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雙簧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通過欣賞,了解雙簧表演的獨特形式與方法。
2、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雙簧表演,體驗你前我后合作表演的快樂。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雙簧表演錄象片段。
2、雙簧表演所需的道具:屏障、醒木、小辮子等。
3、幼兒已學會律動《小豬睡覺》。
活動過程:
一、幼兒表演兒歌
"小朋友,老師教你們的《小豬睡覺》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表演一遍吧!"
二、了解什么是雙簧表演。
1、教師表演
(表演后背的教師預先躲在屏風后面,配合前面老師表演。)
"老師也想把這首兒歌表演一遍,你們想看嗎?要求:小朋友要安靜、文明的做觀眾。
2、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屏風后面有人講話,前面老師做動作假裝說話……)
小結:這樣的表演叫雙簧。
3、分析:在后面表演的人叫后背,在前面表演的人叫前臉。
4、提問:表演的時候后背在干什么?(說話、配音)前臉呢?(做動作、對口型)
5、出示醒木:這是什么?誰用它?為什么要用它呢?(提醒后背表演就要開始了)
三、了解雙簧表演的特點。
1、提問:你們還想看嗎?觀看視頻表演。
2、提問:你覺得那里比較有趣?(后面的人說話一會快,一會慢。前面的人表演的'動作很有意思。)
三、幼兒參與表演。
1、幼兒集體做后背,教師做前臉,雙方配合表演。
"你們想表演嗎?你們來和老師配合表演。我做前臉,你們做后背。"(幼兒輕輕地站在小椅子背后面蹲下,把椅子背當屏風。)
2、交換角色表演:教師做后背,幼兒集體做前臉。要求前臉動作夸張,能與后背對上口型。
提問:"表演時,前臉要注意什么?"提醒幼兒注意動作夸張、對口型。
討論:這么多前臉,你們用什么辦法提醒我,而且聲音很整齊?(一個幼兒敲醒木或者一個幼兒喊口令"預備齊",然后大家一起用拍手來提醒后背。)
教師與幼兒配合表演,教師站在椅子背后蹲下。
3、幼兒之間分角色表演。
提問:"想和好朋友配合表演嗎?找個好朋友,商量一下誰做前臉,誰做后背。"
幼兒找朋友商量角色。幼兒分角色表演并雙方交換角色表演。(教師要幫助表演有困難的幼兒。)
四、幼兒分組大膽表演,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活動過程中,教師控制比較多,幼兒自主表達、交流的機會較少。應該讓幼兒在表達、交流中更清晰地理解雙簧表演的特點。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可以促使幼兒更加主動地參與活動。
雙簧是一種曲藝形式,也是一門舞臺藝術。因此,在幼兒表演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幼兒相互間的配合,還要提升幼兒的表演技能,讓幼兒在欣賞、練習和表演中初步感受到演員傳達給觀眾的藝術嚴謹性、審美性。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在感受音樂結構的基礎上,探索用樂器表現三種不同的節奏型。
2、知道使用圖畫可以幫助自己掌握并表現音樂。
3、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動作,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4、根據歌詞內容做相應的動作。
5、體驗歌曲中的歡快情緒。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雜技表演》(拋接球、轉呼啦圈、頂酒杯)。
3、《巡邏兵進行曲》的音樂磁帶、錄音機。
4、打擊樂器鈴鼓、碰鈴、圓舞板,投影儀、教棒。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三種不同的節奏型。
教師用教棒指投影儀"拋接球",引導幼兒探索樂曲A段節奏型。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你們看雜技表演,第一個節目叫"拋接球",我來唱樂曲,你們來為圖上的雜技演員拍手。待幼兒拍完后問:你們拍了幾下?有什么依據?
教師指投影圖"轉呼啦圈",引導幼兒探索B段的節奏型。
師:接下來請欣賞第二個節目"轉呼啦圈",請大家繼續為演員拍手伴奏。
教師指投影圖"頂酒杯",引導幼兒探索C段的節奏型。
師:現在這個演員在表演"頂酒杯"的節目。在剛才的兩個節目中,我們看到7個球拍了7下,看到3個呼啦圈拍了3下,那這幅圖應該怎么拍?3個酒杯拍幾下、3朵小花呢?酒杯和小花拍得一樣快還是有的`快有的慢呢,為什么?(3個酒杯和3朵小花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距離短的節奏快,距離長的節奏慢。)
2、教師引導幼兒完整地欣賞樂曲A、B、C段音樂。
師:我這里有一段音樂,表現的就是今天看的雜技表演的事情,請你們聽聽有幾個演員在轉呼啦圈?幾個演員在頂酒杯?為什么?
