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工農武裝割據”:
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在領導武裝起義、創建人民軍隊的基礎上,在廣大農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并以此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一種斗爭形式,也是中國式革命道路必經的重要階段。
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一是“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在斗爭實踐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位于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開創的。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兩軍會合后,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隨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湘贛邊界召開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會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
井岡山精神:
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根據地,主要內涵是: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條件:
在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有利條件主要從歷史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階級思想等三個方面來分析。
1、歷史條件:
(1)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井岡山地處邊遠的山區,是敵人統治力量極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敵人統治的縫隙中得到保存、發展和壯大。
(2)國民大革命運動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領導下,湘、贛等省的農民運動發展迅速,湘贛邊界各縣曾經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甚至建立過縣、鄉各級的農民政權,廣大農民群眾經歷過大革命的洗禮,對革命的認識和覺悟比較高。這就使中共在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存在著比較廣泛的深厚的群眾基礎。
2、地理條件:
(1)井岡山地處湘贛邊境,屬于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勢可以極大地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
(2)井岡山地處東亞季風區,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資源充足,主要物產有糧食,還有竹木、花生、藥材等。井岡山周圍各縣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便于部隊籌糧籌款。
(3)井岡山地處湘江和贛江之間的狹長地段,可以兩江作為天然屏障,對御敵和保存自己有利。
3、政治條件:
(1)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距離國民黨的統治中心比較遠,但革命力量的一舉一動可以影響湘、鄂、贛三省,有利于革命勢力的發展。
(2)湘、贛兩省軍閥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對井岡山地區的控制力量相對薄弱。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發生戰爭,湖南、江西兩省的軍閥部隊大量卷入了這場混戰,井岡山地區僅剩下戰斗力很弱的保安團、靖衛團和挨戶團,造成湘贛邊界空虛。這就更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3)由于長期受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井岡山邊界各縣的農民心向共產黨,繼續反封建斗爭,有的縣、鄉保存有農民自衛軍和幾百支槍,還有袁文才、王佐率領的部隊,這些武裝力量“雖然大體上還屬于舊式農民武裝的性質”,但他們愿意同工農革命軍聯合。
4、階級思想。
當時黨內可以生存的大城市都是由非左傾冒險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把持。革命之初,黨內地方派別主義及封建軍閥割劇思想影響有著重大影響。在井岡山的除了擁毛派外,都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人,是華中紅軍的梁山。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意義:
1、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紅軍創造了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經驗,形成了以“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無法保持。
3、大革命失敗后,全國革命形勢處于低潮。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經驗,從而在處境艱難的廣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4、井岡山根據地創建的軍事意義在于:
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通過戰爭的具體實踐,開創了“引兵農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軍事戰略;
形成了“黨指揮槍”等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建軍思想的理論基礎;
造成了中國式的游擊戰爭戰略態勢和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戰術原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源于毛澤東對湘贛邊界斗爭經驗的總結,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在領導武裝起義、創建人民軍隊的基礎上,在廣大農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并以此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一種斗爭形式,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內容包括: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及其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一支相當力量的紅軍和紅軍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廣大農民的要求,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是革命和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3、中國革命要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無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同時,中外反動勢力特別強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對集中,農村是其統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高中歷史知識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盛唐知識點12-14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05-18
(精選)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01-02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07-05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10-17
(精選)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12-14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05-27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優秀01-17
熱門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01-15
最好的高中歷史知識點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