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傳說故事
冬至的由來
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這一天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之說,即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這一說法也符合天文現象。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推行夏歷后,冬至和新年便成了兩個節日,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要吃餛飩、餃子等美食以示慶賀。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的六大風俗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
來源于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冬至節有起源于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于是黃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傳說之二: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個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個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傳說之三: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個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很多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四:
吃混沌與西施有關。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一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因與“混沌”發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冬至傳說之五:
吃餛飩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為了驅趕惡人。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辟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冬至傳說六:
漢高祖劉邦和樊噲吃狗肉的故事。在有些地方,冬至還盛行吃狗肉的情況。相傳,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個人倒是覺得,這個習俗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百姓經濟水平提高,對食物營養的追求的結果。
古代冬至娛樂習俗有哪些?
冬至懸土炭
我國先民很善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冬至的“懸土炭”習俗就很有意思。在冬至前三日,人們懸土、炭于天平木桿兩端,讓兩邊輕重剛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陽氣至,炭那邊就會重,而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很明顯,這個簡單的小實驗的原理在于兩邊的物件吸水與否。
葭灰占律
“葭灰占律”又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其中牽扯到我國古代的音樂知識。古人用葭莩之灰來占卜氣候,依據的是華夏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
人們燒葦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經驗,冬至日里,葭灰當從應鐘律管中飛出,這是人們判斷節令到來的方法。
所謂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如果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則依次向上升半音,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舊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便是幾乎流傳于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我國傳統的歷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數九”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稱二九、三九,……,一直數到九九過后,就是天氣回暖,大地將春的時節了。
九九消寒歌在全國大部分地都有流傳,尤以北方為多,北方冬季嚴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僅名實相符,并且也有實際存在的意義,而在北方以外地區,由于各地氣候寒暖不一,人們創作時著眼點各有差異,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
九九消寒圖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冬至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人們以此卜來年豐欠。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簡單的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錢形,共得八十一錢,每天涂一錢,涂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也說:“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選擇九個九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是“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則九九盡,春天臨。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系,真讓人叫絕。
畫消寒圖這種風俗雖然簡單,但如果巧心醞釀則別有韻致,常被人們寄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在其中。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傳說故事01-18
冬至的由來和傳說作文07-13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03-02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11-26
(精華)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11-21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精]10-17
精華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02-12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通用10-21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