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
在現實社會中,制度對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制度是一種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1
一、生物安全管理
1、實驗室主任(對實驗室直接負責的人員)負責制訂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計劃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冊。
2、實驗室安全主管(向實驗室主任匯報)提供常規的實驗室安全培訓。
3、將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實驗室人員,要求他們閱讀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冊,并遵循標準的操作和規程。實驗室主管應當確保所有實驗室人員都了解這些要求。實驗室內應備有可供取閱的安全或操作手冊。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規程
(一)進入規定
1、在處理危險度2級或更高危險度級別的微生物的實驗室門上應標有國際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標志。
2、只有經批準的人員方可進入實驗室工作區域。
3、實驗室的門應保持關閉。
4、兒童不應被批準或允許進入實驗室工作區域。
(二)操作規范
1、嚴禁用口吸移液管。
2、嚴禁將實驗材料置于口內。嚴禁舔標簽。
3、所有的技術操作要按盡量減少氣溶膠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來進行。
4、出現溢出、事故以及明顯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質時,必須向實驗室安全主管報告。
5、必須制訂關于如何處理溢出物的書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執行。
(三)人員防護
1、在實驗室工作時,任何時候都必須穿著工作服。
2、在進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觸到血液、體液以及其他具有潛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動物的操作時,應戴上合適的手套。手套用完摘除后必須洗手。
3、在處理完感染性實驗材料和動物后,以及在離開實驗室工作區域前,都必須洗手。
4、有噴濺的可能時,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潑濺物的傷害,應戴安全眼鏡、面罩(面具)或其他防護設備。
5、不得在實驗室內穿露腳趾的鞋子。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標本和培養物在廢棄或清潔再利用之前,必須清除污染。
4、在進行包裝和運輸時必須遵循國家和∕或國際的相關規定。
5、如果窗戶可以打開,則應安裝防止節肢動物進入的紗窗。
(五)實驗室生物安全預防技術
實驗室中標本的安全操作
實驗室標本的收集、運輸和處理不當,會帶來使相關人員感染的危險。
1、標本容器
標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標本容器應當堅固,正確地用蓋子或塞子蓋好后應無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殘留物。容器上應當正確地粘貼標簽以便于識別。標本的要求或說明書不能夠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開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2、標本接收
設有接收大量標本的專門的房間或空間。
3、打開包裝
接收和打開標本的人員應當了解標本對身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并接受過如何采用標準防護方法的培訓。標本的內層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內打開,并準備好消毒劑。
避免感染性物質的擴散
1、為了避免被接種物灑落,微生物接種環的直徑應為2~3mm 并完全封閉,柄的長度應小于6cm 以減小抖動。
2、準備高壓滅菌和/或將被處理的廢棄標本和培養物應當放置在防
漏的容器內(如實驗室廢棄物袋)。
3、在每一階段工作結束后,必須采用適當的消毒劑清除工作區的污染。
避免感染性物質的食入以及與皮膚和眼睛的接觸
1、微生物操作中釋放的較大粒子和液滴(直徑大于5μm) 會迅速沉降到工作臺面和操作者的手上。實驗室人員在操作時應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觸摸口、眼及面部。
2、不能在實驗室內飲食和儲存食品。
3、在實驗室里時,嘴里不應有東西--鋼筆、鉛筆、口香糖。
4、不應在實驗室化妝。
5、在所有可能產生潛在感染性物質噴濺的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應將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護措施。
避免感染性物質的注入
1、通過認真練習和仔細操作,可以避免破損玻璃器皿的刺傷所引起的接種感染。應盡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銳器損傷(如通過皮下注射針頭、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質。
3、以下兩點可以減少針刺損傷:(a) 減少使用注射器和針頭(可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打開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樣而不用注射器和針頭);(b)在必須使用注射器和針頭時,采用銳器。
4、不要重新給用過的注射器針頭戴護套。一次性物品應丟棄在防∕耐穿透的帶蓋容器中。
5、應當用巴斯德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
三、實驗室設備
處理生物安全危害時,使用安全設施并結合規范的操作將有助于降低危險。選擇設備時應符合一些基本原則,即:
1、在設計上應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員與感染性物質間的接觸
2、建筑材料應防水、耐腐蝕并符合結構要求
3、設備裝配后應無毛刺、銳角以及易松動的部件
4、設備的設計、建造與安裝應便于操作、易于維護、清潔、清除污染和進行質量檢驗。應盡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1、參考國家標準和相關文獻,對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都介紹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發給工作人員書面的規章、安全手冊或操作手冊。特別需要明確的是,當出現溢出﹑破損或不良操作時,安全柜就不再能保護操作者。
