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實用】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在自己預料之中的事件,為了控制事故的發展勢態,通常會被要求事先編制應急預案。那么優秀的應急預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編制目的
本預案的編制目的是為了防止施工中發生機械傷害事故,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總結安全生產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大問題和工作重點,提出預防事故的思路和辦法,全面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救援措施,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編制依據
本預案的編制依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和《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知識》。
三、應急救援原則
本預案的應急救援原則包括常備不懈、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區域為主、單位自救和社會救援相結合,迅速、準確。
四、指揮機構的設置和職責
本預案的指揮機構包括機械傷害事故安全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由組長張偉、副組長汶軍貌和成員張軍超、羅飛、劉雷鵬、朱定良、戴序森、馬振宙組成。該領導小組的職責包括在接到事故報告后,根據應急救援預案和事故的具體情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千方百計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格執行有關救護規程和規定,嚴禁救護過程中的違章指揮和冒險作業,避免救護中的二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護好事故現場,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五、裝備及通訊網絡和聯絡方法
本預案的裝備包括常備急救裝備和通訊裝備。常備急救裝備包括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冰袋、各種消毒液及物品、一次性注射器及輸液裝置、急救包、擔架、止血帶、氧氣袋及各種常用小夾板或石膏繃帶等。通訊裝備包括指揮部和各經理部配備手機和固定電話,并配備電腦、打印機、傳真機和建立寬帶網絡。聯絡方法包括電話聯系和因特網聯系。
六、應急救援隊伍的任務和訓練
本預案要求各經理部按要求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并維持隊伍穩定。應急救援隊伍的任務包括在發生突發性重大安全事故時,通過事前計劃和制定的應急救援措施,利用一切力量迅速控制事故的發展并盡可能排除事故,救援和保護好現場人員和場外人員的生命安全,將事故對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低至最小限度。應急救援隊伍的基本任務包括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指導群眾防護,組織群眾撤離,迅速控制危險源,并對事故造成的危害進行檢驗、監測,測定事故的危害區域、危害性質及危害程度,做好現場清潔,消除危害后果。
3、應急救援隊伍的訓練
應急訓練的基本任務是鍛煉和提高救援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和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應急訓練的主要目的包括測試預案和程序的充分程度,測試緊急裝置、設備及物質資源供應,提高現場內、外的應急部門的協調能力,判別和改正預案的缺陷,提高公眾應急意識,在單位應急管理的能力方面獲得大眾的認可和信心,改善各種反應人員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協調水平,明確每個人各自崗位和職責,增強應急反應人員的熟練性和信心,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
各單位要采取講座、模擬、自學、小組受訓、受訓者和教師互動和考試等方法,對應急救援隊伍進行培訓。要針對不同水平的應急救援人員分別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報警、疏散、救援、指揮和配合。此外,應急救援演也是必要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救援隊伍間的協同救援水平和實戰能力,檢驗應急救援綜合能力和運作情況,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提高應急救援的實戰水平。演類型包括基礎演、專業演、戰術演和自選科目演。演的方法和內容包括單項演、組合演和全面演,各單位每年至少應進行一次應急演練,演練時要精心設計,精心準備,模擬實際施工流程,安排多種復雜情況,提高各級負責人的組織指揮能力和職工的搶險救援能力,完善應急組織和預案。
為預防機械傷害事故,各種機械操作人員和車輛駕駛員必須取得操作合格證,不準操作與證不相符的機械,不準將機械設備交給無本機操作證的人員操作,對機械操作人員要建立檔案,專人管理。
2、操作人員應嚴格按照本機說明書進行操作,包括工作前的檢查、工作中的觀察和工作后的保養。
3、駕駛室或操作室必須保持整潔,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操作人員不得飲酒后操作機械,機械也不得帶病運轉或超負荷運轉。
4、機械設備停放時應選擇安全的地點,夜間應有專人看管。
5、使用手柄起動的機械應注意手柄倒轉傷人,加油時應嚴禁煙火。
6、嚴禁對運轉中的機械設備進行維修、保養、調整等作業。
