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經典)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1
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立爾村,一場大火打破了這里原本寧靜的夜晚。
這場森林火災經過一天一夜的撲救也沒有停息。在3月31日下午,當撲火人員還在轉場途中時,山間的風力突變瞬間反生了改變,致使山火突發爆燃,包括楊達瓦、鄒平、捌斤在內的30名撲火英雄犧牲。
據統計,四川涼山火災中,僅森林消防支隊就有27人犧牲,其中還包括24名90后和2名00后。
森林防火,不如主動放火
在美國黃石公園,因為公園管理局對森林火災采取“零容忍”政策,所以導致樹木數量的增長速度加快。
結果就是森林老化的速度也加快了,死掉的樹木導致森林里到處是灌木、樹枝和落葉。而因為這些易燃物質,也使得黃石公園的`森林處于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狀態:一旦爆發火災,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區域,無法有效控制。
如今,公園的防火政策是禁止一切人為因素造成的火災,但如果是自然發生的火災,只要火勢沒有失控,沒有威脅到人類和建筑,他們就會聽任這些火苗自生自滅。甚至,公園的工作人員會故意把一部分存在火災隱患的死亡樹木燒掉,人為地燒出來一些隔離帶。因此,防范森林火災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地先放一把火。
加班VS死亡,你會如何選擇?
正常的職場工作中,你或許有加班、有應酬、有爭吵、有哭泣……可是應該沒有直面生死的危險,而那些奮斗在一線的消防員卻有。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加班的痛苦,可是卻沒想過這些犧牲的消防戰士死亡前的笑容。
面對無法選擇的死亡,你尚且如此。那么,人為的加班也就不足影響到很大的范圍了。
這時,回想現實的工作,你們是多么的幸福。至少有親人的陪伴,多了一些呼吸時的凝想,少了許多未完成的遺憾。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2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說的那樣,‘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龔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小學當校長,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小學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只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離休后,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尊敬和愛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3
由于受傷未痊愈,綁著腰圍的葉連平站著講課十分吃力。曾經堅持上課不坐、不喝水的葉連平,不得不向孩子們道歉,在講臺后面坐下來繼續上課,不時費力挺直佝僂的腰在黑板上板書。
5年前,葉連平腦出血加腦膜炎,到醫院做手術。按醫囑要住院一個月,但第四天葉連平就急著要出院。結果頭上的手術縫合線還沒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兒童之家。還有一次,他做白內障手術,左眼手術,他就睜著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就睜著左眼上課,一只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葉連平說。然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他走了以后,這些孩子誰來管?
葉連平拿出積蓄2萬多元,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于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會仍會正常運行,孩子們仍會受益,可以讓我‘死而不已’。葉連平高興地說。記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領口處磨出了毛邊,還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還是1960年下放時妹夫送的,已經辨別不出原來的顏色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會把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著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發了。葉連平說。
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著說: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車胤囊螢,終成大家。但愿美麗鄉村,能有許多像葉連平一樣的螢火蟲。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4
伍淑清的愛國愛港情懷并非始於今日,而是發軔於心靈深處,彰顯於大小事中。從她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就可以看出一斑。
1998年,伍淑清發起成立“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以該基金執行主席身份,每年資助組織香港中學生到內地參觀考察,將國情教育及中華歷史文化融會於學習、參觀及實踐當中。
20xx年,伍淑清成立了中華基金中學。她說,我們學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沒有英文校歌。學校組織很多學生跟老師去內地和國外考察,讓學生們立足香港,背靠國家,走向全球。
每次出國,伍淑清都會安排學生到當地的中國使領館拜會,在國旗下讓大家跟著大使唱國歌;讓學生們知道,出了國,為他們提供保護的,是中國的使領館。
由於擔憂當代香港青年在成長中因缺乏國家觀念而被誤導、被利用,伍淑清邀請了多位有心人編寫了《國史百聞》,介紹近當代一百宗歷史事件。同時,專門培養能夠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目的是要讓香港的年輕人了解,香港和國家是不可分的。
一位商人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并非教育更容易賺錢,而是她看到香港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源於教育,國家觀念、歷史觀念、大局觀念的缺失,令香港年輕人與國家日益疏離,她要從教育入手,讓“愛國”與“愛港”統一為一體,這才是真愛國、真愛港。伍淑清1948年出生在香港,少時就讀於香港,后赴英美留學。從小的耳濡目染,步入商界后的縱橫馳騁,伍淑清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政界、商界人物,使她對香港的諸多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伍淑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歐美許多政客對香港當下局勢完全沒有客觀認識,也并不真正把香港視作朋友,這些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利用香港的事情醜化和打擊中國。她說:“他們只是在利用香港拿選票。”
在中國正在崛起的`當口,遏制中國符合美國利益;符合美國利益就容易拉到更多選票;“香港牌”是遏制中國的一個好藉口;借“香港人權”施壓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邏輯線條如此清晰,但香港某些人沒有看清楚,某些人裝作沒有看清楚,某些人甘愿作反中亂港的急先鋒。
在大是大非面前,伍淑清決不明哲保身、裝聾作啞。她是智者,看穿了反中亂港勢力的圈套;她是勇者,大膽地揭穿了美國政客的陰謀;她是善者,為香港好、國家好不遺余力地奔走呼號。這樣的人,如果我們不敬佩,還能敬佩誰?伍淑清,確實感動了全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5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里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素材12-11
“感動中國”人物航天事跡06-21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04-20
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06-30
中國感動人物事跡07-01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04-19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10-06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事跡10-11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