2、生物安全柜運行正常時才能使用。
3、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開玻璃觀察擋板。
4、安全柜內應盡量少放置器材或標本,不能影響后部壓力排風系統的氣流循環。
5、安全柜內不能使用本生燈,否則燃燒產生的熱量會干擾氣流并可能損壞過濾器。允許使用微型電加熱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無菌接種環。
6、所有工作必須在工作臺面的中后部進行,并能夠通過玻璃觀察擋
板看到。
7、盡量減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員活動。
8、操作者不應反復移出和伸進手臂以免干擾氣流。
9、不要使實驗記錄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擋空氣格柵,因為這將干擾氣體流動, 引起物品的潛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10、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使用消毒液對生物安全柜的表面進行擦拭。
11、在安全柜內的工作開始前和結束后,安全柜的風機應至少運行5min。
12、在生物安全柜內操作時,不能進行文字工作。
離心機的使用
1、在使用實驗室離心機時,儀器良好的機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條件。
2、按照操作手冊來操作離心機。
3、離心機放置的高度應當使小個子工作人員也能夠看到離心機內部,以正確放置十字軸和離心桶。
4、用于離心的試管和標本容器應當始終牢固蓋緊(最好使用螺旋蓋)。
5、離心桶的'裝載、平衡、密封和打開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
6、離心桶和十字軸應按重量配對,并在裝載離心管后正確平衡。
7、空離心桶用蒸餾水或乙醇(異丙醇,70%)來平衡。鹽溶液或次氯酸鹽溶液對金屬具有腐蝕作用,因此不能使用。
8、當使用固定角離心轉子時,必須小心不能將離心管裝得過滿,否則會導致漏液。
9、每天檢查離心機內轉子部位的腔壁是否被污染或弄臟。如污染明顯,應重新評估離心操作規范。
10、每天檢查離心轉子和離心桶是否有腐蝕或細微裂痕。
11、每次使用后,要清除離心桶、轉子和離心機腔的污染。
12、使用后將離心桶倒置存放使平衡液流干。 移液管和移液輔助器的使用
1、應使用移液輔助器,嚴禁用口吸取。
2、所有移液管應帶有棉塞以減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質的溶液中吹入氣體。
4、感染性物質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復吹吸混合。
5、不能將液體從移液管內用力吹出。
6、刻度對應(Mark-to-mark )移液管不需要排出最后一滴液體,因此最好使用這種移液管。
7、污染的移液管應該完全浸泡在盛有適當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移液管應當在消毒劑中浸泡適當時間后再進行處理。
8、盛放廢棄移液管的容器不能放在外面,應當放在生物安全柜內。
9、有固定皮下注射針頭的注射器不能夠用于移液。
10、在打開隔膜封口的瓶子時, 應使用可以使用移液管的工具,而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針頭和注射器。
11、為了避免感染性物質從移液管中滴出而擴散,在工作臺面應當放置一塊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紙,使用后將其按感染性廢棄物處理。
四、廢棄物處理
廢棄物是指將要丟棄的所有物品。在實驗室內,廢棄物最終的處理方式與其污染被清除的情況緊密相關。廢棄物處理的首要原則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須在實驗室內清除污染、高壓滅菌或焚燒。
1、銳器:皮下注射針頭用后不可再重復使用,包括不能從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針頭護套、截斷等,應將其完整地置于專用一次性銳器盒中按醫院內醫療廢物處置規程進行處置。盛放銳器的一次性容器絕對不能丟棄于生活垃圾中。
2、高壓滅菌后重復使用的污染(有潛在感染性)材料:任何高壓滅菌后重復使用的污染(有潛在感染性)材料不應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復必須在高壓滅菌或消毒后進行。
3、廢棄的污染(有潛在感染性)材料:除了銳器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處理以外,所有其他污染( 有潛在感染性)材料在丟棄前均需消毒。消毒方法首選高壓蒸汽滅菌,其次為20xx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五、意外事故應對方案和應急程序
(一)刺傷、切割傷或擦傷
受傷人員應當脫下防護服,清洗雙手和受傷部位,使用適當的皮膚消毒劑,必要時進行醫學處理。記錄受傷原因和相關的微生物,保留完整適當的醫療記錄。潛在感染性物質的食入應脫下受害人的防護服并
進行醫學處理。報告食入材料的鑒定和事故發生的細節,并保留完整適當的醫療記錄。
(二)潛在危害性氣溶膠的釋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所有人員必須立即撤離相關區域,任何暴露人員都應接受醫學咨詢。立即通知實驗室負責人和科室安全主管。為了使氣溶膠排出和使較大的粒子沉降,1 h內嚴禁人員入內。如果實驗室沒有中央通風系統,則24h內嚴禁人員進入實驗室。應張貼“禁止進入”的標志。過了相應時間后,在生物安全主管的指導下清除污染。應穿戴適當的防護服和呼吸保護裝備。
(三)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質的溢出
立即用布或紙巾覆蓋受感染性物質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質溢灑的破碎物品。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劑,并使其作用適當時間。然后將布、紙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應用鑷子清理。然后再用消毒劑擦拭污染區域。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應當對他們進行高壓滅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內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紙巾和抹布等應當放在盛放污染性廢棄物的容器內。在所有這些操作過程中都應戴手套。如果實驗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寫材料被污染,將這些信息復制,并將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廢棄物的容器內。
(四)火災和自然災害
事先告知消防人員和其他服務人員哪些房間有潛在的感染性物質。要安排這些人員參觀實驗室,讓他們熟悉實驗室的布局和設備。發生自然災害時,應就實驗室建筑內和∕或附近建筑物的潛在危險向當地或
