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大學》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1
在我踏入這所學院的第天,他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洋溢了濃烈的氛圍,那種強烈的上進心深深地打動了我,那種無微不至的關心讓我倍感親切,讓我感覺到了家的溫暖,在后面的講座中,我對學院的內涵又有了新的了解,我到也許學習在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這里首要學習的應該是做人,怎樣完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益厚德載物。我們學習的就是做人之道、君子之道、和諧之道。再通過了更深刻的體會到學習做人做的重要性。也許理解還很淺薄,但我可以在以后的和學習中更加深入的.學習。
在多天的學習中我聽到了、看到了、想到了以前沒有聽過、看過、想過的。原來大學不僅僅可以學到。不關你在怎樣的,只要你肯學,只要肯教,你都一樣可以學到東西,也許以后走入,也是這樣,只要擁有一顆上進的心,一定可以有。
在這里也許我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去做到更好;也許以前我只是一粒沙,但我相信在這所學院的孕育后,我會變成一顆珍珠;我堅信,也許我曾經迷茫,在這所學校又重新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焰,也許我曾以為的未來暗淡無光,但我相信在學院學習后,我的未來將精彩無比!
xx職業學院,這個給我新希望,這個重新孕育我的學校,他將會讓我的未來更加光明;這個充滿學習氛圍的園地,將讓我學習到更多,讓我的人格得以完善。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2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時代最響亮的聲音,高校就要努力和諧大學。建設和諧大學,需要確立怎樣的思和理念,應該制定哪些機制和方略,這是一個緊迫而重要的重大課題。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田建國新著《體驗和諧大學》(泰山出版社),對上述問題做出了的解答。
建設和諧大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必須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理性的審視和更加長遠的設想。作者站在哲高度,多方位、多視角,對建設和諧大學的重大理論和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形成了較為的和諧大學建設理論體系。
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和諧大學指導必須堅持四個基本觀點:堅持靈魂觀點,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者認為,價值、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體系,是層層深化、步步遞進,逐步趨向更加成熟和自覺的價值形態。價值體系是價值的系統形態。核心價值體系是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最重要的、基本的、主導的,起組織、協調、統領和支配作用的價值體系。堅持發展觀點,就是要把堅持科學發展作為“要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促進高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群眾觀點,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辦學以為主體,以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努力促進學全面發展,依靠師生共建和諧,共享發展成果。堅持辯證觀點,就是和諧是動態中的平衡、差異中的協調、紛繁中的有序、多樣化中的統一。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在利用矛盾化解矛盾中促進和諧;和諧不是沒有差異,而是和而不同,豐富多彩;和諧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在創新中不斷發展。
和諧大學建設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作者指出,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思維原點和價值理想,是對人性不斷地喚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讓人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體驗成功,培養積極的態度。突出發展,關注人的自由、幸福、尊嚴、終極價值;尊重人的、人格、權益,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操。
和諧大學的特點作者概括了“七大特性”。即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協調性、教育的持續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多樣性,堅持人性化架構、人文化建設、人格化塑造,培養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養的個體。
和諧校園建設的基礎是學風建設。作者強調,大學追求的是學術。學術需要積淀,學者需要執著。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認真,多思慎思,關注現實,注重學術積累;要維護學術尊嚴和學術自由,崇尚科學,追求卓越,學術,力戒浮躁.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3
在大學里心心念叨著早點,早點工作好賺錢,然后去吃各種好吃的,買各種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實際上在工作之后,卻完全不是這樣想的了。畢業是我大學旅途的最后一個階段了,短短第幾個月的時間,卻遠比在大學里要更精彩,收獲也更大,但同樣的,也更加的累人。
實習不同于上學,我在大學里的時候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抱著弄懂就行的態度,對知識卻沒有細致的去分析,去深究,而且考試的時候也不是抱著要考高分的態度,而是想著能及格就行。想想的時候還是很認真的學習的,在大學沒人管我了,就不自覺的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真是不應該。通過學習的招聘會,我順利的`進入了實習,而這也是我“噩夢”的開始。
公司是對進行分配的,我就被分配到一個工程上干活,項目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我是其中最年輕,資歷最淺薄的一個。工地上的工作,雖然也是在里,但絕不是那種高樓大廈里的辦公室,還能望一望遠處的風景。我這里,四周望去全是深山老林,郁郁蔥蔥的一片,非常棒,空氣也很新鮮。但是也隨即而來一個問題,這里離市里太遠了,即便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
我們會計上班時間是早上7點半開始,一直到下午6點,有時候還要加班,常常弄到晚上10點多,才能伸伸懶腰,連洗漱都顧不上,只想趴在床上睡大覺。在學校里那會是這樣的生活,大學的課里,上午有時候只有一節課,還是10點半的課,我們常常晚上熬夜到一兩點才睡覺,早上睡到9點多才醒。就這么舒舒服服的過了大學四年的時間,都已經行成習慣了,突然之間要我早上7點就起來,特別不適應,但是上班不是上學,遲到是要扣工資的,我也只能強撐著睡意從床上爬起來,然后去工作。不過漸漸的,我的生活習性也改了過來,早睡早起,不會再像之前那樣熬到半夜了。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實習的收獲了,因為在學校里學習不太認真,所以我在工作的時候也吃了很多苦頭,進展的慢,就只能晚上留下來加班把事情處理完。有的時候一個報表改了三、四次才過,改的煩,我也煩。在這之后,我好好的總結了一下工作里要注意的事情,才發現自己原來有這么多的錯誤,有這么多不對的地方,我都一一進行了改正。
很感謝xx公司讓我進行這一次的實習,我感覺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段的經歷,必定會成為我以后工作里的很重要的經驗。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4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于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兩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說的話。“大學”、“大學”非我們所上的大學,而是博大的學問。《大學》是部凈化心靈的寶典!
孔子、曾子、朱子等一代代的偉人,寫著這部彌揚我們中華民族的文的人明史書。
我最喜歡是的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后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是啊,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為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還喜歡下面的這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白這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學所講的道理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要講究次序。最重要、最緊急的事先做;次重要、次緊急的事后做。如果次序亂了,事也做不成了。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講究次序。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5
對不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為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岳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贏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后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為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復《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獲益匪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范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范,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為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為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為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02-21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03-15
讀《大學》心得體會03-10
讀大學心得體會11-27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經典)01-07
(必備)讀《大學》的心得體會11-11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范文02-12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心得體會12-12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 11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