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精華]坐井觀天評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華]坐井觀天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論天的大小這一件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這篇課文主要由小鳥和青蛙的三組對話構成,對話的朗讀是本課的重點,寓意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田敏老師的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
本課教師設計的教學課件十分生動有趣,以實物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形象、直觀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課文中“井沿”、“無邊無際”等詞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巧妙地把課文分解成若干問題,注重層次性,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得出結論。
三、以讀為主,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領悟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
四、創設了實踐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教師讓同學們做了一個實驗,讓他們把書卷起來看天花板。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了青蛙為什么會弄錯的原因。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談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這樣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建議:
1、在突破寓意這個教學難點時,搭建的兩個語言訓練平臺還需斟酌:
之一:小鳥為什么說對了?青蛙為什么說錯了?此處引導指向模糊,對于二年級學生提問需要直接明了,改為“小鳥和青蛙為什么看到的天不一樣?”會更好些。
2、拓展環節: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因為沒有情境的創設,回答時孩子的想象受到限制。假若換成:帶上頭飾,扮演青蛙,讓學生就當這只青蛙進行說話表達是不是更能激發其想象力呢?
總之,這是一節較成功的語文課,老師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注意說話方式。讓課堂短短的40分鐘,讓短短的一節課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乃至帶給學生深遠的影響。這節課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知識。
【坐井觀天評課稿】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評課稿11-25
《坐井觀天》評課稿01-07
(經典)坐井觀天評課稿09-21
(經典)坐井觀天評課稿11-01
經典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6-19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12-02
坐井觀天評課稿11-25
(精選)《坐井觀天》評課稿07-17
評課稿:《坐井觀天》03-29
坐井觀天評課稿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