國家緊急救助人員提出警告。只有在受過訓練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他們才能進入這些地區。感染性物質應收集在防漏的盒子內或結實的一次性袋子中。由生物安全人員依據當地的規定決定繼續利用或是最終丟棄。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2
一、常規安全操作制度
1、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參觀實驗室等特殊情況須經實驗室負責人批準后方可進入。
2、進入實驗室前應穿著專用的實驗服,嚴禁穿便服進入實驗室,盡量減少出入實驗室的次數。
3、接觸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脫掉手套后和離開實驗室前要洗手。
4、嚴禁在工作區進行飲食、吸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及儲存食物等一切與實驗無關的行為。
5、用移液器吸取液體,禁止口吸。
6、按照實驗室安全規程操作,降低濺出和盡可能少的產生氣溶膠。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臺面,活性物質濺出后要隨時消毒。
8、培養基、組織、體液及其他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廢棄物須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儲存、運輸及消毒滅菌。所有培養物、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之前必須進行滅活,如高壓滅活。
9、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蟲措施。
二、特殊安全操作制度
l、進行感染性實驗時,禁止他人進入實驗室,或必須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后方可進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工作人員必須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后方可在實驗室內工作。
2、可能產生致病微生物氣溶膠或出現濺出的操作均應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抑制設備中進行,并使用個體防護設備。
3、處理高濃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均必須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抑制設備中進行,并使用個體防護設備。
4、當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而必須采取外部操作時,為防止感染性材料濺出或霧化危害,必須使用面部保護裝置(護目鏡、面罩、個體呼吸保護用品或其他防濺出保護設備)。
5、在實驗室中應穿著工作服或罩衫等防護服。離開實驗室時,防護服必須脫下并留在實驗室內。不得穿著外出,更不能攜帶回家。用過的工作服應先在實驗室中消毒,然后統一洗滌或丟棄。
6、當手可能接觸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設備時應戴手套。如可能發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濺出,宜戴兩副手套。不得戴著手套離開實驗室。工作完全結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7、實驗室入口處必須貼上生物危險標志,注明危險因子、生物安全級別、需要的免疫、負責人姓名和電話、進入實驗室的特殊要求及離開實驗室的程序。
8、工作人員應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種和檢測(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9、必要時收集從事危險性工作人員等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據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樣本,應有檢測報告,如有問題及時處理。
10、將生物安全程序納入標準操作規范或生物安全手冊,由實驗室負責人專門保管,工作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要閱讀規范并按照規范要求操作。
11、工作人員要接受有關潛在危險知識的培訓,掌握預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處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微生物實驗室組織的最新培訓。
12、嚴格遵守下列規定,防止利器損傷:
①除特殊情況(腸道外注射和靜脈切開等)外,禁止在實驗室使用針、注射器及其他利器。盡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②盡可能應用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針頭禁止折彎、剪斷、折斷、重新蓋帽、從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過的針頭必須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須放入厚壁容器中并運送到特定區域消毒,做好高壓消毒。
③盡可能使用無針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裝置;
④禁止用手處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裝有污染針、利器及破碎玻璃容器在丟棄之前必須消毒。
13、實驗室設備在運出修理或維護前必須進行消毒。
14、人員暴露于感染性物質時,及時向實驗室負責人匯報,并記錄事故經過和處理方案。
15、禁止將無關動物帶入實驗室。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相關文章:
微生物實驗室管理制度01-30
微生物實驗室管理制度(匯編2篇)08-24
整理醫院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預案.07-03
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自查報告01-09
微生物實驗室工作計劃08-05
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制度03-27
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08-05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05-15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06-20