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1
最近的閑暇時光,我細細品讀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作為一名上海人,我對其中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有著濃厚的興趣。余秋雨教授犀利地指出:上海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領導、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吝嗇、自私、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世俗氣……都是不太好的評價。而《上海人》透過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看到了一些屬于全民族的歷史課題。究竟是一種什么契機,撞擊出了上海文明?
上海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進士徐光啟(與利瑪竇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他可算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海人,他也帶著今天上海人的某種素質:開通、好學、隨和、機靈,傳統文化也學得會,社會現實也周旋得開,卻把心靈的門戶向著世界文明洞開,敢將不久前還十分陌生的新知識吸納進來,并自然而談地匯入人生。有許多偉人,都是操著上海口音。對于開放的當代世界而言,上海俯瞰廣遠、吞吐萬匯、處勢不凡。19世紀,上海成為中國走向現代的起點,這是一段不平穩的日子,之后,上海人漸漸平穩。現在的上海人大都本于個體自立的觀念,不管閑事。上海文明的`其他心理品性,是對實際效益的精明估算、發端于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表現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埋伏著一種國際性的文化要求,至少對一般文化有著景仰)。這大概表現出了上海人、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征。事實上,上海文明呈現出一種無形的心理秩序,上海人非常奇特。他們灑脫又常常感到灑脫的孤獨,夢想許多,也使人們陷入了真正的惶惑。他們感到了自己的陋習卻不知從何改起。我究竟是誰?該做什么?他們有能力卻不一定發揮得出來。真是一部怪異的上海史。
而續寫上海新歷史,關鍵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這與我們也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沒有統領全局的強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與怯弱相伴隨。上海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伸發。失去了人生的浩大志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的一種私人玩物。我們缺少的是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從而失去了燙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蕩的勃發。我們應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應眼界遠遠超過闖勁,適應力遠遠超過開創力,要有大家風度,更要有大將風范。有鳥瞰世界的視野,更要有縱橫世界的氣概。不讓附庸繼續,不讓上海失落!
僅是一篇《上海人》,便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感悟。余秋雨教授以一個個物像,表現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以及感慨。悠遠的歷史如一條纜索,余秋雨緩緩走來,又漸行漸遠,征程漫漫,寒窗數載,終于走出了屬于他的“文化苦旅”。
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2
之前聽語文老師說過,我們的文筆還太過嫩,像初歷塵世的無知小兒,當時不太肯承認。直到讀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滄桑,什么叫蒼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過頭來看自己以前認為很成熟的文章,才發現竟顯得如此蒼白。的確,是蒼白,而且是蒼白得無處可躲。曾以為可以意氣風發談蘇東坡,可以大恣贊揚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獄。但余秋雨一篇《黃州突圍》,便是所有對蘇東坡的言談批判黯然失色,《山莊背影》《寧古塔》將知識分子的災難與艱苦寫的一覽無遺。文化苦旅闡述的是一種平實,卻將文化的那種厚重感一一還原。捧著這本書,心里還有著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一開始讀,有點讀不下去,因為讀得不是很懂。開篇的兩篇是《牌坊》《寺廟》,講了尼姑庵與吳山廟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覺得有一種隱含的、難懂的在里面,我可能還不懂。讓我突然喜歡上這本書的開始,是讀到《信客》這一篇。信客帶給我一種震撼,人性的感悟。簡簡單單的倆字,聯系著一邊是沒了家的男人,一邊是沒了男人的家。他們承擔著艱辛,生命危險、懷疑、猜忌、污蔑,他們本可以不必承受這些,但,為了他人,為了遠行者與遠行者的家,他們義無反顧的當起了信客,接受著多少難以承受的痛苦,但,他們不會后悔。這種人性的無私付出,劇烈的撞擊著我的心靈,我感受到一種厚重,做人的厚重。
慢慢改變著我的思想的是第二部分《中國之旅》。“沒有兩者。路,就是書。”秋雨的話一直回蕩在腦海,讀完《中國之旅》才品味出這句話的精辟。文化,是都江堰中拜水與問道的互相融合;是王圓箓,蔣孝琬使文化毀滅或歸于他國的那種惋惜;是陳萬里及時救下一些莫高窟文物的那種保衛意識;這是一種思想上的文化,讓我漸漸了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飽含著多少對毀滅的文明的痛惜,杭州的美麗是蘇東坡是錢繆對生態的一種敬重,希望這種敬重,能帶給每個人。“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流放,是一種災難,文人的災難。顧貞觀“季子平安否?”“我亦飄零久”是對不公的流放的無聲訴訟,更是一種沉重的友誼,重得壓人心。寧古塔,展現了遠年靈魂在苦難中的高貴,但也在告訴我們“文明可能產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
《中國之旅》寫了很多古代的中國文明,但我讀到的,卻是痛惜,對不懂文化,嫉妒文化,摧殘文化的痛惜。我感受到,一種厚重,一種該省視,該尊重文化的厚重。
帶給我最大感觸的.是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謝晉,巴金,黃佐臨,余秋雨,這些支撐著文化的高貴生命,在承受著創造之苦,文化之苦,他們,使我深深折服。他們,都各自經歷著折磨人的文革,又恰都是最深的受害者,卻又無怨無悔的將文化創造著,為了文明,也為了文化。巴金在災難中受盡屈辱,在造謠者奉迎者中孤影難支,但,他無畏折磨,不懼傷害,一人領頭“斥棍子,講真話”這精神,震動著山河大地。秋雨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著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遺址。在鋪天蓋地的誹謗中,那么多人連續收到傷害他二十幾年,秋雨卻從未回擊一句,他不忍傷害石一歌年邁的成員,也不忍傷害一些無知的群眾,于是,一人默默承受著痛。秋雨默默闡釋著:“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誹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人生之旅》寫的是令人欽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靈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貴的靈魂。這種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與體現,是一種壓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這本書,文化被摧毀的心酸,文人被壓迫的凄楚,讓我不禁沉思:“怎樣做人,怎樣傳承和重建這厚重的文化?”這句話,一直鎖在我的心里,時時拷問著我的靈魂。這一刻起,興許我也不會再膚淺地亂談文化了,因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變得厚重起來……
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3
第一次接觸《文化苦旅》是在同學的課桌上,翻了前言,感覺很趣味。最開始買的精裝版,之后又買了一本簡裝的。
那時還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斷斷續續看了接近兩年,學業的繁忙,諸事的不順,讓我對人生有一張慢慢頹廢的感覺。
