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茶藝課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藝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藝課心得體會1
沒有錯過這一次茶藝培訓,我感到很慶幸,剛開始擔心沒有充足的時間,一直沒有報名,直到第一次見面會過后,下定決心,和小伙伴門開始了學習茶藝之旅。
為什么要學習茶藝?有很多原因。有人說是為了多掌握一門技術,有人說學習茶藝可以和初識之人開啟一個嶄新的交流話題,有人說學習茶藝可以提升氣質、修身養性……在各種原因中,我更多的是為了提升氣質、修身養性。因為在印象之中,泡茶之人都具有獨特的氣質,動作優雅,講話斯文,待人接物都很有禮貌。果然,上課沒多久,就完全被老師的氣質所折服,溫文爾雅、秀麗端莊,講課使人如和友人聊天,整個思緒都被抓住了。也更相信學習茶藝可以“清洗我們浮躁的內心”。
第一堂課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茶文化歷史,至此才得知我們飲茶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葉剛開始是作為藥用,后面慢慢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唐代陸羽寫作《茶徑》,總結了唐代及以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由此茶道、茶藝開始產生。以前就聽過周杰倫的.《爺爺泡的茶》:“陸羽泡的茶,聽說名和利都不拿”,現在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然后茶葉文化慢慢發展到了現在。
之后的課程中,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各種茶葉的分類,制作工藝,泡茶工具,泡茶實操等。在學習之前,對于茶葉的了解很少,雖然知道有綠茶、茉莉花茶、紅茶、普洱茶,卻不太能分辨,也不知道各自的特點和沖泡方法。現在知道了各種茶的出現時期、加工方法,也了解了茶中的內涵和其中蘊藏的高尚品質。還學習了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投茶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溫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后面我還需要更多的練習來掌握這些要素。
說起來,里面的課程中,我很喜歡茶藝禮儀課程。站姿、坐姿、走姿、微笑,做好這些整個人感覺都變了。還知道了很多寓意:鳳凰三點頭、來來來、三叩首、退一步海闊天空等,感覺茶藝禮儀也是很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這些天,我慢慢體會到茶的美妙,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寧靜。泡茶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用心去體會,才會收獲。以后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聞一聞它的香、品一品它的味,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
以上是我對這些天茶藝培訓的心得體會,很感謝各位老師的精彩講解,特別是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許老師,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將會好好運用這些所學到的知識,讓茶藝豐富我的人生。
茶藝課心得體會2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范圍、研究者的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為奇。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茶事感受并進入較深意境而生發,茶道與茶的意境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為個人(修養、興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盡管因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后,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于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由于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并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是強調的,與茶道相聯系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如現代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并獲得感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于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征,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最后,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為,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不是動作那么簡單,它已經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交流更為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己,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加從容。對于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就是陶醉。”
茶藝課心得體會3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雖然我對茶文化的知識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話卻是深印在我腦海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來訪時必泡一壺好茶,以表對客人的誠心歡迎與尊敬。
"茶藝師"在我的字典里是個新鮮的名詞,在參加天晟茶業有限公司舉辦的茶藝師培訓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學也和我一樣對這個高雅的稱謂感覺陌生吧。
"茶藝"是個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說,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識別茶葉、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飲茶的技巧是對茶湯的品嘗、鑒賞,對它的色、香、味、形、韻的體味。只有掌握了這兩樣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體會到茶藝的精髓。
在這短短的`十多天培訓中我們學習到很多茶藝的相關知識,比如茶藝師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茶文化的理論,各種茶的特質,各種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品茶增進友誼。
【茶藝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茶藝心得體會11-17
茶藝心得體會02-28
茶藝師的心得體會04-18
茶藝個人心得體會03-12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范文02-12
茶藝心得體會15篇11-29
茶藝心得體會(15篇)12-15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15篇12-16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11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