7、指揮施工機械作業人員必須站在安全地點,同時明確規定指揮聯絡信號。
8、使用鋼絲繩的機械在運行中嚴禁用手套或其他物件接觸鋼絲繩,拖拉機械或重物時人員應遠離鋼絲繩。
9、起重作業必須按照相關規程執行。
10、定期組織機電設備和車輛的安全大檢查,對檢查中查出的安全問題,按照“三不放過”原則進行調查處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機械事故的發生。
11、操作人員應嚴格執行指揮人員的信號,在進行各項動作前,應鳴聲示意。
12、在6級以上大風、大雨、大雪、大霧等惡劣天氣時,應停止起重機露天作業。
13、起重機的安全裝置必須齊全完整、靈敏有效,嚴禁用限位裝置代替操作機構。
14、起重機作業時,重物下方不得有人停留和通過。
15、必須按規定的起重性能進行作業,不得超載作業和起吊重量不明的物體。
16、起重機的吊鉤和吊環嚴禁補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當更換:危險斷面和鉤頸有永久變形;表面有裂紋;掛繩處斷面磨損超過高度的10%;吊鉤襯套磨損超過原厚度50%;心軸(銷子)磨損超過其直徑的3%~5%。
八、事故處理
1、事故上報必須實行系統上報制度,即事故工點第一管理者必須立即向各自作業隊第一負責人報告,安技人員必須向經指揮部安質科報告,調度人員必須向指揮部調度報告,確保各系統信息及時、準確,為事故處理和消除損失的擴大贏得時間,指揮部將在1小時內及時上報公司和當地安監局。
2、工程安全事故上報程序根據事故程度和傷亡情況分為四級,不同級別的事故上報時間和報告程序也不同,必須按照規定進行逐級上報。
2.改寫每段話。
較大傷亡、重大傷亡和特大傷亡事故的上報程序如下:
一般事故應立即報告當地交警和指揮部;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應在半小時內報告公司和安監局,并在一個小時內報告當地交警和指揮部。上報時間和報告程序逐級上報,交警部門責任認定時間為15天12小時內,而對于特大事故,應在半小時內立即報告當地交警、指揮部、公司和安監局,并在6小時內完成上報程序。
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原則為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及時準確。事故調查處理程序如下: 組織調查組,明確任務,進行分工,盡快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分清責任,對責任者提出處理意見,填寫調查報告書,結案歸檔。傷亡事故發生后,應按照“四不放過”原則,盡快進行調查處理,以便弄清情況、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吸取教訓、采取措施、改進工作,并使領導和職工群眾從中受到教育,防止同類事故再次發生。
在調查時,要全面細致查看現場,聽取當事者、知情人、見證人和基層領導的陳述;要注意發現痕跡,廣泛收集物證;要做詳細記錄,進行拍照、畫圖和錄像;要及時了解醫療部門對傷亡情況的報告;要組織計劃、物資、財會部門提出經濟損失的分析報告;根據需要,向有關部門索取與事故有關的生產、技術、設備的資料;組織技術鑒定和模擬試驗等等。
傷亡事故調查組的職責包括:查明傷亡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傷亡事故的性質和責任者;提出對傷亡事故有關責任單位或責任者處理依據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建議;向派出調查組的人民政府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交調查組成員簽名的傷亡事故調查報告書。
傷亡事故調查報告書的內容包括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單位(包括單位名稱、所在地址、隸屬關系等)和與發生事故有關的單位及有關的人員;事故的人員傷亡情況和經濟損失情況;事故的經過及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責任認定及對責任者(責任單位及責任人)處理建議;整頓和防范措施;調查組負責人及調查組成員名單(簽名),必要時在事故調查報告書中還應附相應的科學鑒定資料。
在處理事故時,應結合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規定,分清事故的責任,對責任者進行嚴肅處理。凡因下述原因造成事故,主要應當追究有關領導和管理者的責任:
1.安全管理混亂,無人負責安全工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職工無法遵循規章制度。
2.沒有按規定進行職工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導致工人未經考試合格就上崗操作。
3.沒有按規定使用安全技術措施經費。
4.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和技術改造項目沒有執行“三同時”規定。
5.在推行各種經濟承包責任制中沒有勞動安全衛生內容要求和相應措施。
6.設備超過檢修、檢驗、使用期,超負荷以及帶病運轉。 7.沒有積極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 8.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
3.造成事故的原因包括違章指揮、違反安全生產責任制、發現危險不報告或不采取措施、擅自改變安全裝置和設備、不穿戴防護服裝和用具、設計、施工錯誤。
4.行政處分應對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者給予,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處分的情況包括破壞事故現場、隱瞞事實、搶救不力、弄虛作假、不吸取教訓、非法制造特種設備等。
