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歷史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1
齊桓公即位后,親率大軍伐魯。以報魯莊公扶持公子糾爭位之仇,魯軍節(jié)節(jié)敗退,齊國大軍長驅(qū)直入到距離魯國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魯莊公派使者向齊桓公說,魯國愿意以齊軍現(xiàn)在駐扎的地方封土為界,像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臣服齊國。齊桓公非常高興,答應(yīng)了魯莊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與自己會盟。
會盟前一天,曹劌對魯莊公說:“國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還是愿意生而又生呢?”魯莊公不解其意,問道:“先生您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然會擴(kuò)大,您自身也一定會安樂,假使您不聽微臣之言,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曹劌說。
現(xiàn)在魯莊公是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他聽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說:“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劌如此這般地把他的`計策告訴了魯莊公,莊公聽了笑逐言開,連聲說:“好,好,好!”
第二天,魯莊公和曹劌都暗藏寶劍來到會盟的地方,這時齊桓公已經(jīng)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等他們很長時間了。
魯莊公達(dá)到會盟地點之后乘齊桓公不備,拔出劍來抓住了他,大聲地對他說:“魯國的封地本來就不多,現(xiàn)在被你們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這和跟你拼命一樣都是死,就讓我死在你面前吧!不過,在我死之前,我要讓你……”
齊桓公沒想到事情突然會變成這樣,一下子也沒了主張,只盼著管仲能夠想辦法救他。
管仲和鮑叔牙見情況不妙,想要沖上土壇救主。曹劌拔出劍來站在臺階上說:“不許上來,不然我就先把齊桓公給殺了。”
魯莊公再次大聲地說:“在汶水封土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話,我就和你拼個魚死網(wǎng)破,你我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管仲一聽此話,馬上在土壇下大聲地對齊桓公說:“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領(lǐng)土都重要,國君您還是答應(yīng)了吧!”
在魯莊公的威逼下,齊桓公只好答應(yīng)了。齊魯兩國在汶水之南封土為界,并為此簽訂了盟約。
齊桓公回國后,覺得十分窩囊,他又氣又惱地想撕毀盟約。當(dāng)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群臣時,管仲馬上反對說:“這不行。在盟會開始的時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與您簽訂盟約。可是您卻沒有看出這一點,這不能說是聰明。面對危難卻不能不受人家的脅迫,這不能說是勇敢。而答應(yīng)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一不聰明,二不勇敢,三不誠信,缺乏了這三條又何談建功立業(yè)呢?我們還是給它土地吧,這樣雖然失去了土地,也總還能得到誠信的好名聲。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合算的。”
聽完管仲的話,齊桓公很是慚愧,他說道:“那好吧,就請仲父去處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還給了魯國。但是從此以后,齊桓公在天下諸侯中已經(jīng)樹立了誠信的好形象。
【感悟】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能夠彰顯一個人良好的品質(zhì),他可以把恥辱變成光榮,把困窘變成了通達(dá),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誠信。
歷史小故事2
諸葛亮激將說孫權(quán)
曹操征服荊州,劉薔慌忙逃奔夏口。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于孫權(quán)。
當(dāng)時,孫權(quán)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jìn)兵是戰(zhàn)是降一直猶豫 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后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quán)說:“天下犬亂未已,將軍您起兵據(jù)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xiàn)在, 曹操巳基本平復(fù)北方之亂,遂而甫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您當(dāng)此緊急關(guān)頭應(yīng)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rèn)為吳越之 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rèn)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xiàn)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nèi)心中卻在猶豫 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孫權(quán)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quán)本不想投降,而恐戰(zhàn)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 激將法對孫權(quán)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后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濟(jì),只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quán)聽后憤然說:“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制于人,與曹操相戰(zhàn) 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quán)心中仍存疑慮,他說:“劉備新敗之后,能否渡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quán)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說,“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 敗,但戰(zhàn)士歸還者及關(guān)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的`士兵遠(yuǎn)來疲憊,聽說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300余里,這就是所謂的 強(qiáng)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xí)水戰(zhàn)。荊州百姓附于曹操,不過是迫于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lǐng)兵數(shù)萬 與劉備協(xié)同作戰(zhàn),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qiáng)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jī),在于今日。希望將軍您 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后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quán),使孫權(quán)聽后大為高興,因為戰(zhàn)勝曹操,自己的東吳便無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 領(lǐng)兵3萬,與劉備并力而戰(zhàn)曹軍,果然大敗曹軍于赤壁。
