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在努力,勤奮的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學習事半功倍!想要高效學習,卻不知道怎么做?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1
一 理清頭緒,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歷史課不同與其他各門功課(可以單獨使用一個公式、一條結論等等),它總是有一個時間線索貫穿其中。從遠古人類到漫長的封建社會,每一個朝代的建立、興、衰都有起因,要學會“串線”,歷史是前進的,是發展的,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共性)。如遠古人類要掌握遠古人類的發現及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況、主要特征;奴隸社會要理清何時開始,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封建社會的標志等等。切記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樣可能會鬧出啼笑皆非、張冠李戴的笑話。
二 對比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必要時“該動手時就動手”。可以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門別類地列表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可以一目了然,而且避免混淆。如: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關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可以從時間、人數、戰爭雙方的陣容、采用的`戰術、取得的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出為何能夠以少勝多?這樣就能準確地掌握。
三 史料大搜捕。
在眾多的歷史材料中進行篩選搜捕,可以通過掃視,諸如一目橫掃、一目十行,從中抽取主要的歷史史料,將其按順序排列。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王掃六合、漢武帝的大一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務必抓住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四 摘重法。
新的歷史教材是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有的史料可以在復習閱讀的過程中摘取答題的要素。如:我們對秦始皇、孔子、漢武帝等歷史名人的評價可以采取摘重法記憶。將他們的重要生平包括所處的時代和這樣功、過及對后世的影響分條摘要記錄,整理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過程,這樣可以從死記硬背的老套中解脫出來。但切忌“蜻蜓點水”。
五 循序跳讀法。
有些課文的條理很清楚,事情很單一,這樣可以在速記時循著課題的條目及發展脈絡抽取大標題即可,一般課文的大標題就是問答題的答案,沒有必要因簡就繁,也可以采用跳讀,不必要把注意力放在解釋部分。諸如,每個朝代的“文化、科技成就”這樣的題目就可以采用此法記憶。
六 綜合概括法。
在具有統觀全體的基礎上,至少要在兩、三課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只要掌握了歷史的基本的大致脈絡,綜合概括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就會“水到渠成”。對這樣的題目的記憶,一般要速讀與概括相結合,實行大部分略記小部分詳記相結合的方法。如“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那些方面”?這類題目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概括題,它綜合了兩、三課的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五大方面。這類題目大可不必死記,只要了解了漢武帝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社會狀況,此題便“迎刃而解”。這種方法還可以適用于材料解析類型的題目,但要把握住“關鍵”詞的運用。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2
初一歷史怎么學才能考高分
練習題目:歷史是一個重視知識點掌握和記憶的學科,因此要多做初一歷史習題,包括選擇、填空和解答題,提高對初一歷史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建立框架:初一歷史知識點繁多,需要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將各個知識點系統化、歸納化,掌握歷史的大體脈絡,加深對初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認真聽講:在初一歷史課堂上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將老師講授的重點和難點記錄下來,課后再反復回顧,加深理解。
閱讀歷史書籍:初一歷史書籍是了解歷史、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途徑。在課外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閱讀水平和興趣愛好的歷史書籍,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
多使用思維導圖:初一歷史知識點復雜,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將知識點系統化、歸納化,加深記憶,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理清歷史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提高對初一歷史事件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培養興趣:初一歷史學科需要對歷史有一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學習。可以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化等方面入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初一歷史怎么學好
1、抓錯題的方法學習初一歷史
一定要對錯是重視起來,而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都是喜歡作對題,因為對的題不費腦子,省事,又能顯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在自已已掌握的知識里來回的去埋頭苦干等于浪費你的時間,要學會在錯題中不放松,作錯的題型一定要反復的去看。
錯題才是拉開你和其它同學分值的方法,初一歷史不用浪費那么多的時間,緊盯著自己的每次作業中的錯題就行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主科”也并不影響初一歷史的成績。
2、掌握記憶方法
初一歷史學習中有很多的事件和時間點是需要我們記住的'。這里給大家推薦幾種好的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法:把時間點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聯系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既快速又長久;理解記憶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口訣記憶法:編一些口訣可以幫助同學們更有趣的記憶。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1、上課認真聽講