5.在調查、處理傷亡事故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打擊報復的,由所在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對事故責任者要進行教育和給予經濟處罰、紀律處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7.在事故善后處理中,需要根據國家政策對傷亡人員及其家屬在精神和經濟上給予幫助。
8.應當歸檔的資料包括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調查報告書及批復材料、現場調查記錄、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物證和人證材料、經濟損失材料、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醫療部門的診斷證書、發生事故時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計資料,以及處分決定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
11、關于事故的報告和文件
在處理事故時,需要及時通報、簡報和備案相關文件。這些文件包括有關事故的文字資料,以及照片、磁盤和縮微膠片等其他資料。
12、調查組成員的信息
在調查事故時,需要注明參加調查組的人員姓名、職務和單位。這有助于確保調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13、處理批復機關的意見
在處理事故時,需要考慮處理批復機關的批復意見。這些意見可以指導后續的處理和改進工作。
14、事故資料的內容
事故資料不僅包括文字資料,還包括照片、磁盤和縮微膠片等其他資料。這些資料有助于了解事故的全貌和原因,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九、現場醫療救護
1、應急電話
在施工現場,應該備有急救電話120,以便在發生事故時及時呼叫救護車。
2、常備物品
施工現場應該配備常見的急救物品,如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冰袋、消毒液、一次性注射器、輸液裝置、急救包、擔架、止血帶、氧氣袋、小夾板和石膏繃帶等。
3、急救藥品和消毒用品
除了常見的急救物品外,施工現場還應該備有各種急救藥品和消毒用品。
4、現場急救概念和步驟
1)現場急救概念
現場急救是指在事故現場進行初級救生,穩定傷病員的傷、病情,減少并發癥,并為下一步救治作好準備。現場急救的及時性和正確性關系到傷病員的生命和傷害結果。
2)急救步驟
急救應遵循四個步驟:調查現場、初步檢查傷病員、呼救求助、第二次檢查。在施救的同時,應該通知救護人員并反映傷病員的傷情和簡單的救治過程。
5、事故急救處理辦法
1)止血
止血的方法包括壓迫止血法。先抬高傷肢,然后用消毒紗布或棉墊覆蓋在傷口表面,再用繃帶或布條加壓包扎止血。在現場可以使用清潔的手帕、毛巾或其他棉織品代替。
2.指壓動脈出血近心端止血法是一種簡便、迅速有效的方法,可以按出血部位采用指壓面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股動脈、脛前后動脈止血。但該方法不持久。
包扎和固定是處理創傷的重要方法。可以用消毒的敷料或清潔的醫用紗布覆蓋創傷處,再用繃帶或布條包扎。在肢體骨折時,可以使用繃帶包扎夾板來固定受傷部位上下兩個關節,以減少損傷、減輕疼痛并預防休克。
搬運是處理創傷的關鍵步驟。經過現場止血、包扎和固定后,應盡快正確地搬運傷員送往醫院。在搬運嚴重創傷伴有大出血或已休克的傷員時,要平臥運送傷員,并在頭部放置冰袋,路途中要盡量避免震蕩。在搬運高處墜落傷員時,若有脊椎損傷可能,一定要使傷員平臥在硬板上搬運,切忌只抬傷員的兩肩與兩腿或單肩背運傷員,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緊急安全疏散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施工現場應設立疏散指示標志、應急照明、走道、緩降器、救生袋、救生滑梯等,并教育和培訓從業人員學會自救和求救的方法。發生安全事故時,要努力保護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各級領導和救護組要組織好救護工作,選擇現成的疏散通道和設施,盡快疏散人員和設備。如遇到不能處理的緊急情況,要立即報警請求社會支援。
社會支援是處理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發生事故后,如遇到不能處理的緊急情況或為了最快、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搶救、救護傷員,應立即報警和聯系社會組織機構請求社會支援。建立與公司本部和當地相關單位的社會支援連絡體系,保證在突發安全事故后能使傷員得到急時的搶救和治療,將事故對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社會支援電話包括火警電話、匪警電話、救護電話和交通事故求救電話。
項目經理部應急救援聯絡電話的建立是應對機械傷害事故的重要措施。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聯系項目經理部的組長、副組長和組員,以便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03-05
車間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通用05-21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4篇)04-26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精選12篇)02-16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演練記錄11-26
起重機械傷害事故的應急預案12-16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預案演練記錄范例5篇02-19
機械傷害事故應急演練方案03-25
起重機械傷害事故事故應急預案范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