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程是《機械設計基礎》,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為專業背景進行說課。下面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介紹本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歡迎批評指正。
一、課程的定位和目標
1、本課程定位
1)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
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本專業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適合從事模具設計、制造、數控編程、CAD技術和生產組織管理等一線工作。基于這樣的培養目標,就要求學生具備手工繪圖、計算機繪圖和工程計算的能力,具備常用機構和零部件設計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職業能力,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開設了“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機械設計基礎”、“程材料及成型技術”、“機械制造技術”等系列課程。其中,“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是“機械設計基礎”的先修課程,“程材料及成型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是“機械設計基礎”的后續課程。
2)本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地位
《機械設計基礎》是我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一門職業基礎課,“機械設計基礎”在專業課程設置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承擔了本專業的職業基礎能力培養的任務,為今后學生從事本專業的設備操作、設備改造、一般性的機械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礎。此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設計及畢業后學生從事工作的能力。
2、本課程的目標體系
①知識目標
(1)掌握靜力學和材料力學的基礎知識;
(2)初步掌握分析解決工程實際中簡單力學問題的方法;
(3)掌握機械中的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
②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分析解決工程實際中簡單力學問題的能力;
(2)初步掌握對桿件進行強度、剛度計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掌握常用機構和通用機械零件的基本知識,初步具有分析、選用和設計機械零件及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
(4)為從事本專業的設備操作、設備改造、一般性的機械設計等方面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礎。
③素質目標
(1)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2)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二、課程教學的總體設計與教學組織
1、教學內容的確定
①以必須、夠用為度安排教學內容
高職類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注重行業和企業對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工程實例、序化教學內容,重視教學做合一性,采用模塊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在教學舉例、習題、實驗課題等方面盡量取材于企業實際生產的零部件。教學中注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注重冗長的數學計算。
②根據課程標準確定課程模塊
本課程由傳統的《機械設計基礎》和《工程力學》兩門課整合而成的,涵蓋了以下四塊內容:靜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
經整合后本課程具有以下兩個優點:
1)課時減少
《工程力學》(50學時)+ 《機械設計基礎》(78學時)
《機械設計基礎Ⅰ、Ⅱ》(108學時)
2)教學內容的重組
《工程力學》和《機械設計基礎》包含了過多的理論闡述和公式推導,這并不適合職業教育層次的教學,因此我們針對這一層次的特點和需求,對這兩門課程進行了整合,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精簡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
模塊一靜力學
知識點:靜力學基本概念,受力分析,簡單力系,平面任意力系及空間力系
重點:物體的受力分析,各力系的合成與平衡的方法,力對點的矩
難點:力對軸的矩,空間力系的平衡
模塊二材料力學
知識點:桿件的軸向拉壓變形,剪切與擠壓變形,扭轉變形,彎曲變形,組合變形
重點:四種常見變形的內力計算,應力計算及強度計算,組合變形
難點:四種常見變形的強度計算,扭轉的剛度校核,彎曲的內力圖的繪制,組合變形
實訓金屬材料的拉伸與壓縮實驗
模塊三常見的運動機構
知識點:機構運動簡圖繪制,平面四桿機構,凸輪機構
重點: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自由度的計算,四桿機構的類型判別及設計,凸輪機構的設計
難點: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自由度的計算,四桿機構的設計,凸輪機構的設計
實訓機構測繪與運動簡圖繪制
模塊四傳動裝置
知識點: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帶傳動,輪系
重點:漸開線齒廓的形成,齒輪(直齒、斜齒、錐齒、蝸輪蝸桿)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設計,輪系傳動比計算,帶傳動的受力分析和設計
難點:漸開線齒廓的形成,齒輪(直齒、斜齒、錐齒、蝸輪蝸桿)的受力分析,輪系傳動比計算,帶傳動的受力分析
實訓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參數測定,范成法加工齒輪
模塊五聯接
知識點:鍵連接,銷聯接及螺紋聯接
重點:普通平鍵的選擇計算,螺紋聯接的預緊與防松
模塊六軸系
知識點:軸,軸承
重點:軸的結構設計和強度計算,軸承的選擇、壽命計算和組合設計
難點:軸的結構設計和強度計算,軸承壽命計算和組合設計
2、課時的分配(學分:6學分)
本課程為6學分,總課時為108課時,其中理論授課100課時、討論課6課時,實驗8課時,
課程結束后有兩周的專周實訓(60課時)。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說課稿】相關文章: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總結11-22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報告(精選9篇)05-22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報告書07-08
機械設計基礎論文12-17
機械設計基礎考試12-25
機械設計課程報告05-14
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11-18
機械設計基礎題庫答案01-29
機械設計基礎公式匯總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