久的情感。
踏著前人走過的路,懷揣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游歷著眾多古跡。也曾感悟,也曾哀傷,也曾釋懷,也曾迷惑。一幅幅景,一點點文明。景中寓著情,心中懷著痛。努力修補著被摧殘的中國文化靈魂,努力找尋著失落的人生真諦。
合上書,腦中勾起了一幅幅充滿著情的景。閉上眼,深深感悟到了我們五千年華夏文明包涵這的那充滿神圣光芒的人文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3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边@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4
《文化苦旅》,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是余秋雨先生手下的一部名作,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書中講述了作者的履行世界。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從那矮小的四角天空看到海闊天空,坐著見證了一種種文明的起源,興起以及衰亡,增長了人生見識,也拓寬了人生的高度,理解了文化的深一層含義: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作者以一個浪子的身份,講述了他所經歷的滄桑。從“如夢起點”到“人生之旅”含豐富的文化色彩及哲學思想,全文圍繞“苦”字展開,經歷的苦,人生的苦,文化的苦,顯然易見。語言優雅、生動、形象、優美,情節詳略得當,一環扣一環,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
本書值得我們為之贊嘆的,不僅有豐富的書寫內容,更有詩意般的語言,讀起來婉轉動人,像細水流長般敲進我的心門?吹綍系囊恍行形淖,在腦中想象著揣測著,似懂又非懂,一不小心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書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四壁的文字間可以感知到怎樣的咆哮狂風在我指尖游走,怎樣的綿長細雨帶給旅人無限的鄉愁。
余秋雨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年輕,冥思后的放松。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深入了筆墨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5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圖書,它從各個方面讓我體味文化這個高深晦澀的詞語,喜歡余秋雨他的平實樸實的話語,偉大的文字工作者讓我有幸了解中國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個艱苦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過程。
從初中開始就一直就很喜歡余秋雨這個性情特別的作家,他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能讓我在放下書本后久久的陳思,個人感覺他的文章有一種文化的深沉感,關于《文化苦旅》這本書也不例外的讓我深有感觸,F在的國人缺少的就是一種關于民族的.歸屬感,我們需要在對文化的探究當中感受到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書當中指出來的,我們要保護好傳統的珍貴的中華文化,對于古書的保護的研究要加緊了,對于那些自認為可又有可無的歷史認知要加緊的普及真相。對于中華文化的保護發揚研究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群體能夠完成的,需要每一個炎黃子孫共同凝聚力量團結一心去為之奮斗不息,只有一個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來了團結起來了才是真的強大了。
余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學者啊,知道對于文化的研究保護或者是弘揚是一件很困難艱苦的正途,我們了解到了這個現狀是不是應該要做點什么,必須要擔當起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責任,讓我們從了解中華文化開始為了宣揚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6
提到“廢墟”這個詞,會想到什么樣的景象?殘垣斷壁,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凄慘?空蕩
而在《文化苦旅·廢墟》中,作者余秋雨提出了他獨特的觀點|:珍視廢墟。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述,這個觀點不被大多數中國人所接受,因為中國人不太想回憶國家的慘痛歷史了。
坐落在北京郊區的圓明園,如今只是一片廢墟。破損的大理石柱在述說著往日的輝煌與慘痛,當年與他做伴的寶物全都不見了,只剩下一片廢墟。在這片廢墟中,又有多少中國人在回憶過去的往事,慘痛的戰爭,不忘國恥?
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歐洲時被天主教排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殘忍屠殺,流亡到西亞又受到阿拉伯人的打擊,可是他們仍然在地平線上高高站起,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猶太人們知道回憶歷史,不忘國恥。在耶路撒冷猶太圣殿的廢墟中,有一座用石頭壘起的石墻。傳說羅馬人統治耶路撒冷時,每逢星期五,猶太人就會在墻下哭泣,追憶故國。因此,這座石墻成了猶太民族最重要的崇拜物。猶太人崇拜,懷念廢墟,因此他們強大不可戰勝。相反,我們中國人恰恰缺乏了這一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敝袊说乃枷氩粦挥薪鸨梯x煌的名勝古跡,也要有廢墟。廢墟見證的不僅僅是昔日的悲劇,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大起來時,它所照應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的前夜。廢墟不會使人失去自信,它只會使人痛定思痛,使人發憤圖強,使國家不再重蹈覆轍,不受外辱,自立于地球之上。
讓我們挾著廢墟走向明天,未來。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7
當我第一次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時,我想,為什么“文化”中的“旅游”是苦的?帶著這個問題,我打開書慢慢讀。
看完前三章“道士塔”、“莫高窯”、“陽光雪”,我再也看不下去了。這真是一次艱苦的文化之旅。余秋雨先生通過寫風景名勝,隱藏了一些不公平的歷史事實。當我以為他在寫風景的時候,他卻寫了社會的敗態。這很有趣,但是散文帶給我的是“復雜”?赐暌恍≌,如果不回頭再看一遍,真的會覺得鏡花水月;我真的看過,但是看不懂,記不住...不,至少我記得散文風景描寫的美。
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我以為是寫“塔”,但本質上是寫與塔有光的歷史事件。乍一看,一個離題了,但本質上沒有。
整本書寫的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深刻腳印。里面的景觀不是完全自然的景觀,而是一種“人文景觀”。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余秋雨先生到處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站在古人必須站過的地方,用類似祖先的眼睛看著很少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那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也許,只有讀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明白!