但與此同時我也沒有放棄閱讀《文化苦旅》,在閱讀途中漸從中感受到與此刻世界所不一樣的東西。
一種學者對文化的誠懇,一種前人對文化的赤誠,一種從不放棄對自我內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現實世界,其實也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經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
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
經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杭州,這座鐘靈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無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斷橋殘雪,以及靈隱的幽靜,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
因為看了這篇文章,我還專程到杭州西湖邊走了一走。
走在蘇堤上,慢慢的回味這著杭州西湖的發展歷程,無處不籠罩著文化熏染的氣息。
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沒有重復常人的思維,而是冷靜思考,用一種看似水利專家的眼光,靜靜的述說杭州西湖建設的歷史脈絡。
在文章里,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變成了水利專家,利用當時有限的政治權利維護著西湖的生態環境,為西湖為杭州的人文歷史創造著基礎條件。
他們是博學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
他們在西湖建設,亦留下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
它讓我看到一種同席慕蓉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向來是一種堅韌的生物,他們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滾,他們用自我的骨血和肉體來換回一個新中國”。
在這些大愛中,我逐漸的感覺到了我身上所擁抱的小愛的不足之處。
它讓我反思、讓我羞愧,讓我看到這個世界還有不一樣的一面,還有更加不一樣的一面。
這都是閱讀所帶來的一段歷史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況,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社會之間人與人的相處一種人性和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這才是歷史發生的意義,我們挖掘歷史的意義。
當然,從文化苦旅中我們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中國人教版的科教書中,我們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聲大噪的散文家。
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讓人感覺到的是對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對完美事物的留戀和贊頌。
都江堰是這樣講的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
長城的禮貌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禮貌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它,就是都江堰。
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枕,一位文人對文化的溫柔,這其實也是他對文化苦旅的態度。
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
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
直到此刻還記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時也常常濕潤了眼眶。那種熱愛將會傳遞給你,讓你思考,感慨,重新喚起對文化的贊嘆。
它會讓你從內心里驕傲于五千年歷史的深邃,也會感慨時代的終結。
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淺意上風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禮貌的衰敗而無力拯救,內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這場旅途不僅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禮貌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處腹地歷盡之后,方才展現給我們一個由遠及近的中華禮貌之旅。
我們容易被這本書的厚重震撼,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旅行的過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機。
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體味各地文化,將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為我們帶來一場別致的文化盛宴,讓我們由衷產生一種對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于一個“苦”字。
這個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歷風雨,苦行至今。
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職責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滋養一個民族靈魂的源泉,文化始終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質的紐帶。
中國文化經歷千年時間的洗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已受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甚至滅亡。
我們惋惜的同時,余秋雨先生經過此書告知文化的滄桑和喚醒傳統文化重建苦難意識。
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說“可能會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觸是一樣的。
但彼時,我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網上查詢了一些資料。
有些言論,對余秋雨先生確實很不公平。否認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對文化苦旅書中那些華麗的藻的批判。
我在想,人必須是要遵循自我最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在沒有這些對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論中,我從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熱忱。
我相信一個能寫出如此文章的人也必須不是一位心胸狹窄,只愛賣弄才華的人。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總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華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絕對值得一閱。
【最新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優秀】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優秀)01-08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優秀06-28
讀書筆記文化苦旅優秀06-18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文化苦旅心得09-11
最新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2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優秀范文03-05
(合集)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優秀08-28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讀《文化苦旅》心得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