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1
觀察背景:
娃娃家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區角,班上每次拿到入區卡的孩子們都特別興奮著急著入區,進去了卻不知道自己該干啥,東瞧瞧、西看看,這摸摸、那動動卻毫無目的,什么都感興趣卻又不知道到底先玩什么?游戲結束即使都知道要整理,可忙乎了半天卻越理越亂,最后老師看到的總是一片狼藉,還得幫著收拾很久。在多次的觀察中,老師都沒有盲目介入,而是充分的觀察了解分析原因,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還不豐富、語言表達缺乏邏輯,又沒有一條主線或一件共同參與的事或物的場景把角色實行分工和合作,所以,在游戲中和收拾整理環節就會是各玩各和都想收的混亂場面。基于這些特點,我就有目的的試著為孩子們預設場景,給予他們一定的導向。看看孩子們賦予自己一個什么角色,怎樣玩下去。使他們能在娃娃家的游戲中將興趣得以拓展,玩得更有價值。
過程描述:
今天又是這幾個小朋友進娃娃家,我特意帶了一位“小客人”去娃娃家,告訴他們這位是鄰居家的小寶寶,今天鄰居阿姨有急事,需要我們來協助照看一下小寶寶,大家都好奇的看著娃娃都想抱,田梓妍搶先接過娃娃卻對老師說:“我去給她煮飯,來喂她吧!”我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對妍妍和另外三個小朋友說:“那好,你們去照顧小娃娃吧,要好好照顧哦。”“你們知道怎么才能照顧好娃娃呢?”還是妍妍搶著說:“喂東西給她吃,陪她玩游戲,還要給她洗澡,累了就哄她睡覺。”“嗯,這個方法好,你們去陪寶寶玩吧!”
四個孩子分別去選擇了自己角色所需要的玩具材料開始為小寶寶忙碌起來:“娃娃的頭發太長了,我來給她剪頭吧”妍妍主動當起理發師來,朵朵說“我是媽媽,我帶寶寶剪頭”朵朵扮演了娃娃的媽媽,軒軒說:“我是爸爸,我來煮飯哈”,便在灶臺邊忙碌起來,宇宇帶著哭腔坐在地上茫然的看著大家,委屈地說“我呢?我干什么呀?”妍妍馬上接過話:“你是爺爺,你去買菜吧”,“好的”宇宇開心的提著籃子在娃娃家里轉悠起來......
扮演“爸爸”的'軒軒在廚房里忙碌著,扮演“媽媽”的朵朵給寶寶鋪好了床邊給寶寶喂奶邊哄寶寶睡覺,嘴里還輕輕念叨著“寶寶睡覺覺”。扮演“爺爺”的宇宇買完菜便坐在一旁“悠閑”地看起報紙來,還自言自語地說:“爺爺喜歡看報紙”。
扮演“爸爸”的軒軒做好飯擺好桌子便招呼大家過來吃飯了。軒軒對朵朵說:“我來給寶寶喂飯,你吃飯吧”一家4口開心的圍坐在一起吃飯。
游戲結束的鈴聲響了,“餐具不能放地上”妍妍著急地指揮著“爸爸、爺爺”收拾廚房,“媽媽”趕快把寶寶的衣服和奶瓶擺放好,“理發師”利落的將美發用具整理歸位。
孩子們各自收拾完屬于自己的事情便一一離開了娃娃家,最后結束的是軒軒。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2
觀察記錄:
又到了區角活動的時間啦,在今天的活動中,孩子們顯得特別有興趣。一走進表演區,孩子們就馬上拿起區域角內的表演器材開始了他們的'游戲活動。孩子們先拿起了服裝開始打扮自己,然后帶上了動物頭飾開始了動物晚會,孩子們的動作也做的形態各異,有的模仿小動物,有的模仿一些奇怪的動作。這時,源源,穿上了環保服裝,開始了她的表演活動。玩著玩著她又當起了小老師,做了小主人,帶領著其他小朋友開始了他們的表演游戲。
分析與反思:
在一次次的區角活動中,我發現表演區的孩子越來越多。另外,孩子們非常喜歡帶著那些頭飾、服裝實行表演。從中我發現孩子們非常喜歡模仿小動物或者成人。活動中,源源當起了小主人能夠帶著小朋友一起游戲,教師應該多鼓勵幼兒當自己的小主人,大膽地和同伴一起游戲,促動幼兒的合作水平。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3
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表現特別積極,平時有什么新鮮事兒都想動一動、試一試,并還會提出疑問,是個非常好奇好問又善于思考的孩子,但是這個孩子集體面前說話的膽子較小,小組之間小朋友之間的交流還是很活躍的。本次的區角活動記錄表,主要記錄了這個孩子在相關燈的探索性主題活動及延伸的相關活動中的一些表現,下面我對這個孩子的探究行為作如下的分析與思考:
第一、在實錄中我們不難看出淳淳是個天生好奇、喜歡觸摸、把弄、操作與提問題的孩子,有較強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感興趣而且觀察的細致性也較強。如在孩子們自發的與老師交流中,他也積極參與,補充別的小朋友沒有發現和提到的事,還能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疑惑提出來。
第二、淳淳也是一個喜歡探究,善于思考喜愛動手動腦的孩子,發現問題后樂于積極解決,什么事兒都能引起他的探究,而且對于問題能提出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行驗證,同時還能積極參與調查,在我們的每次的主題展開中,他調查總是最積極的,燈的主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淳淳還是會用記錄來表達自己探究發現的孩子。意大利教育家“以其幼兒的100中語言震撼了全世界幼教工作者的心。確實,記錄也是幼兒表達表現的一種方式。實錄中淳淳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了電珠通電連接的方法,作為教師應善于觀察聆聽幼兒這種表達方式,注重解讀幼兒的探索行為。