想要學好初一歷史,那么孩子一定要抓住歷史課堂。想憑借幾節課去提高歷史成績,這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就需要你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做到上課認真聽講。你現在不要擔心之前落下的歷史基礎怎么辦,而是從當下正在學習的歷史章節知識開始。
2、掌握好歷史基礎知識
當孩子做到認真聽講的習慣,知識脈絡才會清晰,知道哪些是必背的重點知識,那么接下來將孩子逐一記背,記背基礎知識是你考高分的基礎。孩子需要注意初一歷史原因、背景、條件;意義、影響、作用等,逐漸能夠感受和區分其差異。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遇到不理解的概念、歷史名詞等,樂于并積極通過自主查閱、提問等方式解決。
3、要了解初一歷史課本的編排布局
孩子學會看初一歷史書,學會宏觀領悟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與特點,感知時間、空間在初一歷史學科中的重要意義,逐步形成初一歷史的時空觀念。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3
一、給枯燥的歷史涂上情感色彩
讀史使人明智,但在我們中學階段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注重了“讀”,而忽略了“明智”的過程,從而讓離我們久遠的歷史更加枯燥無味。希望下面的學習方法,能開啟我們“明智”的大門。
現在的歷史課本圖文并茂,資料豐富,趣味性強,我們應該能從中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可是,因為習慣了課堂上的背、背、背、寫、寫、寫,我們對歷史的學習已經很少帶有感情色彩,難怪很多同學說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那么,我們該怎樣學,才能讓歷史釋放出它的情感色彩呢?
我們知道,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其中有很多正面和反面的材料是我們接受情感教育的絕好教材。如學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我們惋惜、痛恨溢于言表;學到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再看到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丑惡嘴臉時,我們攥緊了拳頭,恨不能揍扁這個老太太;學到“血染盧溝橋”,我們感慨中國軍人那種為民族利益而獻身的精神;學到“南京大屠殺”,我們痛恨沒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殘暴……在憤怒過后、感慨之余,你的內心留下了什么?我們不妨用下面的方式,看看你眼中的歷史是什么情感色彩的?
1.開辯論會。如“火燒圓明園”這段歷史雖然過去,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仍在,當你站在它面前時,有何感想?我們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下面是兩種基本的觀點:第一種是復原圓明園。應該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對它加以復原。讓它重新擁有世界萬園之園的桂冠,重現世界建筑瑰寶的風采。從而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來此,飽覽它的風采,這樣既傳播了中國古典文化,也可彌補我們當年的損失……第二種是不贊成復原。要復原圓明園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況且復原的帶有現代味,它的觀賞價值比起真正古典的要大打折扣。倒不如讓它以現在的殘垣斷壁凄涼的躺在那里,讓每一個來參觀的人去自己想象那段屈辱的歷史,從而激勵后人。知恥而后勇……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看法,加入到不同的陣營中,請各陣營選出一名“營長”,做好記錄,我們的記錄稿也可以作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存檔。如果課堂上想的還不全面,可以課下再通過查閱資料繼續補充。這樣,通過辯論、傾聽、學習,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就不再是時間和事件的枯燥堆積,而是一種情感的內化。
2.獻計獻策。如學完了近代列強侵華戰爭,“目睹”了清政府的一次次失敗和屈辱的簽約,你除了憤怒,還有什么?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無能,痛罵慈禧太后、李鴻章這些賣國賊,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這些痛恨都改變不了歷史,倒不如設身處地的給當時的中國找條光明之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聯系今天你所儲備的知識、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現實生活,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積極獻計獻策。我們能想到改革,發展經濟,今天的改革開放就是最好的例子;想到革命,把這個腐朽的清政府推翻,別讓賣國賊當權;想到整頓軍隊,加強軍事力量;想到廣泛發動人民群眾……你也許會覺得這些想法不著邊際,但是當你看到第二單元: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時,你會感嘆,原來我們的前輩也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這樣為中國的光明前途而探索的。只要我們每個人敢想、能干、富有責任感,都可以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從而增強自豪感、責任感。
3.搜集圖片。新課程下教材中的圖片明顯增多,圖文并茂。但我們往往覺得太陌生,不太感興趣,因為圖片中的人和事離我們太遙遠。如果是我們自己“參與”的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相關照片,我們的關注程度可能就大不一樣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自己動手搜集圖片并與其他同學分享。如通過“重走長征路”搜集遵義城、瀘定橋等相關圖片;參觀抗日戰爭遺址,搜集盧溝橋事變、血戰臺兒莊等相關資料;走進沂蒙老區,尋訪孟良崮戰役的遺跡;和你身邊的革命老前輩成為“忘年交”,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等。通過自己搜集圖片、資料,你所記住的就不僅僅是幾個枯燥的時間、數字和人名了,而是帶著一種深深的情感去認識這段歷史,那么這段歷史中的人和事也就被你賦予了情感色彩。
這些方式,靈活多樣,課上、課下都可以進行,全班同學都可以參與。我們在參與中激發興趣,在興趣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歷史。那么,歷史也就在我們的思考、感悟中涂上了情感色彩。
作者簡介:徐素華,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教師。從事歷史教學近20年。在教學中注重歷史教學改革,尤其是實施新課程以來,注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運用。論文《在反思中找尋新課程的切入點》在《中國教師報》發表。