3、教師引導幼兒探索三種雜技可以分別用什么身體動作表示,并隨音樂演奏。
教師啟發幼兒創編各個節目的身體動作并集體練習。
師:拋接球可以用什么動作來做一做呢?轉呼啦圈、頂酒杯又可以怎么做呢?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表演身體動作。
師:我們跟著音樂將剛才創編的動作連起來做一做。
4、教師引導幼兒探索配器方案,并進行打擊樂器演奏。
師:今天小樂器也想表演節目,你們看表演"拋接球"時可以用什么樂器伴奏呢?轉呼啦圈、頂酒杯呢?
教師指揮,幼兒分聲部進行打擊樂器演奏。
師:現在請大家拿好樂器,我當指揮,請大家看好指揮、挺好音樂節奏進行演奏。
幼兒交換樂器演奏。
教學反思:
用幼兒能聽懂明白的話語幫助幼兒理解。盡管只有短短20分鐘,寶貝們已經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內容和旋律,但人的記憶都有一定的遺忘規律,且幼兒的學習需要不斷重復,所以,還需要不斷的鞏固復習,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3
一、設計意圖:
雙簧是一種曲藝形式,也是一門舞臺藝術。大多是成人表演的節目,幼兒園的孩子對這方面的經驗很少,但大班孩子在心理上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與認識新鮮事物的興趣,喜歡嘗試。在日常兒歌的學習活動中,對兒歌內容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強,表述時也能體現出兒歌的韻律與節奏,喜歡邊說兒歌邊自然的加以動作表現。考慮到這一點,也為了引導孩子們了解雙簧這一曲藝形式,感受雙簧的藝術魅力,敢于嘗試表演,我就選擇了既貼近幼兒生活又適合雙簧表演的內容——《小螃蟹找朋友》。兒歌內容幽默詼諧、極富表現力,讓孩子在嘗試、探索中感受雙簧表演的魅力。
二、活動目標:
1.欣賞雙簧表演,了解雙簧這一曲藝的基本表演形式和特點。
2.通過觀察與嘗試表演,學習雙簧表演中“前臉”與“后背”的分工與配合。
3.能大膽參與表演,體驗雙簧表演中的詼諧、幽默,激發幼兒對曲藝表演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幼兒已學會兒歌《小螃蟹找朋友》。
2、雙簧視頻。
3、圖卡、漢字(前臉、后背)、白色即時貼。
四、活動過程:
(一)復習兒歌《小螃蟹找朋友》,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今天來了這么多客人老師,我們一起把剛學的兒歌《小螃蟹找朋友》表演給客人老師看,好嗎?
(二)欣賞雙簧視頻,感知表演的形式與方法。
1、你們表演的真棒!我也帶了一段表演,請小朋友們來欣賞。看看他表演的好不好?什么地方好?(提出看到要求)
2、幼兒欣賞視頻。
3、討論:看看她們是怎么表演的?他們是怎么分工合作表演的?
小結:這種兩個人演的像一個人的表演叫雙簧。坐在前面的人叫“前臉”,躲在后面的人叫“后背”。雙簧是我們中國曲藝的一種,是一種逗人樂的表演。
(三)再次欣賞雙簧表演,觀察“前臉”表演的特點。
1、她們表演的好不好呢?什么地方表演的好?你為什么覺得好笑(好玩)?
我們再來看看!
2、幼兒再次欣賞雙簧。
小結:他的動作、表情和說話都很有趣、很夸張。
4、游戲:聽話學樣
那我們也來玩個這樣動作夸張的游戲。我來說,你們根據我說的意思做動作。比比看,誰的動作最有趣、最夸張。
(四)探索雙簧表演方法。
師:那我們能不能把學的那首兒歌用雙簧的形式來表演呢?
1、探索嘗試“前臉”的表演方法。
1)集體學習口型表演。
2)嘗試動作與口型配合表演。
3)討論:“前臉”怎么表演的有趣?(動作幅度要大,表情、口型要夸張)
4)請個別幼兒上前做做,再集體練習。
2、分角色表演:教師做“后背”,幼兒表演“前臉”給客人老師看看。
3、幼兒評價:我這個“后背”表演的怎樣?
小結“后背”的表演要求:聲音響亮,說話速度不能太快……
4、請個別幼兒上前表演,集體評價、整理幼兒的經驗。
你覺得他們表演的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還需要改進?