第四、淳淳這孩子其他各方面都很好,就是集體面前缺乏大膽表達的膽子。其實從平時的觀察中發現,他不是不會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思考,在小組中交流孩子很積極的但在大集體中就膽怯。所以作為老師要善于觀察,創設機會讓其在集體面前實行表達。實錄中的調查交流活動老師就是創設了很好的機會,讓淳淳介紹,從而提升了淳淳在集體面前交流的信心。
還有淳淳還是一個善于反思、思考、注意持久性較強,并能改進自己探索行為的孩子。在實錄中電珠通電的活動雖然剛開始時因為幼兒年齡特點的決定,他們探索的初級階段都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就如實錄中的描述一樣,剛開始淳淳是無目的的探索活動,而恰恰成功了,可其實還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于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又實行了第二次的有目的的探索活動,雖然失敗了,但是還是不放棄,在思考與反思中調整自己的行為。
對本次區角觀察的思考:
第一、觀察能協助教師思考適合孩子教育策略。觀察是人們理解世界的一種方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觀察是教師獲得個體和群體信息的主要途徑。老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在持續思考、持續調整自己的行為,努力尋求一種最合適的結果。在這過程中,教師看到了幼兒思維的過程,看到了幼兒在過程中的發展,并更清楚地了解、掌握幼兒的發展水平。
本次的觀察記錄中教師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來實施相對應的指導策略。如在電珠通電的活動中,當教師看到淳淳實在無意的情況下使電珠亮了,教師邊調整了其策略,讓他通過再次的嘗試,從而了解電珠通電的準確連接方法,而后的第二次觀察,老師發現淳淳在探索后仍未找到答案,這時老師便給了適宜的指導,指導的方法以啟發為主,而不是直接指導。當時老師就問了看看電線里有什么?
老師這樣問的目的主要讓淳淳找出探索中的障礙,淳淳只有解決了主要困難,才會有以后的發現和成功,這也說明觀察能協助教師思考適合孩子教育策略,推動孩子的探索,增強自信。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惟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從而采取相對應的指導策略。
第二、觀察使教師學會了“等待”,明白了等待的價值。適時適宜的等待是一種教學策略,在探索活動中,幼兒常常會出現一些疑惑,有時可能因為正在思考問題,使探索行為暫時表現得不那么明顯;有時可能因為遇到了超出了他們水平范圍的`難題或者因為技能上達不到而使探索行為遭遇失敗。作為老師不要急于去采取指導,有時候采取適度的“等待”,教師要學會留出時間,留出空間,等待幼兒的自然成熟;或者說是在積極地尋找一個成熟的時間,一個更好的教育點。
教師應相信幼兒有水平發現問題的奧秘,并應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如在實錄中,老師發現剛開始時是無意的成功,于是引導他再試一次,可連續幾次還是失敗,這時老師已觀察到淳淳是被表面的成功所蒙蔽時,我沒有對他們的行為做出所謂威嚴的否定,而是在第一次探索中,提醒他再試一試;
第二次探索中提醒他看看里面的東西,然后繼續耐心的等待。我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我們很清楚孩子的好勝心理往往讓他們不能虛心的接受教師的好言相勸,倒不如讓他們“頭撞南墻自然回頭”;其次,讓孩子親自體驗失敗的過程也是一種有價值的經驗,而且這種經驗反面更為記憶深刻!選擇等待我正是要留給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間和時間,等待孩子自然的成熟,同時,我也在積極的尋找一個更恰當、更有意義的教育契機。
當然等待并不是無限量的,在孩子們無法用現有的經驗來解決問題時,我們再一味的等待很可能挫傷他們的探索興趣。就在孩子趨于放棄時,我即時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這種肯定給了孩子很有力的鼓勵,讓他們的探索欲從低谷中爬上來,接下來我給了他們一點提示,給他們在前一個活動過程中剛剛獲得的還未曾穩固的新經驗和實際遇到的問題之間架了一座橋,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透,馬上就把新經驗遷移到所遇到的問題中來。
第三、聆聽幼兒的心聲和觀察幼兒的行為是教師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因為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都隱含于其中。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內在的思維往往在一言一行上表現出來,而且在行動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還往往有新的發展。所以作為老師應提供豐富的探索材料為幼兒科學探究提供物質上的保證,同時還應創設一個寬松、有秩序的、生氣勃勃的、愉快的環境,是容易為幼兒所接受的,讓幼兒喜歡的環境,創設新奇、動態的物質環境。
“興趣是個水閘,依靠它,能打開注意的水庫并指引注意留下來”。在實錄中教師為幼兒的調查安排了一次集體交流的活動,孩子們因為有了調查活動作鋪墊,孩子便講的滔滔不絕,但是在這熱鬧的背后,老師還是能注重到全面的孩子,當老師看到淳淳的表情和行為時,教師就利用鼓勵的語言給淳淳提供了這樣一次在集體面前大膽交流的機會,使淳淳增強了在集體面前表達的自信心。
