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合集(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應該怎么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
聽了張老師的《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收獲很多。下面談談一些淺薄看法。
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兩年來學會的本領,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新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攀登新的高峰,將自信心遷移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的小學生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經驗,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這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升入三年級后,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煩惱和學習困難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剛進入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面臨著新的挑戰。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這一階段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思維發展中最艱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剛剛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發展的程度也不平衡。這一時期若不注意引導,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學,這就是為什么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對于很多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么要學習,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對于“學習”的概念還只局限于學校課堂、書本知識的學習;不知道什么是終身學習,更不明白人為什么需要終身學習。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和周圍大人們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學習,從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獲得成長。
因此,本課重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懂得學習是人成長的需要,并且需要終身學習;引導學生理清學習的概念,理解并樹立新的學習觀,懂得學習的空間、途徑、內容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生活處處皆學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2
1.改變課程觀念
或者說是教育觀念,教師的本職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書育人”,不多贅述。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求:小學教師會教兩門課程。
學生發展:學生是生命個體,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學科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長生命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有的觀念: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課程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兒童慣有的語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話題、內容、兒歌、童謠等,主持人、活動的人、教材的生活內容、引導兒童思考的話題和問題。
其二,課程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采用兒童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如公物:“這些是我們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學的概念來解釋。避免制造心理距離。關心兒童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狀態,由當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構知識體系。使兒童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書面作業和考試。
其三,課程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時間上的開放;赝^去,反思當下,規劃未來。你想想你有過這樣的事情嗎,為什么會這樣,他們怎樣做。由此汲取營養。
空間上的開放。以德育課程為核心,輻射學生各種活動和教育,如入學教育、班團隊、學校大型活動、家庭生活、社區公共空間。
向學生開放。通過學生學習,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
向教師開放。教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解釋者不是強調學習重點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結合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者。
其四,課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內容之間融合。彼此相互解釋、相互融合,以生活為導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隊與規則。
多元心理素質的融合。是綜合性的實踐智慧,只有與情感、意愿、判斷、行動結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識才是有行動力的知識,而不是僵化的知識,這就是生活智慧。
人與世界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存在是作為與自然對話、與家庭和諧相處、對社區有所貢獻、對國家興旺有所努力的一個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實現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鄉兒童,如主流群體與特殊群體。教學做融合,引導兒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過過好生活方式來引導。
《道德與法治》課不是在教一個知識體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體系的`拼盤。而是將各種知識、現實情景、人類情感、、社會規則、未來志向結合在一起而綜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斷、行動方式、決策能力等,這是一種教育實踐智慧的存在狀態。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斷)意—志(志向)決—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動(動手)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柜臺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么東西丟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么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么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后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么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后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于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么!”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3
該課之所以說是一節好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得出的結論。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但選用什么樣的時政材料,這同樣體現了一位教師的選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而且必須要有對“時政的敏感度”,哪些時政將會成為考試關注的熱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沒有這種敏感度,就不是個合格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這節課主要圍繞著法律的三大特征為主線貫穿本堂課。
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把時政熱點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并把時政材料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正確的問題。老師們可以看到:對一段同樣的時政材料,有的教師所出的題精要,有的教師出的題很表面。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材料,呈現給學生的也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材料和問題。這節課顧老師所選用的材料,比較“精要”。在導入中主要運用圖片:法律制定機關、國家強制力、高官落馬等不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時代性、時效性強,針對性強。
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顧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著“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課堂探究意識濃。同桌討論和小議次數較多。
教學設計實質是一種教學的預案。它不同于房屋設計圖,可以在教學進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改、補充、調整。在預設中生成知識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形成一種“創生”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正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不斷互動,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創生出一節優秀的課。在這過程中,學生受益了,教師也在教學相長中獲益。而這也就是“教學的魅力”所在。顧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點撥,不僅使學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徑”。
下面我提幾點建議:
課堂上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很融洽,如果教師教學能進行適度的學科滲透,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其次,在分析問題時,讓學生不僅動腦,而且結合題目動動手動動筆,我想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課堂結束前教師應作全面深入課堂小結。本堂課此環節較為薄弱。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4
下午,有幸聽了周老師的《我們的學!愤@節道德與法治課,周老師與學生融洽的課堂的關系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談談我感受。
在極其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在學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我們的學校》一課的學習;仡櫿麄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老師則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師生關系更為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教師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學習的方式。
針對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教師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匯報交流兩部分。課前,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自由組合成了三個學習小組,并從“不同地區的學校、不同時期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比齻課題中,自己選擇出本組的研究課題。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教學中,教師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相互動,就學生沒有談到的問題,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對學生匯報的時間及時進行調控等,也都是教師主導作用潛移默化的體現。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了朋友間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教師盡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的評課稿03-07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1-15
(精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2-06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經典11-19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經典]04-11
道德與法治的評課稿05-08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1-12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精選]08-17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經典)06-18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