5、討論并創編“前臉”的提醒動作。
剛才發現前臉和后背表演的時候沒有一起開始,后背和前臉怎么才能一起表演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幼:拍一手、跺一下腳、拍腿等等。
(五)兩兩結對嘗試表演雙簧。
1、交代要求:兩人一組,商量好角色表演。
表演前,前臉要有一個提醒動作。
動作表情聲音都要夸張有趣。
表演完后交換角色。
2、幼兒結伴表演《雙簧》
(六)表演給客人老師看看。教師加上道具(快板),給幼兒打節奏。進一步提高幼兒表演的興趣。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4
活動目標:
1、幼兒能自由探索,逐步完成雙簧人行走、轉向、傳球、撿球、推車等動作,發展身體的協調性。
2、在活動中,幼兒能自主結伴,分工合作,培養幼兒間合作游戲的能力。
3、幼兒能感受到雙簧游戲的詼諧與幽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情緒。
4、能根據指令做相應的動作。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紙團若干,推車3輛,飲料瓶8個(里面灌滿水)。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聽音樂進場,進行隊列訓練。
2、準備操"動一動"。
二、基本部分
(一)幼兒自由探索雙簧人游戲。
1、初步嘗試練習雙簧人動作。
(1)幼兒每兩人為一組結合成雙簧人,四散于場地上,自由探索練習雙簧人動作:即兩人一前一后,前者雙臂反背于腰間,后者伸手從腋下至前者的胸前,形成雙簧人組合,嘗試練習不同動作。
(2)教師小結并請有創意的幼兒示范表演。
(3)幼兒交換伙伴再次練習雙簧人動作(要求雙簧人完成行走、轉向、與其他雙簧人握手道別等有趣動作)。
2、增加活動器械,進一步嘗試雙簧人動作。
(二)幼兒分工合作,完成雙簧人合作游戲。
1、雙簧人接力運球比賽。
(1)雙簧人自由結合,分成兩組,教師提出合作游戲"接力運球"的活動規則。
(2)雙簧人討論并探索"接力運球"的方法,并進行游戲。
(3)教師小結,并對幼兒在競賽中的.表現加以肯定和鼓勵。
2、雙簧人推小車運球比賽。
(1)雙簧人自主設計運球路線并初步嘗試。
(2)兩組進行運球競賽。
(3)教師小結,并對幼兒在競賽中的表現加以肯定和鼓勵。
三、結束部分
1、放松運動:《找朋友》
2、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開展合作游戲:如雙簧人互喂餅干,互相給水喝等。
2、開展表演游戲:"雙簧",進一步促進相互間的配合。
教學反思:
活動過程中,教師控制比較多,幼兒自主表達、交流的機會較少。應該讓幼兒在表達、交流中更清晰地理解雙簧表演的特點。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可以促使幼兒更加主動地參與活動。
雙簧是一種曲藝形式,也是一門舞臺藝術。因此,在幼兒表演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幼兒相互間的配合,還要提升幼兒的表演技能,讓幼兒在欣賞、練習和表演中初步感受到演員傳達給觀眾的藝術嚴謹性、審美性。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知道雙簧是中國傳統曲藝里的一種,了解雙簧表演的獨特形式和方法,并嘗試運用雙簧的表演形式來表演律動《幼幼小英雄》。
2、學習雙簧表演中"前臉"、"后臉"的分工與配合,并運用夸張的面部表情來表現雙簧的滑稽。
3、體驗雙簧詼諧、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表演的快樂。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二、活動準備
1、道具:衣服、鞋子、襪子、電視屏幕、相機。
2、知識準備:會律動《幼幼小英雄》,曾在電視里看過雙簧表演。
三、活動過程
1、觀看教師表演雙簧,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指導語:李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有趣的表演,請看!
提示:引導幼兒說出老師的表演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并點出:滑稽!
2、談論教師的表演,在談論中揭開秘密,初步了解"前臉"、"后臉"、"雙簧"等名稱,并理解"前臉"、"后臉"在表演中角色的分工。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李老師進到"電視"里就會變得很矮很滑稽呢?
提示:由兩個人表演,但卻只能看到一個人的,逗人開心的滑稽表演形式,叫雙簧。其中,看得到的人叫前臉,看不到的人叫后臉。前臉的手臂向下并攏垂直,當成人物的腿;后臉的手臂從前臉的肩膀處伸出來,當成人物的手。
指導語:前臉,預備!后臉!(通過做前臉和后臉的預備動作來區分角色。)
3、教師在幼兒面前呈透明狀表演,讓幼兒更真切地觀察前臉和后臉的配合。
指導語:我們再來表演一次,請仔細觀察哦!