總之,在區角探索活動中,幼兒是主人,是幼兒在活動,而不是教師在主導幼兒。教師的指導應側重于觀察和指導,通過觀察幼兒的言行,推測幼兒的思維方式或過程,分析幼兒的所思所想,預測幼兒正在實行的探索活動可能發展的方向,從而迎合幼兒的需要;基本原則是尊重幼兒的活動意愿,這樣有助于幼兒樹立良好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幼兒自主性學習;更有助于幼兒初步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4
觀察記錄:
青青和其它三位幼兒在美工區安靜的制作“垂柳”,他們選用的材料都是彩紙,周周首先開始動手了,她先把紙對折,然后在紙上畫出柳枝莖和葉,畫好后又用剪刀剪柳枝。身邊的青青觀察了一會也開始制作了,他也拿起紙實行對折,但青青畫的柳枝和柳葉過小,所以在剪的時候遇到了問題。此時,青青放下手中的`紙,又重新拿了一張彩紙實行制作,但青青還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這時,青青把目光放在了同伴制作的垂柳上,他看著同伴已經開始制作第二根柳枝了,內心似乎很著急,他看著同伴,似乎想向同伴請教,但又不知道如何向同伴表達自己的需求。
評價與分析:
活動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并沒有完全放棄,而是重新換了一張紙繼續嘗試,但是幼兒再次嘗試時仍然沒有成功,此時,幼兒渴望得到同伴的協助,但因為幼兒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同時缺乏與同伴溝通的技巧,所以,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并沒有主動地尋求協助。
教師指導策略:
1、教師在青青第一次遇到困難時,并沒有立即協助他,而是在一旁觀察,給予了青青自己再次嘗試的機會,當青青第二次遇到困難時,教師能夠善于發現,了解青青渴望得到同伴協助卻又不知如何尋求協助的內心想法,此時,教師再以適當的方式介入活動,會有效的推動活動的展開,既協助青青解決了困難,又促動了幼兒間的相互協助。
2、在活動中存有個體差異性,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水平提供更多的材料,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教師也可提供垂柳的圖片,讓幼兒欣賞后再制作。
3、幼兒的合作意識已增強,在活動中,教師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合作的機會,鼓勵幼兒合作完成作品,能夠較好地促動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5
觀察記錄:
今天中午吃過午飯,我讓孩子們到圖書區看圖書,請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看,培養他們保護圖書、喜歡看書的習慣,孩子們都顯得比較高興,剛開始的時候,還紀律還比較好,不過后來卻發生了好幾件事:
1、幾個小男孩拿著圖書當方向盤開汽車,嘴巴里還不時的發出:“滴滴、叭叭!”的汽車叫聲,有的還把書卷起來當話筒唱歌;
2、好幾本書都掉在了地上,卻只見孩子從書上踩過的腳印,沒有一個人會彎腰見圖書,面對這幅場面,我說:“書寶寶已經在地上躺了很長時間了,怎么沒有人把書寶寶送回家呢?看!這本書寶寶已經在哭了!它可傷心啦!”沒人反應,最后還是樂樂小朋友把書撿起來放回了書架;
3、在看書的時候,突然有個小朋友大叫:“看!我這里有奧特曼!可好看了!”這么一叫,引來了旁邊小朋友的興趣,于是旁邊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后你爭我搶,可憐的那本圖書,只聽“嘩”的.一聲響,撕破了!
4、思思小朋友在圖書區呆了很長時間,只見她拿了一疊書,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疊書往椅子上一放,當墊子做。
分析與措施:
面對以上孩子們在閱讀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我覺得應該要即使去引導和糾正,因為當孩子們形成了某種不良的習慣后,要去糾正它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想,讓孩子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后果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讓她去體驗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樣的危害,去嘗嘗行為產生后的苦果。任何的說教都沒有幼兒直接的經驗感受來的真切,來的有效!
【優秀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相關文章: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03-30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分析與措施07-01
圖書區觀察記錄與分析06-30
小班觀察記錄分析12-14
小班觀察記錄與分析12-14
小班觀察記錄與分析11-01
小班益智區觀察記錄03-25
小班繪畫區觀察記錄06-20
小班閱讀區觀察記錄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