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閱讀答案了-陳峰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閱讀答案了-陳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先秦以來,中國歷代統治者在治國中都面臨著文治與武功兩大重任。力圖發揮文與武的不同作用并保持雙方必要的平衡,已成為基本的政治常識。如唐太宗曾說:“斯二者遞為國用,……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帝范》卷4)但這一認識到宋代卻發生了顯著變化。
宋代之前的歷朝,在開國初期以及開疆拓土之際,軍功集團往往獲得重用,王朝衰敗之時更成為強權勢力。而在建設、守成時期,文臣集團則常得到倚重,占據朝堂主導位置。不過,文臣與武將的影響力固然此消彼長,但文武關系總體上保持動態平衡,并無絕對的厚此薄彼。到了唐代末期,武將集團再度強大,至五代更是盛極一時,在近百年間,文臣淪為附庸,甚至飽受武夫悍將的欺凌。日益突出的文武失衡,既影響了政務運行,還直接危及皇權和國家秩序。在此歷史背景下建立的宋朝,勢必會對文武關系失衡痼疾予以反思。
宋朝建國后,趙匡胤集團在重建中央集權統治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充分反思并汲取了五代的教訓。因此,其開展的撥亂反正進程多以“防弊”為出發點。其中,圍繞以往文武失衡的積弊采取了諸多措施。通過雙管齊下的舉措,趙匡胤集團抑制了過強的武將勢力,扶持了弱勢的文官隊伍,基本恢復了文武關系的平衡。
宋太宗即位后,統治路線逐漸發生轉變,特別是第二次伐遼失敗后,放棄了大一統的追求,朝政重心轉向維持城內的穩定,并以文治成就為主要追求目標。由此,宋太宗萌生了“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如他強調:“王者雖以武功克敵,終須以文德致治。”(《宋朝事實》卷3《圣學》)與此同時,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為皇權依靠的主要力量。
到宋真宗朝,文官士大夫已然崛起,“崇文抑武”也落實為朝政路線。如王安石指出:“本朝太祖武靖天下,真宗以文持之。”(《王文公文集》卷2《上田正言書二》)自此以后,文臣治國的局面完全形成,士大夫成為宋代政治主體力量,武臣則降為附庸,以往歷代文武博弈的景象已不再顯現。軍事領域的變化更值得關注:從宋真宗朝開始,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樞密院巳逐漸被文臣控制。到宋仁宗時期,前線戰區的指揮權亦由文官掌握,武將淪為副職、部將。這種制度化的以文馭武規則前所未有,直至南宋依舊延續,標志著武將本職角色和地位的顯著降低。
自古以來,朝野的價值取向深受政治的影響。以漢唐為代表的時代,王朝有大一統的追求,軍功意識廣泛存在,故上戰場為發跡的重要途徑,投筆從戎的現象相當常見。因此,文武官員相互轉換并無障礙,出將入相亦屬常態。隨著宋太宗朝以來“崇文抑武”治國理念的發展,科舉入仕與晉升大行其道,從文遂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官、士人普遍以從軍為恥,少有愿意改換武職者。宋朝宰執大臣絕大多數來自文臣,又以進士科出身者為主。從《宋史·宰輔年表》可知,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為進士出身。在所有宰相中,竟無一人出身武臣。由此可見,以往出將入相的傳統在宋代遭到終結。考察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可以從中窺見唐宋政治與社會的變遷。
(摘編自陳峰《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以來的中國歷朝統治者都懂得如何平衡文治與武功,致力于發揮文與武的不同作用。
B.文臣集團往往在王朝進入建設、守成時期占據優勢,而在其他時期則飽受軍功集團的欺凌。
C.鑒于歷代之失,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將、扶持文官的舉措,給予文官政治主體的地位。
D.漢唐人多有軍功意識,而宋代自太宗朝以后,士人多以從軍為恥,體現出政治對朝野的影響。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先從文武關系的角度概述中國古代基本政治格局,進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話題。
B.文章第二段闡述唐末五代時期武強文弱的狀況,主要目的是與宋代的崇文抑武形成對比。
C.文章三、四、五段以時間為序,簡要梳理了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脈絡清晰分明。
D.文章尾段《宋史·宰輔年表》的相關數據,是為了論證出將入相傳統在宋代終結的觀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以前,文臣與武將的影響力往往隨著朝代的演變而此消彼長,但總體上保持動態平衡。
B.五代時期武將集團盛極一時的現象和宋代文臣治國局面的形成都凸顯出文武關系的失衡。
C.“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萌生于宋太宗時期,落實于宋真宗朝,并且一直通行于南宋時期。
D.宋代士人從文逐漸成為社會風尚,宰輔絕大多數為進士出身,武官無力通過科舉得以晉升。
答
1.D
2.B
3.D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都懂得如何平衡文治與武功”曲解文意,原文說的是“自先秦以來,中國歷代統治者在治國中都面臨著文治與武功兩大重任。力圖發揮文與武的不同作用并保持雙方必要的平衡,已成為基本的政治常識”。“面臨著文治與武功兩大重任”并不意味著就“懂得如何平衡文治與武功”。
B.“而在其他時期則飽受軍功集團的欺凌”錯,擴大了范圍且過于絕對。原文只是說唐末五代時期“文臣淪為附庸,甚至飽受武夫悍將的欺凌”。
C.“歷代之失”錯,擴大了范圍,原文是“充分反思并汲取了五代的教訓”;“給予文官政治主體的地位”錯,根據原文,宋太祖時期,文武關系大致平衡,到了宋真宗時期,“士大夫成為宋代政治主體力量”。
故選D 。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主要目的是與宋代的崇文抑武形成對比”錯,結合原文“在此歷史背景下建立的宋朝,勢必會對文武關系失衡痼疾予以反思”可知,闡述唐末五代武強文弱的狀況是為了交代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背景。
故選B 。
3.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D.“武官無力通過科舉得以晉升”錯,于文無據。原文只是說“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為進士出身。在所有宰相中,竟無一人出身武臣。由此可見,以往出將入相的傳統在宋代遭到終結”。
故選D 。
【《宋代文武關系演變的歷史軌跡》閱讀答案了-陳峰】相關文章:
國學內涵的演變閱讀理解及答案12-17
歷史是什么閱讀答案01-17
“歷史地名”閱讀答案02-24
陳師道《除夕對酒贈少章》閱讀練習及答案03-10
茶字的由來和歷史演變02-25
《建筑的閱讀》閱讀及答案02-02
建筑的閱讀閱讀答案01-02
《俠:一種文化人格的歷史流變》閱讀答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