二、學習歷史要把握好三個環節
1、自學環節
①自讀。反復閱讀新教材,了解課文大意,掌握脈絡,既讀書又讀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落實到教材之中。②思考。積極獨立思考,明確重點、難點。③找出問題。將課文中尚未弄懂的問題記下來或在課本上做出標記。④補習。補習舊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匯。⑤練習。尋找自學思考題答案。
2、 聽課環節
①全神貫注,努力排除一切干擾,做到眼、耳、手、腦多種感官并用,跟著老師的思路走。②目的明確。帶著新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和自學時存在的問題聽課。③多思、勤問。要確立多個思維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理解所學問題,大膽回答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④認真讀圖表。歷史教材有很多圖表,學生應根據要求,認真的讀,運用圖表分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觀點。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⑤做好課堂筆記。要聽記統一,有詳有略,不但要用文字記,而且要利用圖表進行記錄。
3、復習環節
①嘗試記憶。合上課本,回憶所學內容,如有模糊問題,翻開課本后再記憶。②將知識系統化,要抓住中心問題,將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使之綱目清晰,條理分明。③整理筆記。通過嘗試回憶,再一次閱讀課文、圖表,對筆記進行補充、糾正、整理,有利于深入掌握。④填圖表、憶圖表。先做歷史填充圖,最后合上圖表回憶,如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閱圖表后再憶,直到清晰為止。⑤及時復習。只有復習才能不遺忘,才能記得牢固。
三、歷史知識的要點式記憶法
1、名詞五點法
即用五個要點概括名詞
即:①時間;②地點;③人物;④內容;⑤評價或意義。此法適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類別的名詞。
如:《孫子兵法》可這樣概括:①春秋時期;②吳國;③軍事家孫武所著;④總結了前人及自己作戰經驗寫成《孫子兵法》;⑤世界聞名的古代兵書。
2、數學代表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提取字頭法
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頭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
如: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時,可記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給農民;田地不得買賣;土地屬國家;改革行政制度。
4、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記蘇聯在1924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有兩只鵝”。即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外高加索。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5、關鍵字詞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開始;②進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聯系幾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④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6、概括記憶法
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拉美革命的過程可概括為:一場革命、二個階段(1810—1815;1816—1826)、三個中心(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三個領導人(伊達爾哥、玻利瓦爾、圣馬丁)、反對2個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場決戰(阿亞庫巧戰役)即“123321”就可以將整個拉美革命進程完全掌握。
四、成功學習歷史四部曲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要想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有頭腦的“明智”之人,就必須學好歷史。如何學好歷史呢?最基本的就是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1、未雨綢繆第一部曲──預習要充分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
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聚精會神第二部曲──聽課要認真
聽課是關鍵環節。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要整潔,以便于復習。
3、學而時習之第三部曲──復習要及時
“學而時習之”。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要達到“在腦子里翻書”的境界。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目的、復習范圍、復習要求是不同的。復習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復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并與練習相結合。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因為歷史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
4、及時演練第四部曲──練習再提高
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提高我們的應用能力,進行鞏固練習。練習題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查記憶能力的,把書背會了,就行;一類是側重于考查思維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練習對于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總之,運用正確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好歷史的知識脈絡,汲取智慧和營養,就能學好歷史,并用歷史知識來豐富我們的人生。
【初一歷史的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歷史學習方法03-06
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05-08
歷史學習方法01-30
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07-17
歷史學習方法06-16
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和技巧07-18
高中歷史高效的學習方法07-18
高三歷史常規學習方法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