劉備新敗之后窮困不堪,只好求救于孫權(quán)。孫權(quán)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辦法求救,孫權(quán)害怕曹軍的氣勢,未必敢作出出兵的決定,而諸葛亮以激將法游說孫權(quán),激起孫權(quán)的豪氣膽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歷史小故事3
覆水之舟
亡國之君,手中握著的最后一條馬鞭。你就是臥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懸在床頭的苦膽了,浣紗的女子從民間一路走來,因你遺棄的棒槌已長成苧蘿山的叢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苧蘿村。天生麗質(zhì)。2400年前,春秋末年,吳越爭戰(zhàn),越敗夫椒。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fù)國。在國難當(dāng)頭之際,西施忍辱復(fù)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xiàn)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hù)的作用,為興越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對歷史不恭了。
她長袖善舞,絆倒一代豪杰座下騰空的馬蹄。
她柔骨似水,熄滅一代壯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的事實可以上升到哲學(xué)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為武器,沒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沒有任何矛可以擊穿。能讓一個君主失卻江山,也能讓另一個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罷,過眼的富貴云煙,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靜。
傳說吳被滅亡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不知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歷史小故事4
遼圣宗是遼國的一代明君。登位后,曾巡視天下。在一個地方,他發(fā)現(xiàn)一個叫蕭樸的臣子把自己的領(lǐng)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過來詢問其施政經(jīng)驗。可蕭樸卻非常謙恭地說:“我哪里有什么經(jīng)驗啊!臣下到這里之后,只不過學(xué)會了炒毛栗子。臣下剛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里盛產(chǎn)毛栗子,就在同一個鍋里炒,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小的炒熟了,大的還生著,而當(dāng)大的炒熟了的時候,小的又炒煳了。后來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開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樣香甜可口。所以,臣下辦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樣,既注意層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再無其他的能耐了。”遼圣宗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炒的哪里是什么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國啊!”后來,遼圣宗就把蕭樸調(diào)到自己身邊,發(fā)現(xiàn)他處理事情,無論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處,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蕭樸的比喻,猶如一盞閃耀著光輝的智慧之燈,表面上是說自己只學(xué)會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學(xué)中,卻深藏著治國的真諦。國中有這樣的智者,哪會不讓充滿雄心壯志的遼圣宗看到希望呢?
歷史小故事5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出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點。哎喲,鍋歪了!”
“請你住口!”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dāng)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感悟】
夫妻間最需要的是體諒,朋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其實,學(xué)會體諒他人并不困難,只要你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設(shè)身處地地替別人想一想,有些事情你會看得更清楚。
歷史小故事6
從前,有一個皇帝,這是一個朝代末年,這個皇帝不想被別人打敗,他就逃哇逃,逃到了一片森林里,他看到了一塊石頭,石頭上的螞蟻爬成了7個字“皇帝必死在此處”。(其實這是敵人刻上字后倒上蜂蜜,螞蟻來吃蜜形成的`。)這個皇帝當(dāng)年有點迷信,他想:螞蟻都排成這樣的字,我今天肯定要死在這里了,他就拿起手中的劍自殺了。
歷史小故事7
逍遙的莊子
莊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名叫周。莊周曾經(jīng)擔(dān)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史稱“漆園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當(dāng)時諸侯混戰(zhàn),爭霸天下,他不愿與其他的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xué)。他的學(xué)問廣博,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他大大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xué)說,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似寓言。此外,他還寫了《漁父》、《盜跖》等文章,用來詆毀孔子學(xué)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xué)問。但是像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這樣的書,都是空談而沒有事實根據(jù)。