4、兩兩合作,嘗試做簡單的造型和表情,如:敬禮、叉腰、踏步等。
指導語:兩個兩個找朋友,商量好誰當前臉,誰當后臉!前臉,預備!后臉預備!
提示:鏡頭轉轉轉,我現在很開心!/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傷心!/我是大力士!/我是愛美的小花貓!……(教師用相機抓拍表情和造型好的幼兒。)
5、幼兒嘗試表演雙簧。
(1)復習律動《幼幼小英雄》。
指導語:老師今天表演的雙簧是《幼幼小英雄》,我們來復習一下律動吧!
(2)集體練習雙簧《幼幼小英雄》中的"前臉"表演的部分。(襪子)
指導語:前臉的動作應該是怎么樣的呢?感覺一下笨笨的小腳丫!預備!
(3)幼兒找朋友合作練習表演,并討論用什么方法能讓兩人更加有默契。
指導語:剛才有些小朋友的表情可吸引人啦!現在,兩個兩個找朋友,后臉的小朋友請把襪子放回椅子下面。
指導語:請跟旁邊的小朋友打個招呼吧!我們和著音樂試一試,請注意你的表情。
(4)樹典型,請一兩組幼兒上臺表演。表演結束后進行點評,再次鼓勵幼兒并提出改進的地方。
(5)聽音樂,幼兒再次練習雙簧表演。
6、幼兒兩兩合作穿上衣服和鞋子,集體在"電視"里表演雙簧。
指導語:現在,請小演員們去電視臺錄節目咯!打扮好了就可以出場啦!
7、一邊觀看照片,一邊回顧對雙簧的藝術形式的了解。
指導語:雙簧就是……,現在,我們趕緊把這滑稽的表演教給其他的小朋友吧!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活動反思:
本學期我們課題組制定的主題計劃是《我快樂、我學習》,幼兒的樂學與他們的興趣、需要有很大關系,學習內容富有動感、貼近幼兒生活和興趣點是幼兒樂學的基本條件。哈哈鏡是幼兒喜歡的游戲,從哈哈鏡里能看見自己有趣的變形形象,獲得快樂的情緒。每次帶孩子們照哈哈鏡,他們都哈哈鏡非常感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地照著、笑著、逗樂著……幼兒照哈哈鏡的游戲經驗賦予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因此我們設計了主題活動“神奇的哈哈鏡”。歌曲《哈哈鏡》就是其中一個活動,它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說唱歌曲,它體現的是人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哈哈鏡是一首比較活潑的雙聲部歌曲,和聲的歌曲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有些困難,因此我把歌曲分成了兩個課時來開展,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為歌曲配上相應的動作。在活動中我借助幼兒間的思維互動,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動作表現照哈哈鏡時,幼兒開始只是用諸如踮腳尖、半蹲等動作來表現形態上的變化,但是隨著活動的深入,幼兒的創意越來越多,從身體動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橫生。同時,在為歌曲配動作時,有些幼兒一個接一個地做滑稽動作,結果出現了混亂,但我并沒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時找到了原因——幼兒過于熱衷滑稽動作而忽略了音樂。于是,我肯定了幼兒在動作上的創意,同時引導他們關注、傾聽樂曲,并根據音樂的變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動作,使動作與音樂相協調。這也是為我們第二課時的雙簧表演做鋪墊。第二課時主要是進行雙聲部合作演唱歌曲,運用小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組用歌詞伴唱,另一組有節奏地說歌詞,兩聲部同時合作說唱歌曲。通過把難點前置,孩子們在后面學習雙聲部的配合演唱就輕松地多了,掌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活動后面我設計了雙簧表演,這一部分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個個表演都很積極投入。活動也達成了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活動中也感受到了快樂。
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實踐、思考、審視、反省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深刻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蘊涵的“以幼兒發展為本”思想,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發展幼兒的個性、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幼兒身心健康地發展,最終實現“審美與快樂”的音樂教育理念。
【大班藝術雙簧表演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音樂表演教案11-26
中班藝術教案:時裝表演01-25
藝術教案大班01-18
大班藝術教案06-12
大班藝術領域教案11-25
大班藝術教案織網11-17
大班藝術采茶教案12-04
大班藝術教案:搖籃08-25
大班藝術教育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