讀者這本書,就像在山川之間跋涉,不時穿插人生的回憶,這種回憶又滲透到書中的文字中。讀了幾章后,我想:歷史本身并不否認所有真實的生活記憶都會給它增添色彩和興趣。培根說,歷史是明智的,也就是說,歷史可以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不可能性,讓每個人在時間的坐標中感到清醒和沮喪。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實現歷史地位為前提的,一旦實現,英氣也消失了一半以上。
什么是“苦旅”,那就是在歷史上看清自己的心路歷程!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8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9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0
在《文化苦旅》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后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后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為一個道士流浪至此并駐足引起的,因為他的私欲,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欲,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后果將怎么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1
說到清朝,讓人聯想到一系列的清宮電視劇,讓人聯想到康熙盛世,讓人聯想到晚清的沒落...讀完《寧古塔》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不同的清朝。
文化的認同與融合
清朝建立之初,反清復明的勢力十分強大,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反清復明,甚至在武夫們紛紛投降后,一群柔弱的書生還寧死不屈。這時,康熙出現了,他下令宣揚崇儒重道的精神以大量錄用漢族士子。但這并沒有改變一些”頑固分子“,康熙于是用自己的熱情和誠懇打動了他們。這便是文化的認同與融合,使清朝開始了穩定的`統治。
文化的壓抑與摧殘
誰都知道那滿清十大酷刑,殺的花樣十分多,每一種殺戮都慘不忍睹,他們的花樣是把死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可供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長過程。這種方式充斥著殺戮的快感,并扭曲著人性,人道基礎,影響深遠,至今還未根除。
再說流放與株連,更是讓人痛心疾首。流放是一種折磨,一種慢慢的心靈上的折磨,流放往往伴隨著株連,一個人不小心說錯了話,辦錯了事,那么就有可能株連九族,一些根本沒見過面的遠房親戚甚至是鄰居也會被牽扯進來。于是人們只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再沒有人格也沒有聲音了。文化仿佛在顫抖,在這死一般冷靜的樹林中,身上的傷痕讓他不敢再邁出一步。
對于清朝,就像其經濟一樣,經歷了盛世與沒落,文化亦是如此,經歷過融合與摧殘。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2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先生的文化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思辨,所傾倒、折服、敬佩、膜拜。拿著這本書久久不能放下,不愿放下,我在反思我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
學到了他用詞的精準,用詞的富于變化,用詞的'犀利是何等高超與博才呀,不信你看:如《黃州突圍》寫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作者這樣寫到: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荷蘭,進湖北,抵黃州,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排距他,糟踐他,毀滅他,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赤壁賦》產生了。收獲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先生想喚醒我們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歷史的教訓。領悟到了什么是苦旅,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結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雖然旅程中也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嘗,總有那么幾句話得去反復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3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一篇極其經典。
我并沒有去過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滾滾黃沙,大漠孤煙,卻有敦煌壁畫,亦真亦幻?涩F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領悟古人對宗教的熱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辛勞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領會那個時候一個民族深重的危機并不只是外國的侵略,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去了跟沒去有什么區別?只不過是再次加快了這些色彩脫落的速度,何況我要怎樣去看那個早被搬空了的藏經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該失中華最值得驕傲的,比之長城它多了絢爛,比之皇宮它多了內涵,可最后它卻是中華之傷。
在第二節里,余秋雨一開始并沒有寫他自己的感受,而是兩段的敘述,他寫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寫王道士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庇嗲镉甑墓P觸很輕,只是略加了些修飾,讀來卻痛入骨髓。我自認為不是易動感情的人,別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皺眉或者面無表情?赡苓@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筆者壓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帶動了。我想他寫的時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慘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只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一片慘白。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4
一開始,寺廟似乎很容易跟學校搭上邊,連誦經都要說成“做課”。而學校里的老師態度相反,一聽到誦經聲就會關上窗子,并不喜歡聽到這聲音。但看了小學生的作文,看見土匪在寺廟改過自新的事,老師便開始對寺廟產生敬畏之情。再后來,得知精通現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師們便對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連在一起,就講了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赐晷W生寫的那個土匪故事,我非常震驚。進了一次寺廟而已,竟能使一個土匪完全變了,說明信仰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沖走了!薄@個土匪在和尚們的念經聲中改過自新了。學生們高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我也會唱,從小唱到現在,直到讀了《寺廟》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后來去做了弘一法師。“這是倒退,還是提升?”我覺得是提升。佛教給人那么大的影響,能讓一個土匪開始做好事,那么我們就要去學習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讓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能夠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很棒。如果在遣詞用句上可以再“不厭其煩”一些,該展開的地方詳細一些,同時多琢磨原文那種深刻的表達,讓文章在清麗之余,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隨筆03-25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作文12-16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文化苦旅》讀后感 文化苦旅讀后感07-14
文化苦旅感悟通用10-29
文化苦旅的感悟范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