然而莊子善于編織文字、分析詞句,善于描摹事物、抒發(fā)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擊儒家、墨家的學(xué)說,即使是當(dāng)代有名的學(xué)者,也難免受到他的批評。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學(xué)問且賢能,于是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邀請他,并且許諾讓他做國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兩黃金確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大王祭祀時所用的牛嗎?飼養(yǎng)它幾年后,給它穿上帶花紋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就是把它送進(jìn)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只想做一只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沒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會是那樣的下場了!您趕快走吧,不要在這里打攪我清心修道!我寧愿在污水溝里戲水,享受快樂,也不愿讓國君束縛我自由的生活;我寧愿一輩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帶來的那份平靜,也不愿放棄我現(xiàn)在安寧、快樂的日子。”
歷史小故事8
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顏淵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愿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歷史小故事9
戰(zhàn)國時,商鞅準(zhǔn)備在秦國變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個城門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長的木柱,并到處張貼告示:"誰能把城門前那根木頭搬走,官府就賞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議論紛紛。大家懷疑這是騙人的.舉動,但一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小伙子說:"讓我試試看吧!我去把城門那木頭搬走,要是官府賞錢,就說明他們還講信用,往后咱們就聽他們的;如果不賞給,就說明他們是愚弄百姓。他們往后說得再好,我們也不信他們那一套了。"說罷來到城門前把那根木頭搬走了。商鞅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命令賞給那人五十金。那位壯漢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開懷大笑,一邊炫耀那五十金,一邊對圍觀的老百姓說:"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商鞅這才下令變法。
歷史小故事10
齊桓公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君主,他使自己的國家強(qiáng)盛一時,人民安居樂業(yè),深受后代人的好評。他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政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知人善任,尤其是重用管仲,并拜其為相。管仲為齊國的強(qiáng)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有一天,齊桓公和管仲正在花園里閑談。談到高興處,齊桓公竟興高采烈地對管仲說:“丞相,我給你說件事,前幾天,我去圍場打獵,正當(dāng)我騎馬奔跑時,突然從樹叢中跳出一只猛虎。我的馬立時就停住了,我也嚇得心驚肉跳,心想寡人不會就這樣被老虎吃掉了吧。我還有好多政務(wù)沒有處理呢。可是你猜后來怎樣了?”
“大王沒有被老虎吃掉,而是安全回來了。”管仲說。
“是啊,可是你一定不會想到那只老虎怎樣了。”齊桓公露出一臉神秘的樣子。
“難道有人從老虎背后射了一箭,老虎死在大王面前了?”管仲問道。
“不是。”齊桓公更加的得意了。
“那就是老虎跑了。”管仲說。
“是啊,那老虎與我的馬兒對視了片刻,不知為什么就悄悄地離去了,你說怪不怪啊?我想上天一定是寵愛我,讓我大難不死,我相信我一定能夠完成祖?zhèn)骰鶚I(yè),把齊國建成諸多國家中最強(qiáng)盛的國家。這是上天的安排啊!”齊桓公深情地說。
“大王,您當(dāng)時是不是背向著太陽啊?”管仲問道。
“是啊,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齊桓公反問道。
“相傳,有一種專門吃老虎的猛獸,叫駿。這種猛獸的樣子酷似馬。既然您當(dāng)時背向太陽,老虎就是面向太陽了。陽光刺眼,老虎看不清楚,就把馬當(dāng)成駿了,所以老虎就跑掉了。”管仲分析說。
齊桓公聽到這里,剛才的興奮勁都沒了,而是有些沮喪。心想我還以為這是上天眷顧我呢,誰知被管仲這么一說,根本不是,剛才那得意忘形的'樣子豈不是會讓他笑話了,于是心中又泛起些許懊惱。
管仲看出了齊桓公的心思,就說:“大王,您不必懊惱,您應(yīng)該高興才對啊,這是上天給您的暗示啊。”
“什么暗示?”齊桓公追問道。
“大王,上天是告訴您一個治理國家的良策!假相不辨,真相難明啊,正是因為老虎不明馬和駿的區(qū)別才會悄悄溜走。自然界是這樣,您處理政務(wù)也是如此啊!”管仲說。
齊桓公沉思片刻,深有體會的說:“的確如此,我不會再相信什么上天眷顧,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把齊國治理好啊!”
歷史小故事11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xué)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zhǔn)備去趕集,由于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后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xué),聽父母的教導(dǎo)。現(xiàn)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于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zhǔn)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rèn)為讀書耗費(fèi)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dāng)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lǐng),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jīng)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歷史小故事12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jīng)合伙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里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jī)會而已。”
他倆還一起當(dāng)過士卒,打起仗來,沖鋒時,管仲在后,鮑叔牙在前;敗退時,管仲在前,鮑叔牙在后。人們都譏笑管仲貪生怕死,但鮑叔牙還是替他辯護(hù):“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啊!”
管仲曾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后來,鮑叔牙 當(dāng)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zhàn)中,管仲曾驅(qū)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qū)車搶先趕回國內(nèi),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不愿擔(dān)任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yuǎn)勝于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感悟】
知己從來難覓,故魯迅先生發(fā)出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的慨嘆。相交易,相知難,今世若有相識相知,千萬要珍重厚愛!
歷史小故事13
尉遲恭造寺
杭州下城區(qū)坐落著一座古老的仙林寺,寺院內(nèi)只有一座宏偉的大殿,卻缺少了一座山門。據(jù)傳說,這座寺院是在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建立的。
唐太宗年幼時體弱多病,他的父親擔(dān)心他不能健康成長,于是讓他拜一個名叫云林的和尚為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成為了一位統(tǒng)治天下的皇帝。云林和尚聽說杭州風(fēng)景如畫,便向唐太宗提議在那里建造一座宏偉壯麗的寺院,以便他安度晚年。
唐太宗因為尊重師父的意愿,不便推辭,只好答應(yīng)下來。后來,大元帥尉遲恭也前來杭州,親自監(jiān)督修建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yǎng)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dāng)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困覺、念經(jīng),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jié)果。
第二天一早,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的寺廟門口,剛剛下馬,便聽到里面?zhèn)鱽硐闪趾蜕械穆曇簦骸俺鍪臼ブ迹 蔽具t恭心中一驚,只得俯身至地磕頭。仙林和尚站在屋內(nèi),莊嚴(yán)肅穆地念道圣旨,每個字都分外清晰,聲音悠長而緩慢,將數(shù)十字的圣旨反復(fù)念誦,仿佛在莊嚴(yán)神圣的儀式中。整個過程持續(xù)了半個時辰之久,尉遲恭只能默默忍耐,等待仙林和尚的圣旨宣讀結(jié)束。
尉遲恭是一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大漢,他的體魄強(qiáng)健,騎馬奔跑起來,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疲倦。然而,此刻他卻被要求跪在地上半日不動,汗水淋漓,腰酸背痛,幾乎站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完圣旨后,笑瞇瞇地對尉遲恭說:“大元帥,這次聽明白了吧?圣旨上明確要求建一座最大的寺院來供養(yǎng)我晚年。最大的寺院,五里方圓的范圍都不算大吧?”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圣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jiān)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jié)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嘗點味道!就從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圣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jìn)屋里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圣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yīng)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念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霉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yīng)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停下烏騅馬,詢問仙林和尚是否還有什么事情需要處理。仙林和尚笑著說道:“大元帥,您還沒有建立山門呢。在這世間,哪有寺院不建山門的道理呢!”
尉遲恭考慮了一下,覺得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bǔ)造一個山門也是可以的。本來這件事情就可以圓滿解決了,但是仙林和尚卻提出要將山門建得離寺廟五里之外。尉遲恭問道:“這又是為何呢?”
仙林和尚認(rèn)真地說道:“你知道嗎?我們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修建的第一座寺廟。我們特意將山門修建得更為宏偉壯觀,因為我們相信,寺廟的氣勢會為大唐江山帶來長久的繁榮和安寧!”
尉遲恭一聽后氣得不行,惡狠狠地瞪著仙林和尚,冷笑道:“我們可不是白白打下了大唐江山,難道只值得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dāng)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起一根竹節(jié)鋼鞭在地上劃出一個十丈見方的圈子,指著圈子說道:“山門就建在這里!”說罷,他便轉(zhuǎn)身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仙林和尚看到尉遲恭的舉動,只能無奈地?fù)u搖頭。他本來想用大唐江山來哄騙尉遲恭,以便將山門以內(nèi)的五里田地劃歸自己。但沒想到尉遲恭卻要將山門修得更遠(yuǎn)!海寧和杭州隔著一府一縣,一個和尚又怎么可能控制得了這么廣闊的地域呢?仙林和尚的打算又一次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歷史小故事14
草原上有對獅子母子,小獅子問母獅子:「媽,幸福在哪里?」
母獅子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ㄚ…」
于是,小獅子不斷追著尾巴跑…但始終咬不到。
母獅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這樣得到的。
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隨著你?I」
我該讓誰來決定我的行為?
著名專欄作家哈理斯(Sydney J.Harries)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fā)一言。
「這家伙態(tài)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xù)前行時,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
「那么你為甚么還是對他那么客氣?」哈理斯問他。
朋友答道:「為甚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歷史小故事15
禍起蕭墻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墻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內(nèi)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歷史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精選)05-25
歷史小故事05-12
關(guān)于歷史小故事03-10
歷史小故事集合05-22
【集合】歷史小故事05-25
周瑜的歷史小故事10-11
周朝歷史小故事09-23
歷史小故事[集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